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关于文化的作文(15篇)

作文9.73K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化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文化的作文(15篇)

关于文化的作文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进步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大家应考虑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要紧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征的认识,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将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这周周五的晚上,我抱着极不情愿的心态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国学小名士第三届诵读大赛”。刚看时,我十分心不在焉,想着快点看完好去睡觉,可日渐地,我便被这个节目深深的吸引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王澈的自我介绍。他虽然年仅十一岁,但却常识渊博。面对他,我自愧不如。当十二道题目全部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自身竟然只对了3道题目。看完这期节目,我的感受颇深,我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常大家学习古诗,仅仅只是根据老师的需要把古诗原文及注释背过,却从来没有认真的领会过古诗之美。大家读一首古诗,不仅是把它记住,而是要领会它的韵味,理解它的含义,做到身临其境。当我第三翻开课本上的那一首首古诗,看到的并不是乏味的方块字,而是诗人作诗的情感和所描述的画面。从诗中,我领会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曹操的宏大抱负、毛泽东的革命情感;感受到了李白的浪漫气息与岑参的英雄气概。在那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古诗的独特魅力。

诵读古诗可以丰富自己的常识,陶冶自己的性情,可以使大家愈加富有内涵。从目前开始,大家每一个人都要把古诗当作是我们的一部分,每天坚持读一首古诗,一年下来就会学会365首古诗。倘若我是风筝,那样古诗就是风,带着我在蓝天下飞行;倘若我是一个在夜晚迷路的人,那样古诗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当自己的国家失去了灵魂,会是如何?不言而喻,就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大家作为一名初中生,就要肩负起为国家注入灵魂的责任。我期望会有愈来愈多的人看到古诗之美,领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国学经典继续在更大、更闪耀的舞台上放射光彩!

通过这次的观看,我领悟到了大量。作为祖国将来的花朵,大家应该学习国学常识,让祖国的国学常识长流不息,永不磨灭!

关于文化的作文2

当七夕被遗忘,当文昌孔庙被毁,当圣斗士取代了孙悟空,当星巴克开进了故宫我们本土文化的天空中,早已不再晴空万里。快餐文化入侵,韩流来袭,那一方天空中已阴云密布,大雨如注。

有人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本土文化的衰败,是难以挽回的潮流。可是,所有的阴霾都将会被驱逐,马克吐温说:所有的雨都会停的。我们坚信雨过天会晴,在本土文化的土地上,终有一日会阳光普照。

雨过天会晴,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因为它的同化力。

无论是春秋以前的南蛮与北夷交侵;,还是十六国时;五胡乱华,都没有撼动华夏文化分毫,反而使之日渐汉化。自夏朝灭亡,夏桀之子带着本族成员迁徙到漠北草原,并且自立为王,却仍旧逃脱不了中原本土文化的影响,只创立了龙图腾崇拜的习俗。而后,匈奴族、鲜卑族、契丹、女真无一不在历史潮流中被汉化。

兼、收、并、容、生,正是这五点,使得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未被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罗马文化因日耳曼入侵而沉睡千年;埃及文化因恺撒的占领而伊斯兰化。而中国,也只有中国,在经历八年抗战后,五千年文化依旧熠熠闪光。魏晋及隋唐间,佛教文化的入侵却成就了中国式佛学禅宗,融入了宋明理学之中。

这样的文化生命力,更让我们坚信:雨过天会晴!

然而,面对现今本土文化的衰败,只要坚信就能挽回吗?不!海南民谣的流失,黎族织锦的失传,琼剧、京剧的式微,已经是雷声轰鸣。难道要等这些瑰宝像宋的钧窑、元的青花那样,快成为美丽的传说时,才能唤回我们的重视吗?

不错,我们有《诗经》,有《茶经》,有《史记》但我们仅抱着这些便能抵抗瓢泼大雨了吗?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就像我们的母亲河长江

与黄河,我们离不开她们的滋养,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她们的血液。其次,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场梅子雨。孔子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秦始皇焚书坑儒,蒙古帝国屠杀花剌子模,古罗马灭掉拜占庭,最终是走向灭亡。因此,我们要兼容并包,要拿来。再次,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最后,我们还要融合、化用,使其成为自身的营养,成就自己强健的体魄。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我们坚信: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

关于文化的作文3

厦门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岛,面积不大,再加上地势高低不平,古代的厦门只有以提督府为中心,纵横三十里许的范围。这么小的范围,自然用不着什么宽敞的“官道",于是在一座座平房的夹缝中,专为厦门这种小城市设计的羊肠石板小道一巷子应运而生。

