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教育考试

孩子家庭教育15篇

孩子家庭教育1

编者按:《与孩子共读共书》,是高子阳老师编写的教育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看完之后的感悟吧!

孩子家庭教育15篇

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提到了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师——高子阳老师,那是同事听完高老师的共读共书讲座之后告诉我的,那一刻,正是我束手无策之时,苦于寻求如何帮助刚上初一的小子提升阅读写作兴趣的方法,终无所得。共读共书?很新鲜的词,好理解,可如何去做呢?原来,高老师有一本新书《与孩子共读共书》,于是,我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立即下单买了书。第二天,书一到,我便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感触良多。

高老师书中告诉我们:真幸福与真成功=读×书。“读”就是多读书、多读世界,“书”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多写,既要把一个个字写美,又要多写文章与书。多少是“多”,高老师从科学的角度就多读多写做了全面汇总;如何做到“多”,高老师提供的方法人人能用,所言的智慧均经实践检验;为孩子选哪些书,更有明确的答案,详细的书单列在书的后面,这些书全部是高老师和他的女儿读完的,极有参考价值。除了这些,高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共读共书记录本》。这个很有新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一起写,看谁读的多,看谁写的多,看谁读的好,看谁写的好!多么有创意的方法啊!

正人先正己。想要求孩子读书,不如自己先读书。曾经的我,对待小子,疲于说教,也买了很多的儿童书给小子,似乎小子也读了一些,但不知道读了多少,读的结果,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一定要写什么,整个小学,甚至连日记都不曾有写,自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就不佳,以致于已经在目前的学习中越来越显现出相当多的不足。现在,回头想想,这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因为,作为家长,我自己也没有努力去读书,去写作,凭什么来要求孩子就应该做到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读书,我却是懒惰的。要说喜好,其实,我倒是很喜欢古诗词,偶尔还模仿学着写上几句;也喜欢读读诗歌散文,闲时记录一些生活的小片断,不成文,只图个快乐。只是,对于大部头的书,心存畏惧,不敢轻意触碰,虎头蛇尾也许是我性格中最大的缺点。正如写字,一篇文字写下来,最好的只有前两排,越写越看不下去。尽管,一直以来,我自己也非常想改变,无奈,好的习惯不好养成,坏的习惯却难以除根。坚持,这个词我不陌生,作为一名老钢丝,我可以追随钢子先生,在钢丝善行团一起捐中坚持几年,每天用不影响生活的一元钱去帮助需要的人,并且,这件事,我相信也会一直做下去。那么,读书呢?我应不应该也坚持一下试试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做就做,带小子参加读书会活动,这是我们一起读书的第一步。两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这个要求并不难做到,书单目录也是照着初中教材所要求的名篇名著,本着共同的目的,一群家长,带着一帮半大孩子,从读书到心得分享,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几番耳濡目染之下,我没看出小子阅读方面的进步,也许,时间才是检验成效的标准,即便现在看不出来,我想,若干年以后,等小子也做了家长,或许,对他来说,这些经历未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很难说。至少,这样做触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大增,并且有心重新提起笔来,记录心情,分享生活。

高老师书中提到的儿童读物,特别是绘本桥梁书,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绘本不仅限于孩子可读,家长也一样可以读,简单的文字,夸张的绘图,蕴含的是不凡的思想,佩服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激发大人孩子更多的想象力,高老师把这种创意带到课堂,给孩子们带去更多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想象力是个好东西,它最终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创造力。我第二步的计划便是,陪小子一起阅读更多的书,对,就从桥梁书,绘本开始吧。读完再动动笔,虽然不能像高老师一样,每天笔耕不辍,一口气就能写好几千字。我们从就短一点的文字开始,我对小子说,你可以随意写,200—300不少,1000—20xx不多,写不出来,用画的,也可以啊!你写,我一定也写!不信?等着瞧吧。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记得20xx年春节前后,在空闲之余,一群素不相识又志同道合的网友,也曾弄了一个小集子《闲花文集》,其中,有我的一篇拙文入选。真没想到,随手涂鸦之作,自认为难登大雅,竟也有人能给予认可,这是对我信心的莫大鼓舞。开始,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小子,甚至连我的妻子也不知道,这是多么不值一提的事情。也许我想错了,为什么不告诉他呢,他也需要有个榜样的力量,需要学习的动力。几年后的现在,我把《与孩子共读共书》拿回了家,跟小子说,好好读一读,咱们做个约定吧,一起读书,一起动笔写写,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我不奢求孩子将来能像高老师和他的女儿那样优秀,只希望他以后能记住,在他学习的道路上,有我这个“朋友”一路陪伴,一起读,一起写,一起玩,一起乐。

在微信朋友转发来的文章里,巧遇了“玉峰文苑”。原来,身边还有一个这样的平台,可以分享老师们的教育随笔教学心得,可以晒晒自己的生活点滴心情文字,可以发表孩子们的优秀习作读书感悟。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颗略带“文艺”的心,写了几个小短文,发到了主编的邮箱。我想,就我写的这点东西,能不能发表并不重要,贵在学习,抛砖引玉。如果我真正地去做了,能鼓励小子也能多读多写,这便是成功。谁都想能够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也要明白“最是书香能致远”,多读书的好处最是如此。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要是不多读书,总是会感到墨尽词穷。杜甫不是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他还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的是别人的,写的是却是自己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加以表达,再分享给他人,才能引发他人的共鸣。阅读的快乐,无外乎是从读读和写写中来。令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经过主编的指正修改,也有几篇小文得以在平台发表,在此,要感谢主编们的抬爱,我将继续努力,多读多写。我对小子说:小子,你要加油哦!

