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穷人》读后感3篇

作文2.92W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穷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穷人》读后感3篇

《穷人》读后感1

我在读《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时,我就感受到,中国的社会差距在逐渐拉大,只是一时间还没有办法缩小这种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国家的大前提下,我们的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不明确性,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做好这一切,相信只要我们集体努力,才会缩小这种差距。

拜读《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后,感慨万千,人生不平,人有穷富之分,人有贵贱之别,下面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穷人的酸甜苦辣自味其中。200×年6月22日晚,我与校长相约,去看望局长生病的大哥,这位局长哥与我、校长生长在农村,局长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危困企业考到税务部门工作。因为大家有太多共同的经历,所以我、局长、校长的关系特“铁”。

我和校长到医院时,真是谢天谢地,局长大哥由于病况严重,正动身转院到遵义,晚半拍我们就赶不上了,局长的大哥在他女儿和儿子搀扶下,痛苦地坐在凳子上,他的女儿和儿子也哭成泪人,局长大嫂一脸的茫然和无赖,眼睛红红的,看样子不知流了多少伤心的泪,手提一个方便袋和半箱牛奶,这就叫转院。

我原先想借看望之际,多安慰两句,但融入此情况,我也无语,送局长大哥的车快要动了,匆忙中,校长和我表达一点微薄意思后,我见局长也不知所措,我反复叮嘱局长:“到遵义后,有情况打电话,差钱我们想办法。”局长和其大嫂随车到遵义,车动了,局长侄儿侄女顿时放声大哭,爸爸、爸爸……,我和校长竭力地劝说下,他们俩个终于回家了,其实局长侄儿和我女儿读一班,小学五年级。局长家住太平农村,条件是非常之坚难的,其大哥大嫂为了让下一代走出大山,在城关租房子照顾孩子读书,平时做点临活维持生计,其坚难可想而知,但两个小孩都很争气,学习都很好,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偏偏要降落在这本坚难但又幸福的一家子身上,真是屋漏遭雨淋,局长大哥一家由于在外,没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费报销就成了问题,我打电话给××哥哥咨询,没办法。

局长一行到了遵义两天后,病因检查不算明朗,局长急了,来电说:“他现在六神无主,叫们为他拿定个主义,他都快撑不住了”,由于大家关系铁,我就直言,叫局长私下给主治医生讲是得了什么病,讲家庭的困难,如得了不治的绝症,就不治了,开几千块钱的药回来算,听起来好残酷,这就是穷人的不幸和无赖,后来局长按我说法咨询了医生,得知此可医,谢天谢地,局长大哥有救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得以保全,试想,如果局长大哥医治无效,家庭的顶梁柱倒了,大嫂改嫁,这个家庭就四分五离,孩子读书就成了大问题,局长的负担就更重了,局长家庭也不富裕,去年刚购房,爱人没有工作。

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区别,富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保障和保险系数是穷人的若干倍,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环境是穷人无法想象的,穷人要挤生于富之列,不知难而进要在富人的基础上要费多少的心和劲,穷则思变,变则通,这通的捷径——教育子女读好书,所以有这样一句标语“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同时教育子女读好书,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是富人守住富业的根本,所以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富不过三代”,不是没有道理。

我生长在农村,工作也在基层,时常看见一些关于教育的宣传标语,如“读完初中,才去打工。”从教育宣传的本意上讲是善意的,是让大家都重视教育,关心教育,但我本人认为,这是一句害人的标语,是对教育的不负责,是对穷人的歧视,是对中华民族花朵的贱踏,是富人剥削穷人的源源无穷的资源宣传。读完初中,才去打工,一则初中学到的知识有限,去打工都是干一些低技术、低工资、劳动保障差的活;二则这群学生年龄小,大多都低于18岁,正是学习知识文化的宝贵时光,所以忠心劝告广大穷人家长,要把“读完初中,才去打工”,改成“读完大学,才去打工”,那穷人与富人之距离将拉近或超越,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通罗马行程的卫星定位系统就是知识,广大穷人家长,再幸苦七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你将为你下一代幸福一生,彻底改变你子孙后代穷人的帽子,这是你对你家庭的负责,这是你对社会的责任,这是你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是穷人和富人都明白的道理。

以后的日子还要怎么过,我也不知道,因为前景实在是不明确。在中国,只要一生病,即使是可以治愈的病,一般都会把一辈子的积蓄花光,从一个富裕家庭走回贫困,这就是现状。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一般的厉害,也不知道何年才会改变这种现状,不知道何时才能够构建我们曾经幻想的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