厦门的小巷子和那些平原城市中的胡同不同,它迂回辗,九曲十八弯,用“羊肠”二字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巷子是迂回各异的,巷名自然也千奇百怪:打铁街、担水巷、局口街、新街仔、应菜河,竟还有叫“杀狗墓”的巷子。不过虽说巷子的名称千奇百怪,但其中透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息——铁匠叮叮当当地打着铁,几个人担着水从巷中走过,准备午饭的妇女在河边洗着菜……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着如此平民化的巷名,小巷子中的文化自然是与世无争的。若说北京的胡同文化是端庄的千金小姐,那么厦门的巷子文化便像是待字家中的小家碧玉。她不食人间烟火,没有那种精明的官场气息,漫步在老城区的深巷中,踩在那略有些潮湿的石板路上,其间弥漫的悠闲恬静之息,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的输赢胜负,一切尘世间的喧嚣……

走在小巷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聚在家门口的石桌前,泡上一壶茶,悠然自得地谈天。他们谈的内容,并不像北方人那样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无所不含,家中小事、生活趣事、陈年往事,他们聊得不亦乐乎。有的人说厦门人不谈政治,诚然,厦门人的确很少谈政治,但绝对不是像某些人所想的因为不敢而不谈,在深受小巷文化影响的厦门人眼里,政治那东西太遥远了,在深巷之中,不需要也没有人想去谈那些离自己那么远的事,反正,茶还是那壶茶……

改革开放之后,住在巷子里的人陆陆续续搬进了公寓楼,但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巷子文化并没有消失。在厦门人的家里,客人一到必定奉上清茶一杯,碰上熟人来访,还会一边泡茶一边闲话家常,情景便与巷中茶聚十分相似,一样的悠然自得。

客人来了要泡茶,即使没有客人,很多老厦门在早晨起床后仍然有一个“必修课”——泡上一壶“铁观音”,边喝茶边欣赏晨景,工作再忙这杯茶也非喝不可。恐怕,这也是小巷文化的一大表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巷子中的城市中成长的厦门人,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必将保留着这与世无争的巷子文化。

关于文化的作文4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的经济发展受到众人瞩目的同时,而中华优秀的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门的打开确实带来了各路的先进思想,活跃和激荡了国人的观念。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这些问题与变化都不可避免的涌来。许多人不会握毛笔,不懂茶文化,没见过八仙桌,这些传统文化正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它已经成为了沉痛的事实。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是远远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国文明怎么会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蕴涵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却是被当做了工具,对其只是唯物求功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功利的衡量标准必将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单单拿电视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呢?在书籍阅读的时代中,文字只是我们进入优秀文化的媒介,我们在文字中徜徉与思考。而在电子设备日普遍的今天,文化与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不再需要进行思考与理解,电视上的一类节目甚至忌讳思考,因为这会影响观看。在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化不同程度的转变成娱乐,而这样,原本意义上的文化却也荡然无存了。

不可否认,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中,各种严肃的文化精神都不被严肃地看待,这无可声辩地表明,文化在渐渐衰退。不仅如此,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岌岌可危。面对外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似乎也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外国文化有其特色与优点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过不了四级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也反映出流传千古的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保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其更多样化,是多种文化交相融合,而不仅追求功用。

关于文化的作文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有力地诠释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让我就此畅谈我国伟大劳动人民的结晶——服饰文化吧!

畅谈中国文化,古代服饰必不可少。

古代发饰繁多多样,种类不一。有步摇,华胜,簪、钗、凤冠,笄、梳篦、扁方之分。看起来复杂多样,实际上却是一个人是否有显赫家世的象征。一个女子所戴的发饰,不但表现了她的身份地位,也表现了她庄重,优雅之程度。《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鬓,绾着朝阳玉凤挂珠钗。”发饰的繁盛,把她的人物形象夸张化了,也由此显示了她万贯的家财和泼辣的性格,也足以体现出她管理贾府上下的身份地位。发饰,是尊贵的象征。而林黛玉却是一身素雅的打扮,没有过多的发饰,却由此散发出“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之优雅。发饰是优雅的体现。王熙凤与林黛玉两人鲜明的对比,让我对中国文化多了一份认识。