读书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活学更要活用。《红楼梦》里有一幅很妙的对联,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字的书要读,无字的书也要读,就是人要致力于学,书里书外地苦读,这个事情不死不休。我想,往深了说,这可能就是所谓“知行合一”吧。

高老师的《与孩子共读共书》一书,给了我莫大的启发,我也将不遗余力地向朋友们推荐,并且从自身开始做起,共读共书,共享成长的快乐。

孩子家庭教育2

家庭教育对孩子个人的影响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中的三个关键词

1、陪伴

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样能够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事实上我们知道,当孩子真正离开你的时候,你想和他在一起也很难了。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关键的,为什么呢?

因为你和孩子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说话,在一起交流,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着交流和学习,西方心理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孩子的词汇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词汇量有着直接的正相关。

你在谈论政治,这个孩子可能今后对政治感兴趣;你在抱怨,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充满抱怨的情绪。你在家庭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说要有亲子共读,要有亲子之间充分的交流?我们很多父母亲都以为不要跟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你说的所有东西,即使他今天不懂,也都会成为构成他大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我们提出一个主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基调就是陪伴,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阅读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面播种下来的。《朗读手册》里面引入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对儿童来说,儿童时期的阅读和教育相关,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儿童通过这些书的阅读之后,开始喜欢阅读。儿童早期的阅读为什么很重要?我一直认为,那些童书,的确和成年人读的书有差别,童书会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通过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藏在其中,构建的是你的价值观。

3、习惯

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想想也对,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衡量他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他怎么对人,怎么处事?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实际上体育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优秀,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我们针对一个习惯无论是运动还是阅读,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觉得这是在家庭里面非常需要的。比如早睡早起,就是一个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一生。在家庭教育当中,把这三件事情好好抓好就很好了。

孩子家庭教育3

培训主题:

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动力

一、指导思想:

本次家长学校活动主题是“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动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长学校正是家长与学校心心相交的爱的场所,通过家长学校能够让家长了解学校、老师,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学习生活和能力表现,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在家所不能知晓的成长困惑。而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老师能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活动,请家长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学校,参与管理;能共同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教育。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展示学校良好形象,宣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家校交流,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引领和帮助家长学习优秀的家教经验。

3.充分调动起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努力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三、领导小组:

组长:贾咏梅

副组长:廉荷王琪

组员:刘玉锋孙庆霞谢海民刘冬梅

张侠刘会丽韩猛朱继国

四、活动时间: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五、活动地点:

南院大门内场地

六、会场组织:

刘玉锋刘会丽朱继国

七、会场监护:

五年级:韩猛;三、四年级:孙庆霞朱继国;二年级:年级:刘会丽张侠

八、会场拍照、做美篇:

朱纪国

开会准备和人员安排

1、学校方面:

①场地:刘玉锋谢海民韩猛朱纪国(以班为单位把学生板凳按东西纵队排列,每班两排。顺序和开学典礼是一样)主席台:设四人座

②各班班主任必须到场,带领一致两名学生带着班牌在各班所在地指导家长签字、入座)

③配班老师带领学生在本班内席地而坐,内容自行安排。常识老师巡视(四楼:徐效金、黄桂花老师;三楼:唐一鸣、王慧卿老师;二楼:白霜、张淑文老师;一楼:刘素梅老师)

④家长引领和车辆放置:张子锦、马海萱、董佳慧、引领家长入校,朱冰婵、李艺评、单硕协助家委会成员指导家长车辆放置,两轮车放置在围墙外和南边花园内,放两排。四轮车尽量放置在大门两侧,若放不下,可放置路东。

2、各班要求:

①各班主任本周五前一定要以微信的方式告诉家长,通知家长开会时间、地点,要让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所在的班级的班别和老师姓名,让家长到会后先找班主任签字,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入座,要提醒家长安排好他们到会期间的工作、家庭生活,并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监护人来参加,尽量骑两轮车。我们聘请一次专家不容易,要求家长尽可能抽出时间参加。对有事不能来参加的人应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注:到会人员不要带小孩)

②各班班主任要提前组织学生把板凳放好,排齐,会议结束后再带领学生依次有序地把凳子带回班内,在行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上下楼的安全。

③各班看班的老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不准随便出教室,不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不准大声喧哗。会议没结束前不准到会场找家长。要求学生一节行动听指挥。

九、家长学校活动流程:

1、贾校长至开幕词

2、王校长

3、家委会代表讲话

4、专家讲话

5、廉校长总结。

十、上交材料:

家长签到表、领导发言稿、专家讲话稿(朱纪国老师负责)。

孩子家庭教育4

八成家长带孩子进异性公厕

39健康网近期调查显示,约60%的家长不刻意选择符合孩子性别的衣物,80%的家长会带孩子进入异性公厕。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说,家长把孩子带入异性公厕,这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这是对孩子人际关系界限观念的忽略。

