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节日庆典

揭秘神秘的苗族洞葬

苗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这个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正是历史的原因,苗族的文化在外人看来有时不免显得悲壮而神秘。下面小编推荐神秘的苗族洞葬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揭秘神秘的苗族洞葬

关于苗族洞葬的内容

洞葬习俗,至今在民俗和历史学家眼中还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迷。苗族最早居住富饶发达的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贵州大山迷林中。

苗族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的故土,洞葬其实只是一种对先人灵柩的暂时存放,希冀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在贵州黔南山区有个溶洞,叫梅洞,里面放有四百来具不同时期的棺材,是贵州最大的苗族洞葬,从棺木间穿行进去,不时见到朽坏的棺木和还未风化的尸骨,地上还有一些破碎的瓦罐之类的容器。

棺材摆放各异,一律头向北面入口,均固定在两个或三个“井”字架上,六根柱子三个“井”字架支撑的棺材为男性,四根柱子两个“井”架支撑的棺材为女性。

棺木有平板平头和鼓型雄头之分,其大小因亡者的体型而定。平板平头棺为明代,凸型雄头棺为清代。平板平头型棺木制作粗糙,鼓型雄头棺木多为杉木本色,洞里面的棺材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最晚的一具也是在清末。

洞里面安放的全是山下面村庄吴姓苗族的先祖,每逢清明他们都要上来祭祀自己的先祖。借着火把往里走,空旷的洞里面全是形状各异的钟乳石、洞中央右侧有一个天然的小洞穴,是当年苗王躲避外敌时的临时会客厅,小洞穴里面还有一个小洞穴,是苗王寝宫。

往里直走距离出口大约100米,有人工修建的防护墙,当地人称营盘,是用来抵御外敌进攻的,每有外敌骚扰,山下的吴姓都会带上全部家当上来躲避。

防护墙用石块砌成,城墙不高,大约3米,墙上有瞭望口,右侧边有一个城门,用大青石砌成,方便吴姓家族的人进出,城墙两边的岩壁上最高处还可以站人和存放石块,每有外敌来攻,他们就在上面扔石块来抵御,在冷兵器时代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

在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苗族同胞都要在洞外举行庄重的`杀牛祭祖仪式,在宽敞的洞内大厅举行别具一格的跳洞,村寨的建筑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格。

洞葬的简介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洞杜”三个字,据说,“把”是洞的意思,“洞杜”则是苗语的死人尸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死人尸体”。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照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

苗人说,洞葬在高坡“多得很”。据贵州学者杨庭硕先生在1981年的调查,他在高坡发现的洞葬遗址共有8处,而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洞葬遗址应该远远不止此数,“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近年来已不再实行洞葬风俗,因而有些遗址已被人们遗忘罢了。……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两处,一处是甲定洞葬,一处是杉坪洞葬。”

甲定洞葬

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不过,这个洞只能看不能进入。洞口堆满残破朽烂的棺材,要想进去,却无路可觅,勉力爬上洞边,细细察看,一具棺材上写着“安息于龙宫”几个毛笔字,落款是“罗氏宗族后代1988年10月1日立”,究竟是安葬时所写还是后人祭祀时所写,不得而知。

杉坪洞葬

位于正对杉坪村的一处山坳中,洞前有石碑刻于岩石之上,碑额楷书“龙村锁匙”四字,碑文提及杉坪洞葬并称其坟茔为自古所遗。

 洞葬过程

央视《乡土》文化栏目摄制组称世界遗产荔波县的瑶麓乡是我国考究古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不二之地。这里的瑶族丧葬为集中洞葬。

荔波有三支瑶,瑶麓瑶族平常穿的上下都是青色的衣服,所以被叫青瑶,或青裤瑶。青瑶如今还沿袭洞葬习俗,2008年还有六、七副棺材抬到棺材洞里去。

洞葬有一整套骇人听闻的程序,程序都由寨上的“鬼师”一手操办,十分隆重和严肃。

入殓那天,死者穿上一套崭新的民族服装。给死人陪葬用的是半张人民币,另一半由家人自行处理,或珍藏,或烧掉。一般陪葬的都是三、四百元,当然也有过千元的,因人而异。同时放在棺材里的还有饭、酒、肉等,旁边还放上一些农作工具,最重要的是一件雨具,寓意让逝者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能遮风挡雨。

出殡那天要杀上一头牛(水牛或黄牛均可)或是一头猪,或两者兼有,以家境殷实与否而定,或依照死者生前要求而定。杀牛时要一刀毙命,成者可获几十斤牛肉作奖赏,否则要罚款几十上百元。这对“杀手”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死者入洞的当天晚上,亲人要到洞里点上火把,以示让死者明察通往阴间之路。在十几年前,有家属在离开洞前没有处理好火种,酿成大火,把洞口前的一些棺材及树木给烧了,被罚宴请全村人谢罪。

 洞葬的由来

民间有民间朴素的说法,在学者眼中则有其浪漫的解释。比如,一位高坡的苗族学者认为:“他们(指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神农氏就是他们的老祖宗,由于战争失败的历史原因,祖先们被迫迁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语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黄河’。他们的先人一代一代梦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还乡,故有‘洞葬’之习。”

通常认为,苗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即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蚩尤为其首领,在争夺中原的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部落,败走南方,盘踞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在新一轮的争夺中,他们再一次败给了尧、舜、禹领导的部落,被迫迁徙,其中有一部分辗转来到贵州境内定居。

迁徙是苗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贵州很多地区的苗族古歌里,都有关于苗人祖先迁徙的歌咏之辞。把洞葬之俗与历史联系起来,聊备一说,也许并不全是臆造。

马里多贡族的丧俗。多贡人世居山区,其村落的某一处山岩项端要建有用石块垒成的小型尖塔,塔旁是一深不可测的山洞,用以安葬死去的人的尸体。多贡人对去世者要举行洞葬仪式。亲友乡邻攀上垒有小塔的山顶,并用绳子把尸体拽上去再吊入安放死者的山;:达时"洞葬"就完成了,既不盖土,也不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