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工作报告

杂志实习报告汇编5篇

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杂志实习报告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杂志实习报告汇编5篇

杂志实习报告 篇1

内容简介:0xx年x月x日至8月x日,我在北京《家庭xx》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xx》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xx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xx》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xx》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杂志实习报告 篇2

终于在最后一个暑假的最后半个月,去了心仪已久的文新集团旗下的一个杂志社实习。

深深感谢老主编对我的厚爱,神交了六年,只见过两次面,却可以这样为我尽心,除了感激,还能说什么《新读写》,03年起办,当年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做过校对和策划。这次去,正遇上他们三年大总结,05年的发行量是16万的高位,这是上级的措辞。但据我所知,《萌芽》已有50万左右的发行量。只能说,有些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编辑部一共四人。主任编辑是女的,精明能干,时髦而不风尘。她曾经做过十一年的幼儿园老师,之后应聘去了《解放日报》,辗转已是主编。另外两位男编辑都是退休以后杂志社又反聘的老作家,刘老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朱老师是作协的会员。第四位是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女孩candies,复旦中文系毕业,单纯,爱幻想,做事容易走神,字很漂亮,六月份刚来这里,现在是正式的编制人员了。

我帮忙做了九月份杂志的三校审读,主任说很厉害,发现了老编辑没有发现的错误。只能说,找错别字一向是我的强项,汗之后就一直是很琐碎的事情,给来稿的学生回信,看稿改稿,送校……大事件是,为了发行量而举办的上海百所中学课堂作文比赛,光忙个数据我就头大了。可是看主任头更大,领导就是事情多,编辑么看书写稿改稿就好了,而办公室那些行政工作还真是要命的。

主任说,你做一期主持人吧,也算实习的一个书面回报。又被感动了,教育报社的果然还是比较像老师,还拿实习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待,能多给次机会就不会浪费。我说,好好,十一月份我会好好做的。

新闻发布会,在气派不小的文新集团的大楼,第一次去,感觉很干净,很惬意。虽然忙了个半死,开心的是居然还碰上了母校高中的老师。更欣喜的是,她还记得我,对我说,你是我们校报的小记者吧,以前头发很长很长的那个女孩。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教过我一次课,但是却记得那么清楚,只能说……我真是个好小孩哈哈结束后,candies和我逛了下淮海路,她请我喝了星巴克的咖啡,又请我吃了coco的日式咖喱。和她聊了很多,我们有不少的共同语言,至少在文学上是可以聊得起来的人。但其他,毕竟还是相处不久的陌生人。她说,如果她是男生,一定会娶我。我笑笑,当作了笑话而已。很多事,并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最后那天,主任上午就把实习证明写好敲好章给我,拿那张纸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片飘忽的`羽毛,没有重量。

我知道,其实并没有结束。

她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虽然并不是她所想的。我觉得很烦,很累,也没必要。于是,还是漠然地走开了。不是我狠心,只是已经习惯了。

在这个丑陋的世界里,这种爱情是不存在的。

我不断告诉自己,快乐都是暂时的,那就很好了。

这样清醒到疼的凌晨,我还能有什么奢望?真想放肆一次,就算没有后路。

杂志实习报告 篇3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的事,每位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杂志实习报告 篇4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班级:090905班

学号:090905131

姓名:陈福亮

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实习报告

离开高三走进大学,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个无知的孩童转化成了懵懂的少年,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在这四年里,我从那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六年时间过去了,我仍忘不了文理分科时我那决绝的身影,丝毫不顾及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们的反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就是因为我喜欢语言,喜欢跟文字打交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的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并且度过了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

大学四年里我不仅学会了对外汉语专业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我的兴趣爱好,学了很多我喜欢的东西,做了很多喜欢做的事,比如说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目、一个人在闲暇时候写写日记、心得什么的,对于我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安安静静坐在图书馆里看课外书好得多。

四年下来,我已深深的爱上了和文字打交道,这次学校刚好给了我们大四学生一个机会,那就是去报社实习,可以去学校指定的报社,也可以自己找相关的实习单位实习。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好的锻炼,也为了能够锻炼的时间长点,我选择了爸爸好朋友的单位“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实习。那个叔叔是民情与法制杂志社西北编辑部的主编,我就需要在他身边帮他看看稿子中有没有错别字,帮他校对一些稿子,帮着看看所投稿件是否符合要求,等等,有时还负责招呼一下叔叔的朋友,收拾收拾桌面等文秘工作。

虽然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实习了,但是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去报社实习,实习的是助理编辑,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助理编辑是多么神秘而让人神往的事啊,我当然更不会例外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走到了叔叔的办公室,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都能激起我深深地工作欲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整个实习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都处于学习阶段,毕竟我们是对外汉语专业而不是新闻专业,我连一些基本的编辑知识都不了解,我从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出色完成叔叔交给我的任务,不能给爸爸和我自己丢脸,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叔叔知道了我是学对外汉语而不是新闻时并没有嫌弃我,而是更加认真负责的先教了我一些新闻专业的基本知识,比如说什么是新闻,写好新闻要把握住几个要素,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达,生活节奏飞快,手机普及,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纸质作品订阅量下降的时代,怎样才能让纸制品尽可能的吸引读者,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等等。