大人们可能不了解,在这样特定的场所,孩子会感觉不舒服。

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妈妈带着儿子外出,这时安全就是第一要素了。但希望家长们能做到,在孩子4岁以前,尽量减少带孩子进入异性厕所或更衣室。

4岁之后,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避免带孩子进入异性公厕了。独立性较强的孩子,可让孩子自己去厕所,当然前提是必须告诉注意事项,怎样保护自己等。

家长的观念很重要,首先不管孩子多大,都应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在计划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各方面问题,包括外出前想想上厕所的问题怎么解决。同时,家长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家长的说教不要刻意,一下子给孩子那么多概念,他不可能明白,只要家长亲自去做就可以。

家里有性格内向的孩子怎么办?

从表面上看这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要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关键还在于父母或成人的教养方式要适合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儿童世界,让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会学到原来不懂的新知识,并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乐趣。

二、为孩子选择一两个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略小一点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相互帮助。

三、多要放手让孩子自由玩儿。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整洁、卫生、安全等顾虑较多,因而总是限制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样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应鼓励孩子去玩沙、玩泥巴,踩雨后的积水,爬石子堆、黄沙堆等,其实只需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安全即可让他尽情地玩。这样无拘无束的自由玩耍,会使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四、经常和孩子一起互动。例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和幽默故事,互相开开玩笑,参加孩子们的游戏,带孩子出去玩等等。

 五、耐心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畏缩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不敢大声说话等,家长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作出太强烈的反应。

六、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负你没有?“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等一类的语言,避免使孩子在心理上总处于弱者或被动的地位。

七、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如下棋、弹琴、识字、计算、旅游等。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成人能积极引导,他们就会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千万别扼杀了

女儿从小就极具丰富的想象力。记得她4岁那年,我问她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说:“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纠正她:“宝贝,抬头看,天空是蓝色的,下次可要记住啦!”可女儿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道:“天空跟宝宝一样,也是要睡觉的。天空把眼睛闭起来时,它就变成黑色了。”

女儿从小就极具丰富的想象力。记得她4岁那年,我问她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她眨眨眼睛,想了想说:“天空是黑色的。”我立即纠正她:“宝贝,抬头看,天空是蓝色的,下次可要记住啦!”可女儿抬头看了看天空,说道:“天空跟宝宝一样,也是要睡觉的。天空把眼睛闭起来时,它就变成黑色了。”

女儿特别爱涂鸦。于是,女儿5岁时,我为她报了一个绘画兴趣班。一次,她兴致勃勃地把她画好的一幅画拿给我看。我看了忍俊不禁:一颗绿色的太阳旁,漂浮着几朵粉红色的云彩,云彩下面是黄的草地,草地上有几只灰色的小鸟在飞翔。我笑出了声,抬起头,发现女儿用期待的目光一直看着我,我知道,她需要我的肯定和鼓励。于是,我赶紧把刚要出口的“色彩用错了,画得不像”咽了回去,改口夸赞道:“洁洁画得真好!”女儿听我这么一说,快乐地拍起了小手,又开心地拿出画笔,迫不及待地去画画了。但她并不知道,妈妈的赞美并不是由衷的,而且内心还有种隐隐的担忧。

果不其然,当女儿兴趣班下课走出教室时,全没有了往日的神气,脸上还挂着泪珠。我快速迎了上去,问女儿怎么了。她“哇”地哭开了:“妈妈你骗人,你说我画画得好,可老师说我画得不好,画得不像!”

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扯了一下,我知道老师所说的“不像”,是指色彩用错了。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画画就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和灵感迸发,他们的思维模式并不会受某个具体物件的形、色所羁绊,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无比的想象力和童趣,让人身心愉悦、感动于怀。而我们大人,则用成人的眼光及固执的思维模式,告诫孩子“那样是错误的,这样才对”,逼迫孩子在自己构筑好的框架下,努力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人,可是,不知不觉中,孩子也慢慢丧失了应有的主见和热情。糟糕的是,却很少有人去好好地反思一下:这种条条框框的教育模式对孩子是否是一个误导?是否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潜能?多年循环反复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改革和创新了?

没有谁可以规定,太阳一定要是红色的。就像女儿曾说过的“天空像宝宝一样,也会睡觉的”一样,太阳、云彩、小草也可以有很多种颜色。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要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就像人需要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有很多种不同的表情一样。

我轻轻地做了个深呼吸,对女儿说:“妈妈没骗你,洁儿确实画得很好,真的!老师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明天你一定会得到一朵大红花的。”女儿破涕为笑,傻傻地问我:“真的吗?”我肯定地点点头。回去后,我跟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很赞成,并打算将这种教育方法试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第二天,女儿果真得了一朵大红花,开心得不得了,画画的热情更高了。我一直小心地保护着女儿的想象力,我总是对女儿说:“尽情地发挥和想象吧,太阳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是蓝色的,只要你喜欢,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任何颜色的。”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一生珍贵的财富,聪明的父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让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美丽的翅膀,让它不断地丰满、强壮,飞翔在广阔的天宇中,探索新知,追求梦想。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渐渐地增多起来,就是一些孩子常因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如家庭关系、学习、交往)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许多家长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庞震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对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我们把心理受承能力单纯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问题,一般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开展工作。事实上,它首先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动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我认为,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孩子,是提升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前提。要知道,孩子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的一员,他除了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还应该为家庭尽上自己的一份义务,包括做做家务,为家长分担一些忧愁,关心父母的健康等等。

