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文艺 > 音乐

变声期歌唱训练的方法

音乐1.56W

变声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如何安全度过变声期的同时,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很重要的。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变声期歌唱训练的方法,一起看看吧!

变声期歌唱训练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正视变声期的生理现象

变声期也是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男女生的身材、体态、相貌和声音、性别特征上都出现了差异,男性喉头逐渐宽大,声带拉长,喉结突出,声音也逐渐变得重浊、低沉起来。女性在这期间,喉头的变化不那么明显,因而声音变化不大。在变声期,男孩子的嗓音通常要比变声前低8度左右,女孩子则降低3度左右。学习歌唱的学生,这时会突然发现他们失去了童声时的清脆、明亮、悦耳、易于歌唱的声音。由于变声过程中还常常伴随声带水肿、充血等现象,导致学生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减弱,声音经常出现沙哑的现象,音准的控制能力也由于声带的闭合问题而减弱,因而影响了其歌唱的自信心,在心理上出现不安、焦虑、自卑等情绪困扰,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歌唱能力,不再敢张嘴歌唱了。作为声乐教师,面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学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正视变声期出现的生理现象,了解青春期前后的嗓音变化和身体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学习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让学生在健康、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歌唱;另一方面从歌唱技术上解决学生的发声问题,增加其演唱的自信心。

  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训练

歌唱训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嗓音,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意识。音乐的声音是有一定音高频率的声音,歌唱训练首先要训练人体发出符合音高频率标准的声音,对于处于变声期又刚开始进行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在思想上对声音的音高频率的变化没有太明晰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该如何操控歌唱器官发出有频率标准的声音。因此,在歌唱训练中,教师必须把歌唱训练和视唱练耳训练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借用有固定音高标准的乐器,如钢琴等,来提高学生听觉对音高频率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辨识自己所发出的声音是否符合音高的频率标准,提高他们自我听觉的辨识能力。建议训练从中声区开始,先进行单音的听辨和演唱,然后进行音程和乐句的听辨和演唱。歌唱是由听觉支配完成的艺术,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训练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听觉来操控歌唱发声器官,发出符合音乐标准的声音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声习惯

变声期的学生常常伴有声带水肿、充血、声门闭合不全或声音嘶哑等现象,这时进行声乐训练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声习惯,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追求美而准的声音,让学生用正常的音量歌唱,音量过大(喊唱)或过小(即悄悄唱)都不是好的用声习惯,应该加以避免;让学生用适度的气息量来歌唱,不要盲目追求气息的过于饱满。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往往掌握不好用声和用气的比例关系,他们会以为气越多越好,气吸得越深越好,他们不知道吸入过多的气息会让他们身体僵硬、发声位置偏低,导致声音过重、音高偏低的现象,加重变声期学生喉部器官的负担,使学生的声音更容易嘶哑。

在变声期的歌唱训练中,建立良好的用声概念非常重要。良好的声音是指在一定量的气息支持下,用声比例适中,通过谐和共鸣,顺畅无阻碍发出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有音准,有节奏感,语音清晰、准确的;这个声音是从歌唱的高位置上发出来的。歌唱的高位置是指声音从头腔中发出,具有更多的头腔共鸣,发声时感觉声音从后脑勺方向飞出。歌唱的高位置可以通过哼鸣训练来获得,也可以通过下行的音阶或音程的练习来获得。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到所要唱的音的音高,并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音的音高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用头腔哼准这个音,在哼准这个音的情况下用唱名或元音唱出这个音。初学阶段,以单音训练为主,然后再进行不同的音程或简短的旋律音阶训练。高位置的声音圆润、通透,有立体感、有穿透力,发声时不需要太多的气息力量,用气和用声的比例正好适度,声音具有飘逸感,喉部器官也容易放松,没有挤卡的感觉,声音也不容易疲劳。多用高位置歌唱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良好的用声习惯也是唱好声乐作品的前提。为变声期的学生选择声乐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作品的音域不能太宽,以中声区为主,作品的旋律要优美、连贯、流畅,例如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常用的曲目有《牧羊姑娘》《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渔光曲》《摇篮曲》等。通过演唱这类作品,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完整地表现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