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到分数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动手分许多物体组成整体(小正方体、跳、硬币、糖块……),在孩子们的手中,分法各异,尤其是张宇洋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里放了两块糖,他不仅分了,而且考虑得十分周密,当他仰着脸向老师诉说的时候,那种体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发,实物投影展示着他的杰作,平时不善言谈的他竟是一气所成的描述:“我把16块糖平均分成8份,每份2块,每份占八分之一”其他也得到八分之一的同学争相举手,先后到台上演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8份,每份1个,每份占整体的`八分之一,24个硬币平均分成份,每份3个,每份占整体的八分之一……我抓住这一时机,“为什么八分之一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呢?”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思维的火花闪烁不断:

(1)分数只跟分的份数、取得的份数有关,跟取的份数有关;

(2)分数跟分的物体个数无关……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在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时,我作为六年级的一名数学老师,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下面就谈谈我在“比的意义”一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教学片段:

1、引入课题

①出示“∶”号,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符号。

②展示一组资料,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

A 第47届世乒赛,王励勤以4∶3战胜对手,夺得冠军。

B 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是8∶1。

C 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7∶8。

D 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E 一种农药,药粉与水的比是1∶800。

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不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差比关系,主要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2、新授

①学习“比”的第一个作用:同类量之间的比。

A 根据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是8∶1,写出几组等值的人民币和美元。

B 根据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设计一面国旗。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8∶1,3∶2既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②教学“比”的概念

A 提问:通过以上练习,你觉得比相当于一种什么运算,比号相当于什么符号?

B 归纳比的意义。

③举例应用,并学习“比”的另一个作用: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a学生举例:应用“比”来描述生活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b根据学生回答与随机引导,选择“总价、数量之比”作为例子,通过讨论比值“单价”的含义,引出比的另一个作用。

④自学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3、应用练习。

4、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比”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预设中我期望着,自己的`教学能得到学生的肯定。事实证明,本课的教学设计使我走近了学生,看到了学生的真实风采。

一、新课的引入贴近学生实际。从询问学生入手,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通过提供典型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比的理解,既有助于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也有助于学生分辨差比与倍比的区别。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我所展示的一组资料中a、b两条就是由学生提供的。当然也有学生看到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比为8∶1时,脱口而出:8元人民币只能兑换1美元,真是不学无知啊。

二、新课的教学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对常见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国旗的设计,学生饶有兴趣,而且很快写出了几组简单的比,所举的例子也丰富多彩、思维活跃,自学反馈也较好。这一切说明本节新知识的传授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构建,自我内化。无论是动手操作,思考提问,还是自主学习都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教学方法的变换符合学生的学习历程,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而让学生动起来,最基本的条件是:课堂教学应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差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训练思维、展示才能、发展素质的场所,才是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的真实的课堂。

最后引用徐校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有比的意义、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还有比与除法、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讲导结合,理解比的意义。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认知,所以主要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并通过同类量和不同类量的比,引出比的意义。

二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看书自学的方式,在学习中通过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也同样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实现了自主学习,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知识点比较琐碎,个别地方给学生强调不够,比如带单位的比求比值,学生掌握的不好,有的是方法不会,有的是格式不对,由于时间比较紧,还有的个别知识点没有给学生讲到,比如怎样求后项,怎样求前项。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再次执教,六年级6班,课准备的仍显仓促,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自问一:课堂看不出重点,用孙勇的话说找不到亮点,平平稳稳的一节课,看不出重点环节在哪里。(重点应该是比的意义,要在总结的时候找到爆发点)

自问二:小组讨论a和b如何表示比,是否过于随意,到现在自己都没有明确到底哪个环节需要小组讨论?(尽快清晰流程,确定大体研究的知识点,课堂适时引导)

自问三:连续两次上课都没有处理到后项能不能为0的问题,这不是知识点的遗漏,而是自己现在对于课堂的`掌控还是过于随意。(可在开始找到后项为0的比赛比分,巧妙引用,既能证明后项不能为0,还可以解决掉比赛比分不是比,只是得分的记录)

自问四:今天在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理解到这种关系的目标还是没有达到,学生学习吃力。(把问题抛给孩子,教师及时介入)