只有在生活的磨砺中,孩子才会切身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家长的良苦用心,才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生,那可是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谁还敢叫孩子做家务呢!然而,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长时间地使用大脑,很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让孩子做做家务,其实是再好不过的放松方式,家长何乐不为呢?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比如,偶尔偷一次懒,让孩子来照顾你;家长出差的时候,不要为孩子储备好一切生活物资,也不要把孩子托给人照顾,只把钥匙留给孩子,一切就“OK”了,相信孩子会慢慢地学会照顾自己;下雨天,孩子忘了带雨具,家长就狠狠心让孩子自己冒雨回家,即使因此感冒,也没什么,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呢!孩子的路就让孩子自己走吧!你不给他机会,他永远长不大。

瞬间控制情绪的七个心理方法

一、努力从内心处平静。

遇到困难的对话时,确保从隔膜处均匀地深呼吸。跟自己讲话,慢慢重复一些类似“放轻松,保持冷静”的话。你还可以闭上眼睛几秒钟,如同家庭心理医生告诉你的,想象一副放松的画面,回忆一些让你冷静或高兴的事情。在你讲话时,放慢语速,不要打断,并仔细考虑你正在说什么。

二、抽身而退。

如果紧张气氛越来越严重,则考虑先停止讨论,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再回来重新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变得更客观,问题也将在你脑海中更明确。

三、选择正确的媒介来传递你的消息。

当你满腔怒火时,很容易发出一封措辞严厉的电子邮件。不良情绪实际上不应使用电子邮件来传送,因为当面或通过电话说显得很合理的话在邮件中就会非常不同,而且会被错误解读。所以,尽量在冷静面对面地谈。

四、尝试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考虑。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某个人很愤怒,或者成为他们愤怒的对象,则花一点时间从对方的角度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压力。也许他正应付很紧张的时间期限,有一个要求很多的老板,或者家里发生了一些个人问题。当你能够将对方视作易犯错误的正常人,像你一样在努力完成这一天的工作,你就更容易冷静下来,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五、缓和你的语气。

在响应之前先仔细倾听,并做出你了解他们观点的行为表示。不要使用强烈的语气或侮辱性的言论,并避免使用可能弱化你观点的很绝对化的词语。另外一个技巧是“镜像技术”,你在说话时重复别人说的词或短语,不是干扰他们,而是表示你确实在听并且理解他们。最后不要迁怒与别人。

六、不要当面发泄怒气,也不要反击。

如果有人朝你大喊大叫或粗鲁的威胁,请努力记住:这并不是针对你。你对你无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负责任,而且你也无法控制他们的行为。你只能控制你对他们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如果有人抨击你,反击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冷静的反应、或者根本不回应以及拒绝“供给”他人愤怒的养分,可使其愤怒更快地燃尽,就像失去氧气的大火。

七、了解你的“愤怒触发器”并找到替代的方法。

认识到是什么使你愤怒,并找出替换办法来解决它们。最后,为愤怒找到健康的发泄渠道。尝试做一些剧烈运动、可让你平静的瑜伽或冥想课程。允许自己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释放郁闷,这样愤怒就不会积聚在你的身体里或者以不良的方式爆发出来。

危险的中学生网恋

现在的学校都在强调素质化教育,电脑又是大力普及热点,随着电脑、网络进入寻常人家,现在的中学生也接触到网络,仿佛上网成了时尚,当中学生在网上吸取丰富精神养份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忽视,就是困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关于中学生网恋的问题。

以前,在我们眼里,中学生只是对网络游戏感兴趣,整天泡在游戏机室里,当网络游戏盛行时,也带动了中学生上网,发展到现在,中学生对网上的聊天,网恋感兴趣。笔者所认识的一个15岁男性中学生,因早年参加数学竞赛,家长对其奖励,家中配了电脑,并且包月上网,父母对其寄予很大的期望,近段时间发现其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学习成绩落到班级第三十几名,当月电话费陡增到千元之巨,一个外地的长途号码引起了家长的注意。通过与该学生的谈心,得知,他通过网络结了一位14岁的外地女生,二人互通了情况,经过3个月的网上聊天,已经到了焦不离卿的地步。家长对笔者诉说,该生学习成绩已经降到班级第三十几名,本来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的,这次看来没希望了。据笔者所知,像中学生发生网恋的例子不在少数,大有发展漫延之势。网络本身是虚幻的,真真假假,甚至有徒谋不轨之人利用人们对网络的美好憧憬,进行犯罪,给我们也带了很多的警示。

中学生的年龄段在14-18岁之间,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在学校里,就不提倡早恋。网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正常的学习与作业时间,为自己的前途发展埋下隐患。

