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热点

科学教学体会点滴

热点2.17W

新的课改理念与科学教材的更新,向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怎样上好科学课?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教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都会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学生会向老师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可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本质。而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事物以及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走进科学、亲近科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的本质往往隐藏在一些现象的背后,为了引导学生更有效更直接地认识它,我在教学中借助电教媒体,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动脑、动手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科学教学体会点滴

突破教材中的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教师教好科学这门课程的前提。教学实践使我充分感受到:利用电教媒体教学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多样、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五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教学难点是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为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动物:刺猬、老鼠、蛾、猫头鹰、蝙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蛇、狗是白天、夜间都出来活动的动物。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是怎样在夜间活动的。随后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并产生联想,能科学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班上有一名学生告诉老师,前天深夜12点多钟他爸爸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看见竹园里有三只刺猬在活动。还有些同学说他们经常看见蝙蝠在夜间出来飞行等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总是想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师应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如观察蚂蚁的行为、月相的变化、叶脉的形状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还应注意和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记录,测量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对观察的目的性和观察程序也要给予具体的指导。

课堂上,借助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如教《我的星座》,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著名的星座(如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星座,然后又在大屏幕上撤去星座的轮廓和连线。并向学生进行介绍:古人把星星和星星用线连起来,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古人可以建立他们的星座,我们也能学一学古人,建立我们自己的星座。并要求学生回家后各自观察星座,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我的星座”。学生各自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发给学生一张投影胶片,投影片上印有网格,让学生注明方向,把“我的星座”画在投影片上),我又安排学生在家里继续观察“我的星座”一年四季在星空中的变化,建立星星运动规律的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的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如:教“光与色彩”一单元,关于“光的行进”问题,在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两千多年前墨子的发现,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个现象。要解释这一现象,必须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并给予一定的提示:“光行进的路线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蜡烛的火焰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除了恰好穿过小孔的光线外,都被纸屏挡住了,而穿过小孔的光线由于沿直线行进,火焰顶端的光线投到了纸屏的下方,火焰底部的光线投到了纸屏的上方,所以在纸屏上就出现了蜡烛火焰的倒像。不仅如此,像的左右也是相反的,因为左边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直射在纸屏的右方,右边发出的光线直射在纸屏的左方。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小孔成像现象做出了准确的解释,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可能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还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在教“昼夜交替”一课中的“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的问题上。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时间则

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并出示思考题: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电教媒体通过模拟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观察灯光下的地球仪,根据明暗的不同和明暗的趋势,判断出哪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黑夜;哪些地方是早晨,哪些地方是黄昏。白天和黑夜比较容易判断,而黄昏和清晨则比较难判断,这需要根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所表现出的明暗趋势来做出判断,如果某地是从黑暗中转向明亮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清晨,反之则是黄昏。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个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去判断当中国举行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观众分别是在什么时刻收看开幕式。将“世界时间对照表”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讨论,根据时差计算,中国和美国时差大概12小时,中国晚上相当于美国上午;而中国和澳大利亚相差两三个小时,即中国晚上举行开幕式,澳大利亚下午收看;中国和德国相差8个小时,德国人则是在中午收看的中国奥运会开幕式。

科学是严谨的,科学的教学则更需要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敷衍。为了能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结合电教媒体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让学生轻松学到了科学知识,更可喜的是,还使同学们从中感悟到了科学力量的神奇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