自问五: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时,应有顺序性还有副板书的设计要重新整理。(处理的还是过于毛躁,应把控好前面时间,后面放手让学生充分研究交流)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比的意义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喜欢关心的奥运话题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比的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借助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感悟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实现了自主学习。

对比的概念的把握,即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概念的得出怎样更加自然,思量再三,作为概念课,小学里面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要让学生尽可能有更多的表象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立足于此,同时在学生的课堂举例中,一些动态生成的材料也丰富了这一内容。课堂上学生较好的感悟、理解了比的意义,结论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有些地方我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准备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个别地方没有能很好的处理。

对拓展提高环节中,前几个层次的练习,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说一说”圆图的练习由于预设准备不足的原因,处理显得不够完整。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在比的意义教学结束后,我也算弄了一个小明白:比的意义泛泛地讲应属于分数除法的范畴。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解读的: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在进行比的意义教学中,我先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而使学生:①理解什么叫做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②明确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值的表示方、比的写法和读法。③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思考比的后项可不可以为0。④交流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小旗的`长与宽的倍数关系,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意义。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很轻松。通过对比、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教学理念。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我在学习新知阶段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前一种除法与比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对两个不是同类量之间的关系的自行研究,进一步感知、体验、理解比的意义。

3、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构比的意义,以上三个过程我觉得正是实现教学重点,实施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的关键所在。也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为知识之间的`沟通达到重新建构有了实现的可能

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节课上下来最大的启示是:

启示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基础储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们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完全有必要,课堂上多数学生因为不具备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只有少数人自己创造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启示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合理引导和“换位思考”。

学生主动学习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但是,这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我们教学才会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活力。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想法缺乏了解、没有换位思考。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

启示三:对学生的检验要趁热打铁,从中发现问题。

知识讲解完后,我马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不够理想的,需要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 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

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9

今天的的教学,我采取引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首先是比的意义的引入,主要教法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链接,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我先出示两条信息:一张长方形的纸,长3分米,宽2分米。设问:如果要对这两个量进行比较,你会怎么说?学生很自然地答,长比宽多1分米,宽比长1分米,长比宽多,宽比长少等,还有一位同学说长是宽的3/2。我说,前几位同学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两种量进行比较的?学生答,用减法。看两种量相差多少。这些回答,在我意料之中。然后,我问,最后一位同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学生答,用除法。再问,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怎么说?答,宽是长的2/3。归纳:对两种量进行比较,除了可以用减法比较,还可以用倍数关系来比较。今天,我们再来说一种新的比较方式。板书:比。长是宽的的3/2,还可以说成是长与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是长的2/3,还可以说成是宽与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比除了可以对同种量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的量进行比较。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我们可以用速度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150&pide;3=50。又可以用比来表示:150:3。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至此,自然引出比的意义。顺手把比的意义写在黑板上,并在课题后用红笔加上“的意义”。回过头时,我看到有好些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我问他们为什么而笑(我还以为我出了什么丑呢),答,学到了新知识,心里很高兴。由此,我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然后是比的读法和写法。这部分,我先让学生看书47页,然后汇报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随着学生的汇报,我心中要讲的内容被学生的热情回答一一解决。整节课上得自然得体,学生学得愉悦透彻。

最后,我又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也都快乐地一一提出,而学生的问题有一些也正是本节课的关键。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等。

这节课,我主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我想怎么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很重要。经过验证,这样的设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很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已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了分数(真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成功之处: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单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我从自然数1引入,让学生举出可以表示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表示1棵数,1朵花,1只兔子,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在这其中就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1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对于单位1的概念就能比较轻松过渡过来。

2.运用类比推理,使学生明晰分数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一个苹果、四个苹果、六个苹果到一堆苹果,通过学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从一个苹果就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通过类推得出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对于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个别学生还存在表示的问题。

2.对于分数的表述个别同学有些模糊。

再教设计:

注重学生易混点的辨析,进一步巩固强化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和分数单位,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怎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分数单位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课中我牢牢抓住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课一开始我由生活中的测量桌面长度得不到以米为单位的整数结果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明白分数产生的原因及历史。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通过四分之一,唤起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回忆,再从一盒巧克力既四块巧克力平均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再进行平均分时,先要把四块巧克力看成一个整体。然后通过在8颗棋子和12根棉签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动,通过同桌间的讨论与合作,不仅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的意识,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整体数量不同,认识到这些整体都可以看成单位“1”,通过举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此时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从单位“1”的数学意识到与自然数1的不同。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加强直观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数单位小数单位迁移到分数的单位,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分数单位。教学中通过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说一说信息中分数的意义时,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后在精彩的分糖游戏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加入到分数的意义的拓展练习中来。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实际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比例、按比分配的基础。比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熟练运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的:

感觉成功处有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见到的比揭示比的概念,初步了解比的意义。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比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如足球场上黄队和蓝队得分的比是7比3,诸如此类的例子他们见到的还有很多。所以一开课,我就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让学生先说出足球场上黄队和蓝队得分的比是7比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很轻松的说出黄队得了7分,蓝队得了3分,看到学生基本明白比的实质,我接着创设情境:今天早晨小丽的妈妈准备早餐时,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你能说出果汁儿和牛奶两个数量间的比吗?学生也很快说出果汁和牛奶数量的比是2比3。于是我接着问道:你能求出果汁占牛奶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是2&pide;3=2/3,这时我直接告诉学生,果汁是牛奶的三分之二还可以说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3。随即问道,牛奶是果汁的的几倍怎样求?学生脱口而出3&pide;2=3/2,那么牛奶是果汁的二分之三还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几比几?话音未落,学生齐答3比2。接着出示校园国旗图,长144厘米,宽96厘米,让学生说出长是宽的几倍?长和宽的比是几比几?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宽和长的比是几比几?从中让学生感悟出比实质上是反应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从而揭示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二、让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理解比的意义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量组成比,并写出来。

1、两个同类量的比

a。我班男生41人,女生22人;

b。张平有卡片21张,刘冬有17张;

c。小东4分钟写了12个大字。

学生写一个比很简单,强调学生说出这个比所表示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卡死本节课的重点。

2、两个有关联的不同类数量的比

a。飞机3小时飞行2400千米;

b。用15元钱买了5支钢笔。

使学生理解两个有关联的不同类数量也可以组成比,它们比的结果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比的结果是速度,总价和数量的比,比的结果是单价。

3、比的有序性。

引导学生对比上面所写的同类量和不同类量之间的比,让学生感受到比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概念。

三、学习比的其他有关知识

1、看课本学习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的概念、及求法。

读书获取知识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获取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学生有能力从书中的到答案时一定让学生自学。

2、区别比和比值。使学生搞清楚比反应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必须具备三要素,比的前项、比号、比的后项,三要素缺一不可,这对后面学习化简比很有帮助,比化简后也一定具备三要素。比可以写成横式、还可以写成分式,写成分式时仍读作*比*;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商,是一个数,它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小数,还可以是整数。但给学生说清分式表示的是一个比还是一个比值,应怎样读,要看具体环境而定。

3、画表格找出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学生前面已掌握,在学习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比与除法之间有关系,鉴于此,让学生自己画表格区别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当学生清楚找到三者的联系后,让学生讨论: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多,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这句话感悟不深;还有因为抢课堂时间的原因,课前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都处理得比较粗糙。导致个别学生理解不够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失败,主要是教学设计有问题。由于我过分注重预设之外的生成,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混合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适得其反,学生就连教材上常见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响了”主旋律”,最终落了个两败俱伤。试想,如果本节课以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为重点,以突出“主旋律”,在学生理解、掌握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方法的基础上,把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放在课尾或者课外去让学生探究,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感悟如下:

一、大力渲染“主旋律”

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这节课的“主旋律”应该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我在教学中对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的这个“主旋律”渲染得不够,突出得不够。

二、灵活点缀“小插曲”