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要树立正确的对事物的看法,不能单纯的看待事物。过多的接触网络,中学生缺少与社会的接触,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冲动,对网络恋情寄以厚望。如果遭受到打网恋的打击,是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给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

孩子家庭教育5

1 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尽量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经常与孩子沟通,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们一起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多鼓励,多给 他们自信,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 己的不足,共同制定计划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2 正确看待考试分数

不要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分数本来是来评估学生成绩的,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它只代表孩子智力的一个方面———笔答 卷不代表孩子的能力。作为家长应该有的放矢,孩子考试分高时,要引导孩子不要自满。分数不理想时,应该和老师,孩子一起研究问题所在。其实,考试分数低了,最着急,最不安的是孩子。他们想不出 更好的提高分数的办法,着急不安也没用,家长要是再一味的训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麻木。再持续一段时间,他可能干脆就躺下不干了,破罐子破摔了。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找到他自身的优势,分析丢分的原因,共同制定提高分数的具体措施。这样,孩子就会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把脑力真正用到有用的地方,用到提高成绩上。

3 丢掉为孩子代劳的意识和做法

要相信孩子能做好,而且会比你做的还好。作为家长,不能 助长孩子的依赖心和懒散心。要让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并且为他创造机会试着去做,比如:床被的叠放,洗袜子,背书包,削铅笔等。甚至除此之外,帮你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4 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

父母或老师对孩子学习的关心或重视并不意味着要孩子加班加点地超负荷学习,这样会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活泼,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能过多的限制孩子玩耍的时 间,不能采用扼杀孩子童心的方法。对孩子来说,玩耍与学习同等重要甚至过于学习,应帮助孩子合理性安排玩与学的时间,如:大容量的电流会熔断保险丝一样,超负荷的学习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给孩子带来精神痛苦,孩子又怎能认真学习呢?

5 家长的榜样作用

孩子的眼睛就是照相机,每天拍下父母的形象。孩子需要榜样甚与批评。你若想让孩子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要想让孩子快乐一生,与其拼死拼活地给孩子挣一笔财产,不如培养孩子从小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永远微笑着看世界。

6 重结果更重过程

家长常咨询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考试太紧张怎么办?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怎么办?在寻找这类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多半会发现这些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平时比子女还看重结果。他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是否有效率,或者是否适合孩子,而是只关心结果,有的甚至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时,还不断提醒孩子还有不足。这个错误不该犯,那个错误不该。结果,让孩子对自己没了信心,甚至是把父母的期望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动力。在面对考试时,更多的不是去想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而是担心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不能有好出息,结果可想而知。

清楚了孩子的问题,也明白应该怎样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存在教育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家长用空的时候能注意到孩子的问题。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绪不好时就懒得理孩子了,这种状况常常使孩子感觉到教育只是满足大人的需要。

无论是培养习惯,改正缺点,还是实现目标,都必须是可以操作的含义,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只是一个理论上成立的计划,那么就无法指望孩子能够如你所愿。

孩子家庭教育6

一个人的成长,父母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不容易的。 做为家长,我们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有目的地系统性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爱,才会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也只有有了爱,他才会处处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的过度呵护使孩子以我为尊,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管吃呀玩呀,都只想到自己,这样下去,将来不堪设想。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我将街上一只没人要的小狗抱回家。我对孩子说:“人要学会同情,看到那些贫穷的、饥饿的、挨冻的、受欺侮的,要有同情之心。如果我们有能力,就要给予帮助。这只没人要的狗很可怜,你要好好爱护它。”儿子给小狗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黄”。儿子每次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小黄吃了没有?”他常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火腿让小狗吃,给他订的奶也让小狗喝,还经常自己收拾狗窝。下午放学后,引着小狗出去玩,在他的喂养下,小狗一天比一天健壮。儿子在养狗过程中,变得细心了、勤恳了,学会体恤别人了。过去从不干家务,现在回家吃完饭后主动抹桌子、扫地、倒垃圾,能够体贴爸爸妈妈的辛苦,给他买好吃的东西,他也非要爸妈尝了以后才肯吃。在学校,同学的笔、橡皮丢了或有了什么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夸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们都乐于和他在一起玩。看着这一切,我们喜上眉梢,看来对孩子一番爱的教育还颇有效果。一次在街上,他还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掏给了一位正在向行人乞讨的残疾乞丐。我深深体会到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使他们具有爱心,这样他们才会爱周围的一切,一个有了爱心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一定也会有孝心。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少给孩子一些溺爱。

二、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当今孩子,我们家长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心肝宝贝,事事依从,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这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一遭碰壁,便会不堪忍受,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有艺术。我们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使用的口头禅就是“不”、“不要乱扔东西”、“不许骂人”、“不许、、、、、、、”,其实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不”,对孩子是一种消极的限制,效果并不好,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有时候你越是说“不”,他就越唱反调。因此,我们对孩子说“不”,应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如我们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可采取比较委婉温和的说法。如把“不要撕坏了书”改成“你小心一点翻书”,把“不准大声喊叫”改成“小声点说话才有礼貌”,这样委婉地说,语言亲切,孩子易于接受,还能使孩子知道自己怎么做,以免孩子做起来无所适从。有时,我们想要孩子停止某种行为时,别让“不要”和“不许”脱口而出,可引导他们去做别的事,以代替现在的行为。如孩子对你的手机发生了兴趣,拿在手里当玩具,你担心摔坏了手机,那就拿几块积木来,跟孩子说,看你能不能拼一个大大的手机,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游戏上;孩子哭闹着跟你要某种玩具时,你可以让他看动画片,或者建议他给哪位小朋友打个电话,问问小朋友有什么可交换的玩具,还可以带他到外面走走。有时给孩子提要求时,要给孩子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如不想让孩子再看电视,可说“你再看10分钟,然后睡觉。”提前告诉他关电视的过程,他心里有个接受的过程,即使不情愿,也不会反应太强烈。总的来说,我们对孩子说“不”,要注意艺术,但最好别让你的话里经常充满“不”字,要适度。

