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丧钟为谁而鸣作文合集2篇

作文1.71W

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丧钟为谁而鸣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丧钟为谁而鸣作文合集2篇

丧钟为谁而鸣作文1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诗词,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这是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现象的期待和愿望,然而在这些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丧钟隐隐的哀鸣,它传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夹杂着人们对功利的渴望和文化的黯然神伤,愈演愈烈。

丧钟为谁而鸣?

一开始,学生们为了拿到高考的默写分数,只会背诵诗词,而不去体会其背后的艺术韵味,诗词的地位在学生们的心中每况愈下,甚至因为分值不高就对他置之不理。丧钟的长鸣,不仅是因为诗词的传播受到思想的阻碍,更是因为诗词被时间磨练了几千年,依然带着他缤纷灿烂的光芒出现在这里,人们一番斟酌损益过后,用一句“不值得”和质疑的目光对待它。

听听那一声声哀鸣着的丧钟,我们都走的'太快,然而回望过去,那些在历史中流淌着的经典熠熠发光。是它提醒我们,为什么要放慢脚步,放下功利,回归心灵的纯净,感受诗词的美。

你可曾有过“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的心情;可曾见过“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的风景;可曾有过“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感受,可曾经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傲。可曾听一曲幽调,如愿如慕如泣如诉;可曾见一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曾知道古人也有“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的天真;可曾羡慕“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安逸;可曾惊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思;可曾追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勇气,当人们真正放下功利和所谓的效率,用最大的虔诚和最深切的情感,正视他们,就会感受到一次奇妙的、富有魅力的古今对话。木心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高雅的失传。那才是社会中最无力又悲哀的丧钟。

是时候停止哀鸣的丧钟了。

在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是否会有几个身影默默坚守与耕耘那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享受科技飞速发展,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停下脚步,暂时忘记那些世俗的数字,从心底里由衷的去欣赏诗词的美。感受它的温度,热爱它的表达,触摸它的情感,赞叹它的内涵。

而这种心态需要我们把它用到中国所有优秀的文化中去。学习文化,热爱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文化的魅力就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品赏。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院里厮磨,丧钟哀鸣声将经过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真情渐渐消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丧钟为谁而鸣作文2

《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说道: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近年来,文艺工作中出现竭力回避历史真相的做法。针对抗日战争,各种编剧沉迷于杂耍式的戏说与无厘头的演义之中,只追求以轻松的剧集刺激人们的感官。而我们身边的民众呢?从不久前网上曝光的各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零食遍地,耶字合留念的照片看,似乎所有人都参与了这场闹剧。

我们中国人,在积极参与别国历史追悼的同时,却单单忘了自己。其实究竟该如何对待这段历史,波兰人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波兰导演苏德,以为秉承着黑暗宿命的大师,以一部《钢琴家》向世人展示了波兰人的态度:二战后的波兰,饿殍遍野,人民流离失所。当钢琴家摆脱命运的桎梏,手掌生杀大权时,面对曾经的侩子手,他选择了原谅。阳光继续笼罩在波兰的土地之上,给予这苦难的人们心灵的救赎。在主人公伤痛的记忆上,我却看到了一朵花的`影子。

原谅,但不遗忘才应该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如果我们对历史和记忆不掉过头去,不从苦难的记忆一下子掉入享乐的漩涡,不为狭隘的个人或民族记忆的束缚,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人类的未来这不是要获得称颂,而是要获得心灵的安宁,这才是真正为人类命运尽了责。千万别以为原谅是建立在对历史的背叛或宽容之上,我们永远无法忘记,战争中,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是如何被蔑视、践踏、毁灭,而是为了在堕落最深的地方寻找灵魂为了尊重有人性、有渴望的生命,是从人类最高价值观上,也是出于本心。悲痛,需要时间。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千秋万载,华夏土地早已千沟万壑。但只有深刻反省自己以原谅但不遗忘的态度正视历史,我们才能看清自己。幸运的是,无论是华沙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还是俄罗斯的苏维埃红军纪念日,每个国家都在为历史追思,反省。

同样的,我们也应从别国的虔诚中,照出了自己的浅薄;从别国的敬畏中,找出了自己的狭隘。枪声已经息去,警钟任需长鸣,也许历史的妙处就在于此,它不仅可以是关于过去的诉说,也可以是关于现在和未来预告。

标签: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