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国学简介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独创性地将艺术生产的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汉代乐府制度的变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国学简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国学简介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独创性地将艺术生产的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汉代乐府制度的变革,系统探讨了汉代“歌诗”这一特殊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演变过程,揭示其复杂的生成机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和生成发展规律,是一本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作者简介

赵敏俐,1954年生,文学博士,教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诗歌,出版过《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等学术著作多部,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本书目录

导 论

上 编 汉乐府制度与歌诗艺术生产

第一章 汉乐府探源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新思考

第二节 分工的出现与古代乐官文化的产生

第三节 雅乐观的建立与雅俗艺术的盛衰消长

第二章 汉代社会歌舞娱乐盛况的文献考察

第一节 从宫廷到民间的汉代歌舞艺术发展盛况

第二节 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与贵族子弟培养

第三节 民间歌舞艺人的命运与艺术贡献

第三章 乐官制度建设与乐府的兴废

第一节 太乐与乐府:汉初乐官制度的建设

第二节 汉武帝扩充乐府的艺术生产史意义

第三节 汉哀帝罢乐府以后的乐官制度变革

第四章 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寄食式艺术生产与特权式消费

第二节 卖艺式的歌诗生产与平民式消费在汉代的出现

第三节 古老的自娱式歌诗生产与消费在汉代的发展

第五章 汉代歌诗分类及其发展大势

第一节 主要用于祭祀燕飨的宫廷雅乐

第二节 主要用于社会各阶层消费的俗乐

第三节 汉代各类歌诗艺术的兴衰消长

中 编 汉代歌诗艺术分类研究

第六章 汉初雅乐与《安世房中歌》

第一节 《安世房中歌》对周代《房中乐》的继承

第二节 《安世房中歌》在内容方面的革新

第三节 《安世房中歌》在艺术上的创新

第七章 《郊祀歌》十九章研究

第一节 《郊祀歌》十九章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郊祀歌》十九章的产生时间及内容分类