三,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疼爱得不得了,啥事都想替孩子包办,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能害了孩子。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如孩子1岁多,刚会吃饭时,别怕他弄脏了,弄洒了,让他自己拿小勺子自己吃,他可能弄的满嘴满脸,甚至弄倒了,没关系,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吃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让他自己洗脸,自己穿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这样他就会自觉养成动手能力,以后也能适应了社会。

四、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现在孩子虽生活很好,但没人和他玩,长时间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或跟着大人转,只能使孩子不合群、孤独,影响孩子今后的交际,我们应有意识多引导孩子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玩,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如让他把小朋友引到家里玩,不要怕弄脏了、弄乱了家里的东西,这样的活动会使孩子学会团结,学会和别人交际,学会处理问题。

孩子家庭教育7

儿子5岁时,在一家民办教育机构上学前班。

一天,我接到儿子班主任电话。“喂,你好!是曾熠家长吗?我是曾熠班主任,向你反映一件事,贵子弟太不像话了……”

像所有的学生家长一样,接到老师批评孩子的电话,我脸上火辣辣的,像有火在烧。

放下电话,一番追问后,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5岁的儿子上课时和后面的小朋友玩纸张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批评了他。哪知儿子居然对班主任说:下学期我不在这个学校上学了。这气得班主任老师七窍生烟,立马就打电话给我。

一周前,儿子拿着那张学校要求预交200元学费的通知书给我妻子。妻子看完后和我商量下期让儿子去哪里读。我随口对妻子说了一句:到时候再说吧。也因此,我没有按通知要求第一时间将200元预交学费拿给儿子。谁知我和妻子的谈话被儿子听到了,儿子就认定我会让他转学。

但不管怎样,儿子这话的确过火,也着实让我生气,我决定和儿子好好谈谈。

“你为什么要那样对老师说?”晚餐过后,我找到儿子。

“是后面那个小朋友要和我玩纸,我不肯玩,他总是叫我玩。”儿子虽然年纪小,却把责任推给别人。

“小朋友的要求是错误的,你不能跟着他错啊!况且,老师不许你上课时间玩纸张,是对你好啊!”对儿子的不负责任,我有点生气。

儿子不再作声,沉默了一会,突然对我说:“爸爸,我错了!”

“明天向老师道歉,好吗?”

儿子眼噙泪水点了点头。

孩子家庭教育8

攀比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的比物质、有的比外貌、有的比孩子。因为攀比,所以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或炫耀、或嫉妒、或自卑,这些,无一不暴露内心的脆弱。

我欣赏“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人生态度。看到一些热衷攀比的人终日被负面情绪包围,我特别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那样的人。但现实中,却很难避免攀比现象。所以,我一直努力要求并实践着,不让燊燊沾染攀比的坏习性。

首先,父母不要攀比

正所谓,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首先要做个怎样的人。要孩子勤快,自己不能懒惰;要孩子乐观,自己不能悲观;要孩子不攀比,父母首先不要攀比。好在,我和孩子爸本不是喜爱攀比之人,平时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讲求量力而行。我们很少在孩子面前谈及服饰或生活用品的品牌、价格,不在孩子面前有贬损别人抬高自己的言语。

上小学前,我的母亲送了一双名牌运动鞋给我女儿。从我们的言谈中,孩子记住了品牌的名称。之后,只要跟人提到这双鞋,她就说“我那双XX牌鞋子”。可能对她来说,这样说只是出于好玩,但是数次以后,我不得不郑重提醒她,不要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女儿反问我为什么,我说:“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炫耀是不光荣的,让人反感。”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之后她没再跟别人提过那双鞋的牌子。我相信,随着年岁的增长,她能越来越懂得我所说的话。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远离攀比

喜欢攀比的人,内心总是缺乏自信的。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所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可以让他们远离攀比。

在我们家,没有那个无法赶超的“别人家孩子”。看到女儿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会毫不吝啬地赋予赞美之辞;看到其他孩子的优点,我们在夸赞的同时,也不忘列举一些女儿的优点,告诉她谁都有自己的长处,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学习,我们的优点也值得别人学习。这样,孩子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能淡然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不会因为父母褒奖别人而产生嫉妒、怨恨的心理。

再次,引导孩子纵向比较

在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我经常提醒孩子,和自己比,只要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那就是最棒的你。