畅谈中国文化,古代服装必不可少。

唐代女装是中国古代女装最大胆的一种,足以体现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襦裙服系,指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配披帛的传统装饰。这种穿法在唐代非常普遍,就有了“燕瘦环肥”之美。飘飘然的裙尾,长长的披帛,无一不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工艺高超。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盛唐时更有袒领。袒领的出现,把古代女性美给形象化了。由此表现大唐的思想开放和繁盛程度,为我国古代文化添上辉煌的一笔。

畅谈中国文化,官服有颜色之分。

一个个朝代沿袭而来,就有了品色制度。品色制度是限制每一品官员该穿什么颜色的制服。官员品级越高,穿的颜色就越显尊贵,三品以上的可佩戴玉。品级不同,官服所配的颜色、质料、纹样是有等级之分的。颜色由浅到深,品级就由高到低,每一个朝代亦是这样沿袭这种制度,以致表现天子的尊贵,和官员所掌握的权力大小之分,可谈之处,我国古代品色制度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

行文到此,一个服饰文化对我国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诠释,更何况我国还有其他地方所体现的中国文化。我所畅谈的中国文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它确实是博大精深。

关于文化的作文6

余先中曾说:“将我与大陆隔离,我的汉魂唐魄也会永远萦绕着那一片后土。”的确,当人们在全球化浪潮袭来时纷纷去往异国落脚,永驻于故乡。“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似乎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只要刻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基因传承不绝,故乡便仍是心灵安放的家园。

故乡是什么? 也许是诱人的莼羹鲈脍,叫人为之而弃官回乡; 也许是存于心中永不褪色的画卷,令人登楼极目时不禁发出‘虽信美而非吾土’的喟叹。”而在这个迁徒奔波已成常态的时代,故乡更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文化的原乡。当你在异乡吃到颇具家乡风味的美食,望见回忆中一处山水,听见久违的乡音时,油然而生的感动与熟稔充斥心灵,便好似回到了故乡。史铁生在异国时,蓦然听见了回荡在童年时光中的钟声,心灵便已回到了故乡,不啻

内对现代版乡愁的最好诠释。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中漂泊的异乡人,挣扎着向上的蚁族们随处可见;远渡重洋,去往陌生的国度求学的人数不胜数。乡愁仿佛在这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被稀释了。可谁说一定要留在故乡,才能留得住乡愁呢? 浸入骨血的乡土文化,是乡愁根系的所在。唯有失却本该传承的文化,才是灵魂流浪的开始。

当你翻开一部部文学著作,你会感受到作家们无论在哪都割不断的乡土文化情思。马尔克斯用冷静的笔触挖掘故土上生活过的祖辈们的故事,再现了拉美大地的沧桑与荣光。莫言脱胎于故乡的幻想,诉说了一片土地的挣扎与逃离。而赫尔曼·黑塞《故乡》中的主人公佩特,则将故乡称为“疲惫灵魂重新展翅的地方”,历尽艰难困顿,唯有故乡明镜似的湖水才能安抚他躁动的心。作家们各以自己的方式,将心灵的根深扎于故乡的土地,汲取着那永不枯竭的养料。不同的笔触,相同的牵挂故土的心却同样地跳动,于是,这样的乡愁不仅成为了文学情思的源泉,也成为了身在各地的同乡们的慰藉。

心怀乡愁,到何处都是故乡! 不必为远离故乡而失意, 亦无须强迫自己忘却故乡。鲁迅在日学医时,不忘牵挂远方无穷的国人;杨振宁在美数十年的研究生涯,未曾割断他的中国根,最终送择回国,为故乡贡献余热。你看,他们与故乡迢递相隔,却又从未远离。

海德格尔曾发问: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里,何处才是家园?

其实,故乡的文化,那绵长的乡愁,便是心灵永恒不变的家园。

关于文化的作文7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关于文化的作文8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许多人已经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道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受的屈辱。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它的历史,忘记了它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还剩下什么呢?

