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毕业 > 高考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预测试卷及答案

高考2.06W

本套试题适用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 、湖北、湖南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预测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语言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的飘零;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简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就要“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当然,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的一项是(3分)

A. 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东篱”所引发的读者的无限情思。

B. 张继《枫桥夜泊》通过“霜”、“江枫”、“渔火”等繁复的色彩,和“夜半钟声”的音响,烘托出了江天子夜的秋景。

C. 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唤起的读者追怀往昔的惆怅情怀。

D. 读者在诗句的启迪下,所进行的再创造,所寄托的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

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欣赏诗歌,领略诗人所抒写的感情并非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B. 诗歌的形象通常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语言又极其精炼,因而就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联想空间。

C. 欣赏诗歌需要“猜”,并不是诗歌费解,而是诗歌有内容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D. 在欣赏诗歌时,需要加入自己的联想与感受,但也要受诗歌词句的限定,只能在作者启示的范围内。

3.根据上文所讲的欣赏诗歌的理论推断,下列对诗歌的猜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蜀道难》对蜀道的雄奇凶险的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让人觉得作者是借此来表达仕途的险恶与人生道路的艰难。

B. 杜甫的《兵车行》,描写了一个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记述了行人问答,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C. 李白《将进酒》,抒写了内心的满腔悲愁,表现了一个千金散尽,饮酒无度,恣情欢谑,游戏人生,放浪形骸的诗人形象。

D. 杜甫的《客至》中“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不仅表现了作者居所的清幽与宁静,还传达出作者当时心境的寂寞与孤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5.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②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8.诗中首联颔联写了省院中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 , 。”

(2)庄周在《逍遥游》中谈及“小年不及大年” 时,用“ ,

”来说明“此小年也”。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通过孩子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