接下来我用了一天时间,阅读了本杂志社的主要刊物,在充分了解杂志社的内部结构后,叔叔又为我讲了什么是编辑, 那个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叔叔的指导下自己写一些稿子,并且自己对自己所写的稿子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做一些编辑和更改。尽量使自己这个初学者的稿子所占篇幅合情合理,并且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在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实习,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编辑,校对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熟悉了文化传媒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学会了怎样同单位的其他同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这次实习虽不是我的正式工作,但却为我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活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很感激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实习机会,很感激叔叔对我的帮助,同时,也很感激《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对我的培养。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学校,老师,杂志社对我的培养。

下面我把自己在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实习体会和收获分为做人和业务两方面介绍一下: 做人方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礼貌。礼貌是处理人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报社时称呼带我的叔叔为老师,其它认识的记者就叫XX姐、XX哥,不认识的直接用“您好”,说实话,我连搞卫生的阿姨都不遗漏。见面打个招呼,那才比较有可能有后续。

第二点就是要懂得感恩。我很幸运,爸爸介绍我来叔叔的公司实习,叔叔对我非常好,经常带我去改善伙食,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临走时,我给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辐射的仙人掌,向叔叔表明我就是一株坚韧的仙人掌。

第三就是要要察言观色。作为实习生,我们可能缺乏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多的是学习的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该如何做。比如在实习期,搭乘电梯时,我会走在前面按键;在饭桌上,我会端茶倒水,(刚开始时经常在犹豫是不是坐错位置了,还有也犹豫自己有没有资格倒水,中午老师要休息了,我会关灯,并把窗帘拉上;要是有人打喷嚏,我也会将空调调到一点温度......我认为做这些并不是奉承,而是表达真诚。

第四是要有内涵。这是人际关系中要求较高的一点。如果自己肚子里没有内容,如何来吸引别人来和你聊天、交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更多知识、增长更多见闻,做一个有墨水的人,将身边的人吸引过来。

业务方面:

第一要学以致用。记得第一天的工作时将PDF中的文字打出来,整理完后我才发觉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用软件转换格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技能。这说明学习得还不够扎实!后来写稿中,我也发现我们的理论学习与现实操作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工作中,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岗位、甚至每一个职员都会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如此,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学好通识,让它日后与实际工作接轨,学以致用,发挥它的价值。

第二要做好准备。要写一篇好稿件,少不了材料。要拿到好材料,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好准备怎么写?这样写要用到什么材料?我的记者老师经常是在去采访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这样到达现场时就会有目的性,而不会哑口无言,还要注意大胆地询问,把材料问到位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第三要写得出色。作为新闻人,报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也要为读者考虑一下,不能把干巴巴的稿件让读者看。我的老师就教我要学会“编”,但这个编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编。比如去采访市民,有些市民说话的水平有限,不能够一针见血,也有些是只说了表面的,深层次的煤油说出来,这样记者就要发挥编写的能力,帮助市民把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但是,如果是领导说的话,那就不可以随意改动啦。所以,在写稿时除了要保持客观,还要生动一点,要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第四要终生学习。我一直都以为找到工作后,就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了,但叔叔却告诉我,在写稿之前要看看网上别人写这类稿时时如何写的,可以向别人借鉴一下。叔叔经常写一篇稿件要浏览几十个稿件,写专题时更甚,浏览上百个。后期我在写稿时,也经常上网浏览别人写的,我发现同样的题材,却有非常多风格,而且有的写的真的非常不错。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无论是做哪个行业,都必须学习。保持终生学习,才能时时进步。

第五注意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各行各业。记者在写稿时也得注意细节。往往精彩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读出故事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时,不仅要听内容,还要留意环境、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比如慰问特困老人,记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环境是怎样的?慰问百岁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样貌和精神状态。老师曾经发了一篇她以前领导写的稿件给我借鉴,那篇稿件实在有太多细节描写了,虽然是一篇政治稿,

但我看着却像在看故事。很不错。

第六要主动。学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的。主动一点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到报社后,如果没事干,可以问问叔叔今天有什么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还没到下班时间,也应主动问记者还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主动一点,就意味着向前一步。

第七善于总结。总结时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之后不总结往往会前功尽弃。自己写的稿对比老师写的,总结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有时我觉得写稿的过程还不如总结的过程重要。

实习的一段时间后,经常能听到叔叔的表扬,他说我写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动就可以发表了。实习最后一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个朋友也说我事业心强,而且工作认真、细心。他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但我深知自己在写稿上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如果有太多材料的话,我往往会逻辑混乱,不知道如何安排内容。往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尽力让自己成为一颗新星。

杂志实习报告 篇5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