女儿三岁那年参加了轮滑训练,训练班里有老将,也有新手,新老学员的训练项目虽然不同,但同在一个场地内。当老将们脚底生风你追我赶时,原本滑得稳稳当当的女儿急得频频摔跤。趁课间休息,我把她拉到一边轻声说:“我们不要和老学员比,他们学得比你早,好多年纪也比你大,你才刚学,年龄又小,滑得慢是正常。你只要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好,那就很棒!”每次下课,我都和她一起总结这一天比前一天进步的地方,哪怕只是掌握了一个细微的小动作,我也刻意提出来表扬一番。想到自己天天有进步,女儿不但信心满满,更重要的是,她不会再被老学员所影响。

最后,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

跟风和攀比总是如影随形,喜跟风的人多爱攀比,喜攀比的人多爱跟风,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接受“人有我无”的现实。

有时候,女儿会对我说,同学们都有什么什么,我也想有。这个时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首先要讨论一下,她是否真的需要,如果是真的需要,我们会答应买;如果只是因为别人有我也想有,我们便跟她分析,别人有是因为他们需要,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不需要。同样,有些东西我们有而别人没有,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拥有的物品自然不同。这样一说,女儿便接受了。

在兴趣班报名上,我们也不会跟风。在孩子有意向发展某项课外兴趣时,我们都会给出一段时间让她好好考虑,是否真的有兴趣,能否坚持。报班的理由一定不能是“别人在学,所以我也要学”。女儿报的班不多,但每一项她都由衷地喜欢,学得很认真。

孩子家庭教育9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批评的后果: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欣赏的奇迹: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心理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爱抚的疗效: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冷漠的伤痛: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点评: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

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 (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

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孩子家庭教育10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比如,家长脾气暴躁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的家庭成员信念迷失,这样孩子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如果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的态度,又能带动孩子们将这种心里影响到自己的交往中去。

二、对孩子习惯的影响。

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也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成自己的性格,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家长每天养成整洁的习惯,孩子也会这样,而且脏一点家长也不会满意,这样无形中对孩子有一个每天的养成教育。

三、对孩子交往的影响。

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会把这种意识带到生活中去,所以也会决定自己的交往环境。

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生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成的,虽然在学校里能够受到老师的教育,但是如果家庭教育不是理想的,孩子在学校也会走弯路,比别人多走一些路,这样如果成功的话,还能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性格,如果不成功,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他们的将来也会有不小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建议方式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孩子家庭教育11

当的家庭教育往往会令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一个“懒”孩子,当你突然发现孩子很“懒”时,就说明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反思。因此,平时教育子女的方式一定要得当,爸爸妈妈们不要教育出一个“懒”孩子来!

这些做法很可能会养出一个“懒”孩子!

1。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动手

现代家庭孩子较少,一家人都把孩子看得很重,溺爱一点也无可厚非。被溺爱的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情都没有亲自尝试过。时间一长,孩子就什么也不会,什么事也不想动手,就变成了一个实足的“懒汉”。

不爱运动,不爱动手,每天睡了吃,吃了睡,孩子在变懒的同时容易患上儿童肥胖症,对健康也同样不利。建议家长(微博)平时要养成孩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让孩子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把宝贝关在一个小空间

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但又不敢单独让孩子出去玩,于是只好把孩子关在家里。年幼的孩子爱跑爱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长时间把孩子关在家里,他们会失去原有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孩子的思维会变慢,活动能力也跟着减弱,时间一长,孩子就自然而然变懒了。建议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出去放放风筝,去田野采摘水果等等,这些简单的活动都能帮助宝贝动起来。

3。不允许宝贝过多活动

孩子爱跑爱跳是天性,但有些妈咪怕孩子受伤,或是孩子把衣服弄脏了等等,于是限止孩子的活动空间,只给他们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孩子每天都没有动起来,差不多都在坐着,时间一长也就变得不爱动,自然就变懒了。同时孩子活动少,也容易导致儿童肥胖症的发生,对孩子的健康极为不利。

4。纵容孩子天天睡懒觉

孩子偶尔周末睡个懒觉很正常,但有些家长却纵容孩子天天睡得太阳晒屁股才起床,孩子自然会越来越懒。建议家长帮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好习惯,每天坚持早上七点左右起床,然后做适当的运动之后吃早餐,上学。如果离得近的情况之下,上下学可以踩自行车或是步行,这样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每次都睡觉迟到,这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也会让孩子变懒。

孩子家庭教育1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每个孩子身上都寄托着父母的深切希望。可是,需要警惕,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会适得其反。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对孩子不满意时就贬损、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或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从此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就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是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孩子家庭教育13

这几天,网上的一篇文章被广泛流传,大概写的是一位出生在精英家庭的女孩,能力强、知识面广,从中学就开始阅读原版的莎士比亚文章的故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她的父母所能给的家庭环境因素以及父母一起参与进来的学习过程才是出生平凡的父母们值得去学习和尝试的。

如果我们没有可观的经济实力,就该放弃和孩子一起的各种尝试吗?

假设:某精英家庭的孩子希望到某个国家去游览博物馆,而我没有钱,孩子对世界名画也有兴趣,我们就没有办法跟孩子一起学习了吗?

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购买画册、网上查阅资料,和孩子一起来学习呀!