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小插曲”可能会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多种方法以及化简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三、处理好“主旋律”与“小插曲”的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灵活调整预设的程序。当课堂上没有“小插曲”出现或出现的“小插曲”内容学生无法解决时,我们就要按照这节课原来的预设程序去组织教学,大力渲染“主旋律”。当课堂上出现了“小插曲”,而且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解决的“小插曲”时,我们就要灵活调整这节课的预设程序去组织教学,灵活点缀“小插曲”。像这节课的“主旋律”(学生理解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还没有结束,学生解决“小插曲”(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的知识、经验还不够充分、扎实,“小插曲”也就很难擦出火花。可见只有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可能、有希望解决“小插曲”时,课堂上才可以花时间去装扮、点缀“小插曲”,才能使“小插曲”插得巧妙、自然,插得精当、齐所,插得委婉、动听。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翻阅资料查到了这样的阐述“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些物体平均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多少分。”还有一种阐述是这样的:“1、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有若干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表述所用语言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可是若要讲除法的意义,我该怎么去给孩子阐述才能让他们理解呢?我肯定不能直接把除法的意义的文字表述念给孩子听,这样的两句话怎么讲估计孩子也是不懂的,对于这么抽象的语言他们几乎还不具备理解的能力。

那么该怎么去让孩子理解除法的意义呢?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对于第一次讲这个知识点的我,面对第一次接触这一知识点的孩子们,虽把教材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各类参考资料翻阅了个遍,但是在讲课之前我心里还是没底。但是我总要做些我认为会是最好的尝试的,我决定让孩子们用小棒去摆,先建立表象,借助表象去理解文字意义。

在孩子们学习、理解了平均分,初步了解了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之后。开始了除法的意义的教学。上课前我先板书了这样的内容"总数÷份数=每份的个数,总数÷每份的'个数=份数"。开始上课,让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12根。我先问这些小棒的总数是多少?孩子们很容易理解总数的概念,答出12。接着给出指令“请你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这句话对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也不算难,他们很快做到了,我接着问,你摆好的小棒,份数是?借助眼前的实物,大部分孩子很快理解了份数的概念。接着我问,每份的个数是多少?这时会有一部分孩子对问题答不出了,但是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肯定了答对的孩子。接着我出题:请你用“总数除以份数”,叫几个程度较好的以及中等水平的孩子回答,因为我知道会有部分程度不太好的孩子出现问题,还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是份数。我不解释,只是接着肯定了答对了的孩子的答案。随即提出问题:”请你用总数除以每份的个数“,仍旧是先叫程度稍微好一些的孩子回答,每份的个数这个概念孩子理解起来可能会更难,肯定答对的同学。每次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基本上都答对了,这个时候我知道班里至少一半的孩子是理解了。

接下来打乱小棒的摆放,重新摆放,”请你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按照以上的顺序依次领着孩子练习,我没有去解释什么是份数,什么是每份的个数,只是让孩子借助直观教具一遍遍地去找这几个概念对应的数字,我能感觉得出,理解的孩子在增多。接着再打乱,再去摆,只是指令稍有不同:”请你将12根小棒,没份摆4根“孩子们很快摆放出来了,会有个别摆不对的,在我领着孩子分析时,这些孩子对错误摆放的小棒进行了修正。接着按照第一次的顺序,引导孩子们去列式计算。

这样的练习,下周上课我还得带着孩子们去练习。然后借助习题的讲解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分析哪个是总数,哪个是份数,哪个是每份的个数。当孩子们最后能清楚地自己举例解释这几个概念时,应该就是完全明白了吧。

这是一种尝试,借助直观教具,让孩子们建立表象,最后达到抽象概念的理解。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比的意义》这节课在多种版本教材中均有,内容基本相同,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读写,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后项不能为0等。内容比较杂碎,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流与探索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学习流程:引导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困惑—知识梳理—达标应用。

1、在教学开始,我没有作过多的铺垫,由书上例题,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开门见山,引入本课。接着,我采用“引导+探索”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两个量相除还有一种表示方式———可以用比表示,通过写比,并比较所写的比,使学生明白比有顺序,不能颠倒位置。同类量可以写成比,相关联的不同类量也可以写成比。

2、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比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通过小组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又通过展示环节,我适时点拨,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3、在比较比、分数、除法的'关系时,我结合a:b=a÷b=,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完成表格,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而区别对学生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学生不能完成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在学生理解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原因后,又和足球比赛中2:0作以比较,使学生明白:足球比赛中的比和本课学习的比不一样。

4、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我采用边学边练、课后达标应用等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反馈,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

在备课时,尽管我对学生的学情已作了比较足够的估计,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所遗忘,影响课堂进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研读教材,把握学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标签:反思 教学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