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资格证 >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社会福利体系分析

关于传统农村养老体系主要依赖于个体、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合力支持,社会工作介入发展的行动目标是养老质量提升,具体行动指向是四个支撑点的“增权赋能”。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社会福利体系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社会福利体系分析

  (一)社会工作与国家的策略转向

从政策导向分析。现阶段国家政策的社会发展取向为社会工作的介入奠定宏观政策背景。现阶段我国总体社会政策由经济导向逐步转向社会导向,国家“三农”政策也不断发展、婵变,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从经济向社会关注转变,从农业向农民关注转变,从发展型投入向提升发展能力转变。国家“三农”政策的社会发展取向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发生耦合,两者均以人本身的发展为轴心,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为半径,从而达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福利传送方式来看,由管理为本策略向服务为本策略的过渡性演进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打开了缺口。原有行政性助人体系偏重管理功能,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非对称性互动,实质上削弱了社会福利的积极效果。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政府逐渐意识到原有福利传输方式中存在的强政治弱专业、偏管理轻服务等结构性缺陷,开始寻求一种专业性的福利实施手段,社会工作的工具性价值逐步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接纳。

  (二)社会工作与养老支撑点的“增权赋能”

传统农村养老体系主要依赖于个体、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合力支持,社会工作介入发展的行动目标是养老质量提升,具体行动指向是四个支撑点的“增权赋能”。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发展使得老年人自我养老的主体能力不断萎缩,个体养老支撑点显得力不从心。究其本质,社会工作致力于个体能力增长,其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了它对老年人本体的关注,通过开展活动增强其自我发展的信心与行动力。

农村社会价值转型和结构转变对家庭养老造成全方位冲击。老年人从血脉亲情中体验到的天伦之乐逐渐消逝,家庭的意义更多体现为一种栖息空间。而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家庭(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1996),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介入家庭的方式宣传养老知识,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养老意识,协助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关爱,重塑尊老爱老的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家庭福利不断成长。

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模式强调运用社区内部资源,发挥社区自助力量,改善社区内部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增强社区的养老承接力,建构新环境下农民养老再适应的环境土壤。具体而言,借助社工等外部力量的注入激发社区内在活力,培养社区团结与社区认同公共精神,提升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开展孝文化教育和宣传,重塑孝文化观念和尊老意识;清楚了解农村社区现有资源和政府等外部可以调入资源,充分发掘农村社区所拥有的养老资产,实施现有资源的转换利用。

由于老年人缺乏合法诉求的渠道。国家政策“优”与“劣”的话语权往往掌控在农村基层政治精英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长期深入村庄,可以倾听农民的不同声音,感知政策与需求的'动态契合,从而对农村养老政策的运作和走向以及国家政策变迁的社会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三)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秩序整合

从行动效果看,社会工作有效开展可以加强群体间的合作、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满足农村社会秩序的整合需要。

一方面,利用恢复功能解决家庭内部冲突。农村养老危机引发代际冲突和代际紧张,破坏了家庭内部团结,而平衡恢复取决于个体行动、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但是,家庭养老冲突往往掺杂着伦理亲情成分,被包裹着的“爱”、“亲情”所掩盖而变得合理化与正常化,非正式干预手段比较漠视家庭养老冲突,原有乡村组织调解等半行政化方式由于资源的丧失而大大减弱,法制进入空间十分受限。作为专业助人方法,社会工作可以利用恢复功能改善代际之间受损的社会功能,“积极推动子女与老年人间的相互理解,积极倡导家庭成员尊老、爱老的伦理传统”。

另一方面,通过预防问题功能重塑社会预期。社会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构想,其形成往往受到当下类似情景的影响,稳定的社会预期可以在群体内部形成一束规范性和导引性力量,牵引人们用现实行为换取将来回馈。目前,老年人是农民中处境最糟糕的群体,不仅权益难有保障,而且生活极度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情景触动了青壮年农民,甚至将生活的无意义感传递给他们,使其丧失了未来的养老预期。在低养老预期的社会框架中,农民更加注重追求现实的主体体验,养老意愿和投入进一步弱化,破坏了家庭平衡,进而可能造成村庄团结的解体。随着社会变迁的深刻发展,未来养老问题变得更加不确定,而社会工作始终坚持治疗一预防,救助——发展的基本思路,注重从预防问题的角度开展工作,不仅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问题,更为注意提升受助者能力发展,可以防止农村养老问题对社会预期的影响由“初显”转向“凸显”,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