毛笔书法,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书法,也就没有“书圣”王羲之,也自然没有著名的《兰亭序》。然而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关于文化的作文9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漫长的磨练,第五届家校牵技术术节——首届规范汉字书写活动,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星期四隆重开幕了。

操场上,彩旗招展、人头攒动。所有些家长个个面带微笑,探寻着我们的小孩,期待着他们最出色的表现。同学们精神饱满,身着整齐的白衬衫,胸前飘着鲜艳夺目的红领巾,整整齐齐的站在主席台前,静静地等待着艺术节的开始,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都要拿源于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的父母。

这次艺术节还来了很多上级领导,他们不但给大家带来了大家最喜欢的图书,而且还给大家带来了美好的祝福。赠书完毕后,艺术节开始了。

第一,一曲气势磅礴,优美动听的大合唱——《旭辉飞扬》拉开了艺术节的序幕,它唱出了大家东城学生的阳光、自信!接着是“经典诵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那一首首大师的不朽之作从大家的嘴里溢出,此起彼伏,感人心肺。

“哪个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当那一曲曲悠扬的笛声从大家的手中飞出,领导们震惊了,家长们沸腾了,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把整个艺术节推向了高潮。

最后,到了检验大家真功夫的时刻了。“现场书写目前开始。”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调整好姿势,拿起笔来,开始书写今天的主题。领导和家长们从我的身边走来走去,我坐在凳子上,心里怦怦直跳,手心里全是汗,我努力的平静下来,用手哆哆嗦嗦的写出了今天的第一个字,看着那曲曲折折的笔画,我心想:如此的状况不可以,我要立刻调整。我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着老师平常的教诲,我一个人刻苦的训练,我开始一笔一画地写了起来。终于,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一个个漂亮端正的汉字在纸上展示出来,我抹了抹头上的汗珠,长吁一口气,将它交给了老师。

到了发“小书法家”称号的时候了,我在队中紧张的不能了,终于到大家小学四年级了,我竖起耳朵,期待听到我的名字。可是,同学们的名字一个个响亮的读了出来,而却没听到我的名字,我失望极了,我决心,将来我必须要把字练得苍劲有力,龙飞凤舞。

虽然这次活动结束了,但我的心许久没平静下来……

关于文化的作文10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一位女歌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唱经典名段时,用自己写的法语歌词来表达自身对非遗的理解,遭到了评委老师的质疑。女歌手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了现代化的理解并作做出创新固然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眼球,是她对正在消逝的非遗做出的挽留。但是失去了语言载体和传统唱本的非遗是否还是真正意义上的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情感经验的载体。非遗之所以值得保护与传承,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着文化的魅力。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用现代化视角为其增添魅力与价值,而是为它丰富内涵的展现提供一个恰当的契机。由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巡演中获得非凡的成功,其背后自然有着艺术家们对原始剧本的创新与完善。青年演员的选取,由五十五折到二十二折的精心删编,以及符合二十一世纪审美观的剧场布置都使得蕴藏在古老剧本中的美学重新触动人们的感动与共鸣。那流丽悠远,清扬婉转的昆山水磨调无疑能够唤醒人们心中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群人对于文化深沉的爱与尊重。

如今,我们对一些非遗的逐渐消逝不能释然,但我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支撑一种文化,支撑起它背后层层叠叠的历史所发出回响。在宋代,苏轼突破“词”原本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都开始重视到词的存在,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中,拓宽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意蕴和内涵。这一切才使得宋词堂皇登台,使得“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咽之叹,终于变成了“大江东去”的豪迈之声。

女歌手用法语演唱“渔鼓道情”为了让外国的观众能够理解唱词,却忽视了本土方言在“渔鼓道情”中的重要地位。当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失去附着的载体,其式微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对于传统艺人来说,他的家乡,他的生命感觉都在方言之中,它甚至是不可被翻译。用法语翻唱,大量地方性的生活方式、生活细节的差异都会被抹除。原本独一无二的古老艺术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同质化了。

方言学家喜欢说,“礼失求诸于野”。这是指更古老的语言常常保存在更偏僻闭塞的村落,封闭有利于语音保持稳定。然而,实际上“封闭”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绵延和发展。文化本身就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中层层垒叠而形成的。

在21世纪的今日,要想挽留住传统文化,就要在传统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矜持和保留。

关于文化的作文11

早就听说天福民俗文化展处处洋溢着传统节日的气息,五花八门的手工作品让大家大饱眼福。趁着假期,我也与哥哥一起,奔向天福广场。

进入民俗文化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作品,有用纸剪下的皮影,花纹复杂,刻画细致,满满的吉祥之意;有捏泥作品,如意公主打扮得美美哒,带裙摆的公主裙让人情不自禁地眼前一亮;一只只招财猫也是呆萌可爱;“闹红火”可谓捏泥捏出了精彩,把当时舞龙的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十二生肖的娃娃也让我惊讶得合不拢嘴;还有让我最回味无穷的要数雪糕棒一根一根小心翼翼搭好的房子,五颜六色,煞费苦心,大家都赞不绝口!