第三节 《郊祀歌》十九章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研究

第一节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名实考论

第二节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内容梳理

第三节 十八曲的节术特点及文学史意义

第九章 汉代相和歌诗研究

第一节 相和歌的名称来源与分类

第二节 相和诸调歌诗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 相和诸调歌诗内容的两大类别

第十章 舞曲歌辞、琴曲歌辞与杂曲歌辞

第一节 开中国戏剧艺术先河的舞曲歌辞

第二节 借古事以抒怀的琴曲歌辞

第三节 兼收众类的杂曲歌辞

第十一章 汉代民间歌谣研究

第一节 现存汉代民间歌谣的分类及区别

第二节 汉代民间歌谣的内容及形式

第十二章 汉代贵族歌诗研究

第一节 汉代贵族歌诗创作考

第二节 汉代贵族的政治生活歌诗

第三节 具有特殊地位的汉武帝歌诗

第四节 刘细君与班婕妤的歌诗

第十三章 汉代文人歌诗研究

第一节 汉代文人参与歌诗创作的文献考察

第二节 传世署名的汉代文人歌诗

第三节 部分阙名抒情歌诗作者推测

第四节 汉代文人歌诗的存在及其意义

下 编 汉代歌诗艺术成就研究

第十四章 汉代歌诗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汉代歌诗的主要文化功能

第二节 汉代歌诗内容的基本表现形态

第三节 汉代歌诗以悲为乐的审美风习

第十五章 汉代歌诗的语言艺术形态

第一节 汉代歌诗的一般演唱方式

第二节 汉代歌诗的艺术表现特征

第三节 歌唱艺术的程式化与语言结构

第十六章 汉代歌诗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节 开创封建地主制社会艺术新篇

第二节 创造中古诗歌的艺术新形式

第三节 开辟中国歌诗发展新道路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简介

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魏六朝乐府机构沿革与乐府诗关系研究》成果之一,是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赵敏俐教授多年从事汉代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独创性地将艺术生产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汉代乐府制度的变革,系统探讨了汉代“歌诗”这一特殊艺术形态的发生演变过程,揭示其复杂的生成机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重点讨论了汉乐府制度的建立与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情况,从新的角度考察了汉代歌诗的现实生成之源以及其表现方式,揭示其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艺术特质,这是对汉代歌诗新的定位。第二编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对两汉歌诗所进行的新的分类研究,通过详细的考证辨析,系统地论述了各类歌诗的产生、内容、流变及其特质,多发前人所未发。第三编则重点讨论了两汉歌诗的文化功能、以演唱为主的艺术特征、艺术结构、语言形式,指出了它的独特历史时代特征以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要而言之,本书不仅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对汉代歌诗艺术进行的新的解读,将细致的文献考证与深刻的理论分析融为一体,富有创见并自成体系,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和生成发展规律,是一本真正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著作。

赏析

这是我关于汉代诗歌研究的第三本专著,是我近年来关于汉代歌诗(广义的乐府诗)研究的一点心得,也是我以往对于汉代诗歌研究的继续深入。一个人想要超越自己是不容易的。回想起我从1985年开始进行汉代诗歌研究,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我的学术研究虽然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对于汉代诗歌的研究却一直没有放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存的汉代诗歌虽然不多,可是相关的诗歌史问题却特别重要而又难以解决。这里面有文献不足的原因,有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的原因,更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原因。这其中,关于“汉乐府”的研究是一个重点,成果也相对丰富一些。但是,人们对“汉乐府”的关注,也大都集中在“相和歌辞”与《焦仲卿妻》等少数作品的研究方面,对于其他“乐府诗”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于全部汉代歌诗的系统研究则更少。因而,我早就想写一部有关的著作,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却苦于在如何解读这些作品的思想与研究方法上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1997年夏季的一天,当我又一次翻阅《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以前习以为常的“歌诗”二字,其实不仅是汉人对那些有别于“不歌而诵”的赋体文学的作品的称谓,而且也应是我们客观地把握汉代诗歌的一条重要线索。班固在这里所说的“歌诗”,也就是指那些可以歌唱、甚至可以配乐配舞的诗。它的概念比人们通常所说的“汉乐府”要宽泛,也是汉代诗歌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关注这些歌诗的“歌唱”形态,应该是研究汉代诗歌的重要突破口,也应该是揭示其不同于那些只供诵读的文人写作的诗歌的艺术奥秘之关键。而“歌诗”艺术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这使它与那一时代的艺术生产与消费紧密相关,与汉代国家的礼乐制度变化相关,于是就有了《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这一研究计划。我期望通过这一题目,能够从国家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变革的角度来探讨汉代歌诗的现实生成之源,能够从汉代歌诗的文化功能、表演场合与歌唱方式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类关照与整体把握,进而从歌唱与表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汉代歌诗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我以为这是汉代诗歌研究的新路,起码是对于自己以往研究的一种超越,记得在当时,我着实为这一想法而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真正落实到研究与写作上并不容易,首先要进行相关资料的前期准备与理论思考,为此我申报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专门讨论“歌诗”与“艺术生产”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与几位同仁共同完成的《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一书。与此同时,则着手本书的写作。庆幸的是,恰逢此时,在教育部、北京市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领导支持下,我们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并以《汉魏六朝乐府机构沿革与乐府诗关系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这为本书的写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并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研究经费。但是为了把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建设好,本人却不得不做很多事务性工作,再加上教学工作的紧张,真正留给自己从事该项目的研究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人生总是充满了矛盾,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做学问的条件,现在有了好的条件又有几分“幸福的无奈”,这部著作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写写停停,屈指算来,从课题立项到现在已经整整六年的时间。本来想再继续打磨二年,以使其更为完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好先到此为止。尽管尚不完善,但我试图开辟一条研究汉代诗歌的新路,相信提出了一些关于汉代诗歌的新观点,是我多年的研究所得,也可以说自成体系,期望它能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批评。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11工程”项目资助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项目资助,在此谨表示谢意。同时还要感谢卢仁龙先生的大力引荐,感谢商务印书馆将此书纳入出版计划。感谢我的博士研究生王培友帮助我校对了书稿,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田媛博士对本书细心审校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这些年来支持、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