再假设:某精英家庭的孩子喜爱马术这样的运动,而我没有钱,孩子也爱马术,我们没有办法和孩子一起玩耍了吗?

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讲关于马术的相关知识啊,然后用其他的运动方式替代马术,比如乒乓球、跳绳、跑步,都是健康的存在方式嘛。

再假设,孩子爱听音乐会,我们去不起现场版的,视频版的我们总是能够给孩子的。(虽然效果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不也在尝试吗?)

当然还有若干的假设和假如。

我们不能否认不一样的家庭视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资源整合能力也是完全不同的,对社会的理解也是不同,但是我们就应该放弃让孩子对世界的各种努力和友好的尝试吗?

我出生贫民,难道我就不能通过学习,通过和孩子一起的不断尝试,让孩子获得更宽的视野吗?那么问题来了。

其实也是很简单。

就像我身边的很多父母一样,很多父母就算已经是精英,不为经济所困,可是依然懒惰,和孩子一起的学习、成长、折腾和各种尝试都没有,那么这样的家庭又怎么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精英呢?

所谓精英,代表着资源整合能力、代表孩子的视野宽度、代表着孩子的学识。

我们是贫民,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那么视野的宽度呢?学识呢?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我们都是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的努力后天获得。

最关键的是父母,你是否愿意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抛弃你自己所有的狭隘的观点、抛开你自己的认识限度,用开放包容的特点和孩子一起去学习、去玩、去各种折腾。

每个城市都有的几十个博物馆,你都带着孩子深度的学习完了吗?

每个图书售卖网站的那些热门图书、各个学科的趣味图书、各种世界名著,你都带着孩子读完了吗?

每个城市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周六日你都带着孩子一起去参与了吗?

以北京为例,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各种演出的最后排其实只有几十块钱的门票,你都带孩子感受和学习了吗?

……

如果你没有。

你就只会停留在对那些所谓的精英家庭的经济来源、资源整合能力感到不平衡。不平衡不能改变任何现状,不能让你和你的孩子成为他们那样。

那么作为父母,就要带着孩子去折腾、去尝试、去努力,竭尽所能的去努力。

也许这样做了,我们的孩子依然比别人差很多,但是这有什么要紧呢?如果不做,可能会更差呢!

培养一个精英孩子,你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至少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名优秀的家长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

1、爱孩子。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必须用真心对待,如果对待孩子像对待仇人一样的,那根本不能谈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2、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要懂得在特定的场合跟孩子说特定的话,不能在外人面前过分责备孩子。

3、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溺爱孩子和习惯过度打骂孩子的家长,都不是好家长,只有懂得分辨对错,正确分析孩子的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家长,才是合格家长。

4、懂得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看起来不是很优秀就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5、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工作忙不是借口,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不仅性格上比较孤僻,而且,亲子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的。

6、不要做一手包办的家长。什么时候都帮孩子搞定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在某些时候,家长要做个“懒”家长,这样,孩子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那么,如何做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家长呢?

——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多点时间陪伴孩子;

——平时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理;

——适当的放养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孩子有错的时候要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不能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不能溺爱孩子,不能用暴力来对待孩子的过失;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家庭教育14

沙拉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后来,沙拉离婚了,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了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开始做春卷、卖春卷。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惟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学就行。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废物一样。”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在在害孩子!”沙拉后来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门体验艰苦生活。于是,沙拉诚恳地接受了这位邻居大婶的意见。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产交道()。

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孩子家庭教育15

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除了接受学校教育,还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运动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然而,最近却有一种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培训课流行了起来,那就是“情商课”。

近日,一则新闻把“情商班”推入公众的视野: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觉得自家上初三的女儿“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于是花了两万元,为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尽管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黄女士却对课程赞许有加,认为这门课程有利于补全校园课程在孩子心理建设方面的缺失,给孩子的心态带来积极改变。(《新闻晨报》9月20日)

确实,情商对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情商会明显增强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低情商则很可能造成社交障碍。然而,为培养未成年人情商,花重金让孩子上“情商课”,未必是最优选项。一方面,“情商课”价格不菲,黄女士的女儿上一堂课就要花掉300元,普通家庭难以轻易承受如此高的开销;另一方面,“情商课”终究还是一种课堂教育,一周一次的课程至多只能对孩子起一定指导作用,而无法取代日常生活的情商培养。

归根结底,培养孩子情商的职责,还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跟孩子接触最频繁、最密切,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在成长中经常模仿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作出好或坏的榜样,进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情商”的核心,一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了解与控制能力,二是与人交际,融入集体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课堂学习,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孩子能否培养出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

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孩子有情绪时及时介入,告诉孩子正确处理方式,孩子自然会养成优良的情绪控制能力。反之,如果父母总乱发脾气,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孩子当然会被带偏。

而在交际能力上,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父母与人交流的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打下坚实的情商基础,而如果父母总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显露坏榜样,或者对孩子疏于关照,不管不顾,自然会给孩子的情商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家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算是由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士进行授课辅导,也很难轻易根除。

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心理,花钱给孩子上“情商课”,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搞好家庭教育,“情商课”的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如果搞不好家庭教育,再昂贵的“情商课”,也不一定能达到“雪中送炭”的目的。

标签: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