再往里走,是关于皮影的画。有的是大人小孩手把手摆弄皮影的场景;有的是两个皮影娃娃对战的场景;还有的是小孩子看皮影看得不亦乐乎的场景,让我拍手叫好!墙角处有四幅图画,《祖国万岁》、《出淤泥而不染》等,各种灯笼色彩艳丽,涂的时候轻重错落有致,棒极了!

在一个房间内摆设着许多照片:架木偶、摆皮影、做花馍、包月饼,非遗文化的强大力量让我好想马上去传播。还有各式各样的志愿活动:关爱未成年人、关心老人、国防教育、植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尽到的义务!同时,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我们家乡孝义的大好河山——楼高树绿花红草润,不由自主地赏心悦目!

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学生绘画作品集。素描画是作品中最脱颖而出,别出心裁的,一幅全家照让我记忆犹新,女儿的笑,妈妈的鼻子,爸爸的眼角,坐在电视前,无一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那火车上的场景,那张无价的车票,那笑眯眯的吉娃娃,那在雪底上放鞭炮,在门前堆雪人的小男孩,更能体现童真童趣!

展览馆里,我还看到了二十四孝,有郑兴奉母、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等等;还有二十四义,有义虎报恩、冯谖焚券、仲连蹈海;从沙泥撒下的皮影中我还悟出了一视同仁、一诺千金、铁面无私、礼让三先、国泰民安的道理,不由心生欢喜。

这次去天福观民俗文化展可谓收获满满,文化展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孝义优秀传统文化,更展现了孝义人民独具匠心的风采。我们青少年不仅仅要将非遗文化保护好,更要传承下去,多多学习传统文化,从现在做起,从我们做起!

关于文化的作文12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就跟不用说了,茶,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传说,炎帝神农尝百草后发现了茶,唐人陆羽曾著的《茶经》赫赫有名,告诉我们如何泡茶、品茶。并且你知道吗?茶还是世界三大不含酒精饮料之一呢。听到茶如此有名,我也忍不住来泡一泡、品一品茶了。

我先买了一包茉莉花茶,把细细的,干干的,又硬又长的干茶放入杯中,它们好像一群正在睡觉的蝴蝶,宽大的翅膀紧紧地裹着身子似的。我再把85度左右的开水倒入杯子里,水似风,茶似蝶,风把蝶摇醒,有的蝶在风中翩翩起舞;有的蝶在水面张望;还有的蝶是小懒虫,还在树上睡哩;过了一会,蝶飞累了,慢慢地回到了杯底睡觉去了。茶水也渐渐变黄。这时,茶泡好了,我轻轻把杯盖揭开,白白地水雾参杂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鼻而来,仿佛把我带到了仙境一般。看到如此景色,让我忍不住品尝。

我把茶杯放在手中,轻轻地喝了一口茶。嗯,微苦中带着一丝甘甜,甘甜里又带着一丝清凉,怪不得古人那么喜欢品茶呢!真好,我又喝了几小口,立刻清醒了很多,清凉、清静和清醒在我身边缭绕。

古人云:“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先苦后甜,有苦有甜。”所以,我应该乐观地去学习和生活,因为只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才能赢得中华传统文化。

糖葫芦的酸甜可口一直是很多人的最爱,男女老少鲜少有可以抵抗它的魅力的,特别是小孩子。其实糖葫芦当中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发现了吗?

冰糖葫芦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它酸甜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浆。插在粗糙的稻草棒上,沿街大声叫卖。这一串串糖葫芦既像结满硕果的小树,又像孔明的草船借箭。到了现在,糖葫芦的种类发展的很多,有桔子的,有草莓的,还有猕猴桃的……好吃极了!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有好多水果串在一起的'——水果大串联。

看着五颜六色的冰糖葫芦,我忍不住买下一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先是嘎嘣脆的糖浆,然后就是香甜的水果,真好吃呀!香脆的糖浆甜极了,酸甜的水果味在嘴里弥漫着,又互相融合着,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好吃。

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它在北宋时期就十分有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想而知当时的街市是多么的热闹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买着冰糖葫芦。

关于文化的作文13

在秋高气爽,空气清新的日子里,离开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如果能到大自然中放松一下心情,也是不错的。星期三,我们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又开始了,我们去山田牛奶文化园。

