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职业 > 环境评价师

我国环评市场现状

2015年年底,环保部直属8家环评机构率先完成了脱钩,到2016年底所有地方环保部门350家环评机构分两批已经全部完成脱钩任务。其中176家取消或者注销了资质,174家由原环评机构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环评公司,或者整体划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评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国环评市场现状

  1.环评机构数量的变化

目前,全国现有环评机构906家,其中甲级机构181家,乙级机构722家。

随着环评脱钩完成和环保部对于资质审查更加严格,环评机构的数量比前几年相比明显减少。市场正处于剧烈的变动时期,内部竞争更加激烈,外部资金和企业的介入也更加明显。根据环保机构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当前整个环评市场的整合正逐渐加剧。

  2.环评工程师的变化

目前,我国现有环评工程师1.97万人,其中已注册环评工程师1.099万人。在每年一次的环评工程师考试中,预计通过人数约为1000-1500人,也就是说每年约新增注册环评工程师约1000-1500人。

环评工程师一直属于卖方市场,拥有环评工程师证书的人员向来供不应求。尽管环保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挂靠,但挂证现象一直存在,证书挂靠行情还成为相关从业人员衡量身价的重要指标。环评工程师挂靠费用从前些年的1-2万元/年上涨到如今的约6万元/年。这即反映出市场对于技术的尊重,也显示出环评行业人才的稀缺程度。

一方面,市场上的环评机构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国内环评工程师总数却每年增加。因而长期来讲,随着每年通过环评工程师考试的人越来越多,环评工程师的紧俏程度一定会慢慢缓解,相应地挂证费用自然也会逐年降低。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2015年9月,环保部颁布了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大幅提高甲级和乙级环评机构所需的环评工程师必备人数要求。甲级环评机构配备的环评工程师人数由10人增加到15人,且每一甲级类别需要的环评工程师人数由原来的3人上升至6人。乙级环评机构配备的环评工程师人数由6人增加到9人,且每一乙级类别需要的环评工程师人数由原来的2人上升至4人,相当于现有环评机构对于环评工程师人数需求至少增加50%。资质壁垒的提升显现出甲级资质的价值,且随着资质标准的提升,新进入市场的机构所需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同时也会逐渐淘汰一部分不能满足资质条件的小型机构,最终市场集中度将逐步上升。

新《办法》即提升了环评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客观上稳定了市场上环评工程师挂证行情,避免了环评工程师证书像当年的注册会计师(CPA)一样随时间发展而逐步贬值的噩运。

从长期来看,环评工程师饱和是迟早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调查,即使以新办法中的标准来衡量,市场上排名靠前的大部分环评公司的环评工程师数量基本都能满足其资质要求,它们对于环评工程师的需求并不迫切。而急需环评工程师的多是新进入市场的乙级机构或者极少数新晋甲级的公司,它们希望用高价在短时间内招募到足够数量的环评工程师满足晋级条件。一旦满足条件之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仍会转向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单纯只有证书而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前途不甚乐观。随着乙级资质公司的增加,本来含金量不高的乙级资质会更加贬值,最终会导致环评工程师证书行情的下跌。

我们预计未来若干年内环保部都不会再次提高环评资质要求必备的环评工程师人数,因此市场对环评工程师的需求会逐步趋向于饱和,环评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最终会回归正常化。工作经验和能力将成为环评公司招聘人才主要的考核指标,是否拥有环评工程师证书仍会是一项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在市场排名靠前的环评公司内,基本可以减少甚至完全杜绝挂靠现象的存在。未来,一个没有证书但经验丰富的环评从业人员的收入完全可能超过有证书但没有经验的人员。

  3.环评市场的变化

3.1环评市场概况

据业内人士估算,环评收入约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 0.02%左右,全国环评市场规模约200-300亿元。在环评市场内部进一步细分,可根据项目合同金额大小将环评市场进一步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高端市场单一项目合同金额在40万元以上,利润率相对较高;低端市场单一项目合同额在 20 万元以下,利润率相对较低;中端市场单一项目合同金额在 20-40万元,盈利水平也处于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中间。在整个环评市场中,高端市场几乎完全被拥有甲级环评资质的环评机构垄断,许多利润较高的大型环评项目都由有环保背景(即“红顶中介”)的环评机构或背靠大型国企的环评机构(如交通、铁路、煤炭、化工等领域)完成。环评中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尤其是低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利润率低,大部分甲级资质的环评机构几乎退出了这一领域。在这一领域争夺市场的主要是众多具备乙级资质的环评机构,竞争手段主要依靠低价。

近年来,上述情况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脱钩改制,市场进一步放开,一些民企和非环保系统背景的环评机构也进入到高端市场中来,分食高利润率市场的蛋糕。而原本一些只在中低端市场厮杀的乙级资质环评机构,也努力挤入高端市场,让这个本来就不大的市场更加拥挤。入侵者往往以低价作为敲门砖,争夺人才、抢夺市场份额,在原本就不平静的环评市场中搅得天翻地覆。而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则更加激烈,各甲级、乙级资质的环评机构纷纷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份额。

尽管环评市场整体呈萎缩态势,竞争激烈,但是由于环评在项目建设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吸引了众多资本和企业对这一领域的垂涎。环评处于项目投产前端,环评机构可以在项目初期就合理介入项目相关环保配套设施的规划,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有效推动环境治理类订单的拓展。通过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申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环保投资通常维持在环评收入总额的440倍左右,上游地位高杠杆效应明显。如果将环评优势利用得好,操作得当,环保企业完全可以获得环评后端数十甚至上百倍金额的订单。对于一个年产值数千万元的环评机构而言,其价值远不只是这数千万元产值所产生的利润,而是其后端拉动的数亿元甚至更多的环保投资,这也正是诸多上市企业疯狂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

以目前环评领域的行业集中度来看,环评市场仍处于分散竞争型(CR8<20%,即排名行业前八的企业合计市场占有率小于20%)。除行业领头羊中咨华宇的业绩较为突出以外,其余规模相对较大的环评公司年营收大多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随着市场内不断出现的并购,预计一两年内行业集中度会快速上升,市场达到低集中竞争型(20% ≤ CR8<40%)。

3.2总体市场缩小和地方化

随着环评审批权逐年下放,以及新环评导则总纲对于环评报告内容要求的减少,整个环评市场规模也在相应缩小。

在全国全部的环评机构中,由于北京的位置特殊,其大学、科研机构、央企众多,因此北京甲级资质环评机构数量一直居全国各地区之首。另一方面,在审批权下放之前,由环保部参与审批的项目较多,北京的环评机构在送审报告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北京的环评机构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远高于其它地区。

在全国现有的906家环评机构中,北京的环评机构为77家,占比约8.5%;而在全国182家甲级环评机构中,北京为43家,占比近24%。

随着原本应环保部审批的环评报告审批权逐步下放至各省市,在京环评机构的优势正在缩小。市场份额方面也将由原来的北京一家独大逐渐过渡至各地群雄并起,这也给了各地环评机构平等的竞争机会。

原本由“红顶”环评机构所占据的70%的市场份额,随着脱钩改制正逐渐释放出来。具体到市场参与者,以中咨华宇为代表的原民营环评公司利用脱钩改制带来的机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利用自身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脱钩改制变身为民企(或国企)的原红顶环评公司也正摩拳擦掌,希望利用体制转变带来的契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标签:环评 我国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