《穷人》读后感2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热爱祖国,为国家独立自由而劳苦奔波;这个人关注穷人,为穷人生活付出自己全部精力;这个人是个教授,引导社会观念改变。这个人就是本书传记的人物-尤努斯。而他仅仅是整本书的主线。而辅线则是整个孟加拉国的一切。贫穷的国度、极度保守的思想、不平等的社会,同时,在故事的开始,孟加拉国还只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而我们的主角作为一个富人(父亲为商人)却投入到一项关注穷人的运动中。这就是本书的故事脉络。

推荐理由:穷人的诚信,信念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当然还有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读完此书,会有一种感动,一种给我们以前进的理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读后感,方面,本人将主要通过读书推荐理由来概括自己的感想。由于本人读书主要在于对书本的理解,同时关注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至于故事则过多关注,因此,在文中,也不会阐述过多事实,仅作自己对本书的一点看法。

首先,穷人的诚信。格莱珉银行改变了孟加拉国穷人的生活状况,使得很多穷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孟加拉国的穷人也成就了格莱珉银行的发展,更成就了尤努斯教授的伟大。而架在两者其中的则是穷人的诚信。99%的还款率是任何一家银行都不敢奢望的数字。可是,以专注穷人业务为主的格莱珉银行做到了。这是事实!这是穷人的诚信。诚如尤努斯教授所说:穷人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所得到的贷款时他们摆脱贫穷生活的唯一机会。其实对于穷人有没有信任,答案是有,这个不容置疑。穷人不敢不还款,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格莱珉,他们永远摆脱不了贫困。对穷人的认识使得格莱珉银行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功。而他的对象则是那些每天都赚不到1美元的穷人,是那些吃了上顿可能就没有下顿

的穷人,更是那些饱受守旧思想困扰的广大妇女。至于其中的操作模式,在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再讨论。

而反观我们国家,我们的贫穷地区的金融发展极度落后,乡镇地区更几乎很少有金融机构或者网点。我们需要反思的则是我国为什么无法为我们乡村的穷人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信贷支持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尤努斯教授带着他们的学生走进每一个家庭,而我们的金融机构却只是在城市驰骋。

其次,信念的力量。这个信念是尤努斯教授的.信念。他相信孟加拉国终会独立,他相信穷人的生活可以改变,他相信保守的思想终会让位于人的温饱的解决。他相信格莱珉银行可以成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的信念改变了光大孟加拉国穷人的信念,他的信念感染了他的学生,他的信念甚至改变着孟加拉国的保守思想。

第三,行动的力量。也许仅仅只有信念,并不足以成功。然而如果在信念支撑下,不断的行动,则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尤努斯的教授都么有退缩,这就是行动的力量。坚持付诸行动,使得他可以为国家独立奔走相告,为拯救穷人,他可以同孟加拉国农业银行经理争论,可以运用各种关系,寻找国家政策支持,可以带着他的学生不厌其烦的做穷人的工作,可以不断劝说当地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在雨中,让自己的女学生不断在贫穷的妇女与自己中间来回传话,他几乎改变了孟加拉的一切,他的行动使得他活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不是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他的行动是他成功的砝码。而背后则是滚滚的血泪。

第四,亲情的力量。也许当大家都在漠视亲情的时候,他确实受亲情影响最大的人。父亲对癫疯的母亲的一辈子的不舍不弃,姐姐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姐弟7个之间的相互关怀,使得尤努斯教授从小都在亲情的包围圈中生活着。可是不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像他们一样。姐姐嫁的也并不是一个富足的家庭,因为孟加拉国富足的家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影响了他。当目视孟加拉国的贫穷,当惨死不断出现的时候,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这一切最早就是亲情的召唤。

第五,格莱珉银行的运营模式。格莱珉银行从一开始几乎就注定了成功。因为他们太了解穷人,格莱珉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必须抓住,而且不能使这根稻草沉默。但99%的还款率几乎是一个奇迹。这是格莱珉模式的力量。每位借款人都需要通过5人小组的形式,首先是3个人贷款,只有在前面3个人正常

还款的情况下后面2人才能贷款,通过这种模式。贷款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信任、鼓励,从而把监督的责任转移到了小组。同时把还款的总额分成50个周还清,每周还款五十分之一。因此每周的数额较少,不至于发生还款到期由于要支付一大笔资金导致违约的情况。而最重要的则是银行人员每周都会到每个村子就行存贷款收取。贷款发放。存款收取。一切为了穷人则是格莱珉银行运营的核心理念。

最后,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但是千人千言、千人千面。你了解了他的过程,就会发现格莱珉银行成功的核心,就会明白尤努斯教授的伟大,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二是明白为什么他真的就发生了。这就是我的感想。

《穷人》读后感3

今天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看完了,我怀疑我以前看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内容看起来却仍旧是新鲜的感觉。

查了一下,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座,天哪,这就是天才吗?