坐着公共汽车,一路有说有笑我们来到目的地。穿过走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草原和一座座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蒙古包,青青的草地上奔驰的骏马,温顺的绵羊,在一碧如洗蓝天的映照下,让人心旷神怡,我想,若再能听到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我是不是就来到了蒙古大草原呢?在这里,我终于知道了敖包,之前我经常听爸爸哼唱《敖包相会》的歌,我想敖包,应该是个很漂亮的地方,今天一见,风马牛不相及,它是由一块块石头片堆砌起来的,就像一座小山堆,上面插着神幡,在蒙古人心中,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建筑,用来做祭祀。每当举行盛大敖包祭祀活动的时候,居住在草原各地的蒙古族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骑着骏马,就会聚集在这里集市,他们在祭司的主持下,祈福保平安,保佑风调雨顺。祭祀结束了,他们在这里,赛马,摔跤和射箭或是唱歌跳舞,非常热闹,就像我们的赶庙会。在这里,我们还观看到了蒙古族的舞蹈,一个蒙古族打扮漂亮的姐姐,在欢快的舞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她头上还顶着三个瓷碗!那瓷碗仿佛被她粘住了一样,跳完精彩的蒙古舞蹈,她把瓷碗轻轻的取下来,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真是让我拍案叫绝。

爱玩是我们的天性。因为我们还小,考虑到安全这里很多项目我们不能玩。比如骑马,比如烧烤还有滑草,就连我整天喝着美味的牛奶,想圆一下挤奶梦都不能实现!奶牛场的工作人员,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带着我们去玩斗牛的项目,我们跟着他来到了斗牛亭,亭子下有一只可以转的奶牛模型,坐在牛背上,轻轻一推牛头,奶牛就转起来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爬上去感受了一下坐在牛背上斗牛的感觉......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文化园,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来此一趟,让我对这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临走之前,我领到了一杯美味的牛奶,我舍不得喝,我带回家给了我老爸,他乐呵呵地喝着,直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女儿,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比喝了蜜还甜......

关于文化的作文14

中国人信龙并不是信邪的愚昧妄从,而是一种信仰的存在。

曾经,何处没有龙的印记?

自黄帝时期以来,龙便跃然出现在世人的眼中,古人们将它记在于《大有》中说:“飞龙在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被孔子尊称为龙,宋元时,皇帝的衣袍上赫然绣有龙的标识,彰显自己不怒自威的国君风范。龙没有农田里老牛的沧桑,没有圈养的猪的懒散,没有地沟里老鼠的阴暗,它被比喻为我们的先祖,象征着权贵与尊荣,能驾雾云端,隐没深渊,所以它高贵的寓意融入进古代王朝的生活,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穿的衣服被称为“龙袍”,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物基本有龙的字眼,在那时,龙不仅与人,与天地世间万物有的深厚联系也可见一斑了。

而如今,何处没有龙的印记?

各种有关中国文化的商品基本有龙的图案,一到春节便有舞龙的民间团队表演,还有那端午时节赛龙舟时,龙型的船身上坐着一群壮实精干的年轻人,意气风发且充满朝气,他们拼命地划着桨,哪一个不面目几近狰狞,哪一个手臂和颈脖没有暴起青筋,哪一个不像是龙一般的去争取赢得自己,属于这个团队的荣光?我想说,我看到的,是每个人身上渴望胜利的熊熊焰火,是日夜苦练后整齐的动作,是每个人眼中充满的龙的强者之尊,和必胜之信,那一次次鼓槌落下去的片刻,是龙的咆哮,那一声声胜利的吼声,是团结的结果。有民族的觉醒和中国的希望!随着他们的是拥有栩栩如生的龙头和怒视双眼的龙舟,这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竞赛,是经过世人的口口相传和脚下的广袤土地,才能有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龙舟赛和烙印于心的龙的精神。

这片东方的土地上一直都有一个龙的身影,为我们抵抗战火的蔓延和妻离的哀伤,它存在于每个华夏子女的心中,化身成蜿蜒曲折的长城,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从不现身的神秘赋予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团结一心,抵抗外敌,让我们有龙的强大的力量去保护国家,建筑更好的家园!

古人说龙会穿透阴暗的云,身披金甲破云而来,我却遗憾的从未见过,但我见过暴风雨后的倔强光亮,见过人们为祖国的强大不断奋斗的执着,见过中国人不约而同抵制日货的默契,也见过祖国保护人民的坚实臂膀,还有好多好多……

虽然我没有见过龙,但细细想来,它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所以点点滴滴,处处都有它的印记。

关于文化的作文15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