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方案

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所谓文学鉴赏能力,就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进行感知、领略、理解、品味和想象,并作出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小议如何培养<a href=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title="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将思想内容、艺术形象、风格特色分条逐点的讲解,到头来学生只记得这些条框点滴,而不能完整的感悟作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注重通读,引导学生营造美的氛围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把作品通读一遍,同时教师应给学生以美的诱发。教学中,当学生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和提示时,我们要重点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将自己记忆中储藏的相应的感知材料调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逐步转化为头脑中的单个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审美对象的可感性形态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一文,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用比喻、夸张、反语和讽刺手法,只廖廖几语,就活画出那些出国镀金捞取个人名利的浪荡子弟们的丑态,让学生细细品味“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等形象。清朝留学生的怪态,就会立刻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并油然而生对丑恶形象的厌恶之感。正是通过这样幽默而犀利的语言描绘,才透过人物的外貌展示了清朝留学生的丑恶灵魂。

此外,工整的板书、配乐朗诵、多媒体材料的制作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和诱发创造美的因素。

二、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是以课本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就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和嘴里读到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叶圣陶曾经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由此可见,朗读的意义就在于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作品的内涵从而理解作品所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制造一种情景氛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第一点中所举的例子,学生粗读《孔乙己》之后,大都觉得孔乙己“有趣”“可笑”,但是,多读几遍之后,更多学生感到了这个人物的可悲,并认识到其可悲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好吃懒做”,而在于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同时,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学生也体会到小说中孔乙己说“茴”字有四种写法而留下的余味,十几处“笑声”的描写各不相同的意味,“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会这么过。”所传达出来的无可奈何的寂寞与凄切之感等等。

三、指导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

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是一项融主客体和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停留在进入某种“意境”是不够的。要主体认知客体、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才是认知活动的目的。如教《小石潭记》这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接着在学生未接触课文之前欣赏配乐的小石潭风光,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图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画面创造的情绪氛围。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因其境过清,不可久留。”结合背景,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这么美的环境,作者没有流连忘返,必定与其所处处境有关。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领略各艺术家的风采。如马克·吐温的夸张讽刺,福楼拜的精炼深刻;还有苏轼的豪放与柳永的婉约,他们都各有特点。学生如能从总体上把握每个人的特点,便可领略不同的创作风格。

四、引导批评,启迪创新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说个“好”就算了,要能说得出好在哪里,也不能光说个“不好”就算了,要能说得出不好在什么地方。因此,在文学鉴赏中,还要教会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评价,培养批评能力。引导学生批评,教师首先应收集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各种批评意见,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借鉴,并不断积累、充实经验。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个性,不能搞一刀切、大家统一口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例如《陌上桑》中秦罗敷的形象,“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如此艳丽的衣着,珍贵的耳环,别致的发型。有这样打扮外出劳作的吗?任谁一看,都知道这是一个贵族少女的'形象。因此我们不应将罗敷定格为一个民间采桑女子的形象,将她定格为一个外出春游顺便采桑叶的美丽少女更能让学生领会接受。

《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