仍然记得在看到瓦(原来我记得她的全名,男主人公就用卡来代替,女主人公就用瓦代替吧)描写自己对于初恋也就是教他的那个家庭教师的情感的震撼,她和家庭教师的父亲合买一套书,想作为给他的生日礼物,然而在看到这位父亲的忐忑不安、对儿子的爱和对自己的羞愧的时候,她最终让这位父亲以自己的名义去送了,尽管她很爱这位家庭教师,也想表达爱,可是她却很清晰、斩金截铁地提出了这个建议,从这个行为中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在家庭教师最后生病的那两个月,她原本最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言语了,可是她战胜了这些,坚定地陪伴着他,照顾着他,为他担忧,并且坦然直视别人的目光,甚至使人不敢议论。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她的勇敢。勇敢和善良是多么美好的品格啊。

在后面的苦难中,在信里面难免会发现她作为穷人的一些矛盾,比如信里说不要卡破费,不要卡买东西花钱,结果仍然接受了,比如卡有的时候向她倾诉自己的一些苦难和快活的时候,她也并没有认真聆听,而是陷于自己的现实和情绪中,但是这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卡也有这种矛盾,但是两个人互相作为穷人之间的取暖,在看到对方需要的时候,都会将自己仅有的钱送给对方,这也是一种美啊。又,在互相倾诉的时候,自身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情绪,对接受对方的信息的时候都会有所影响的呀。

最后嫁给贝科夫的决定那么突然,但是又不让人那么意外,毕竟穷人一旦穷怕了,如果有一个让自己不那么贫穷的机会摆在眼前,且这个机会又很紧迫的时候,怎么能不让人想抓住它呢。虽然从最后几封信里面可以看出来,贝科夫非常暴躁、没有耐心,完全不读书,且对人有一种傲慢和自大,也能看出从瓦的预感里,之后可能还会有许多苦难等着她,但是毕竟她还是做了这个选择。且后面的生活没有描写,也只能靠读者猜测了。

说到卡,从他的信件中,完全可以代表穷人的许多心理。

怨天尤人,经常将自己的境遇归结为命运,归结为无可改变的被上帝挑选。当然有些话是有道理的,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概是说出生的时候,有些人就是在育婴箱里,有些人就是在穷人的襁褓里。确实,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可是后天的行为是有选择的呀。

前后矛盾。比如一忽儿说自己诚实、善良,一忽儿把自己贬到一文不值,当然更多的是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一忽儿说和自己同为租客的那个写文章的(不记得名字了)是个卑鄙小人,一忽儿又说对方是个好人。一忽儿说和瓦住在一起的奥愚蠢,一忽儿又说他很好。变化无常,前后矛盾,对于自己和别人的评价时常改变。

过于旺盛的自尊心。大概,我说大概,越是贫穷的人,越是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言语,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这里的贫穷不单指物质,也指精神。因为在我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的窃窃私语也十分敏感,总疑心人家是在说我,现在倒是好多了。越没有物质或者精神财富的人,越是将面子和自尊看得比天还高,同时越是表现出强行的镇定和在乎,越是容易出丑,多么可悲啊。

卡相较于瓦来说,缺点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即便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能写出他的可爱或者打动人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不就是在工作上犯了错,被叫去的时候,在那样一个紧张、安静的时刻,他衣服的纽扣掉到了地上,他就像失去了智商一样,在精神极度绷紧的情况下,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事情,他趴到地上哆哆嗦嗦地(我都能想象到他的样子)捡起口子,往自己的衣服上剩余的线上系,多么可怜又可悲啊,这一刻我都要流泪了。下一秒,陀思妥耶夫斯基就给了人惊喜,就像上帝终于为腐朽的暗屋投下了一道微弱又明亮的光线。那个大人也就是卡的上司注意到了卡窘迫的经济条件、可怜的衣物,他不仅没有责怪卡,反而给了他钱,并和他握手安慰他,让他再将工作做一次。

卡之后的感激涕零也多么打动人啊,就这样一个善举,让他简直判若两人,开始有些自信了,看人也不那么刻薄,反而觉得人人都好了,连以前觉得别人都是别有用心的眼神都和善了。同时和他一起租房的租客的案子也得到了解决,也洗清了他的冤枉,甚至能得到一大笔钱了,可是下一刻,他就躺在床上变得冰冷,他死了。

我还记得瓦在描写他的初恋也就是那个家庭教师死去的时候,他的父亲的表现,我还记得瓦在描写自己童年时候的美好,连黑暗、连噩梦都那么值得留恋,我还记得卡在描写他自己写作转变的时候的话语。

可是接下来就是瓦决定嫁给贝科夫,跟着贝科夫离开了,然后信件也就断了,两个穷人不再取暖。卡住到了瓦住的地方,瓦也没有收到卡的最后一封信,文章的最后是一个省略号……

只能感叹一句,陀思妥耶夫斯基太会写了。天才大概就是天才吧。

标签:读后感 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