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热门】点评作文锦集7篇

作文2.78W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点评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点评作文锦集7篇

点评作文 篇1

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在对自己的反省中,感受到前进的力量。

我问心灵了: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

心灵不语,但她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出了几幅画面。画面中的我匆匆而去的关门声掩盖住了妈妈那一声多加小心的关怀。画面中的我那对饭菜不满的情绪,让姥姥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看了这两幅画面,我感到无比愧疚,我知道了对家长的粗鲁,对亲情的淡漠。于是,我对心灵保证,我下次一定要关心家人。心灵笑了。

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

心灵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能够热情地帮助;有一次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能真诚地去安慰;有一位朋友因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你能鼓励他,使他充满了信心。你对朋友的关怀已经做得很完美,谢谢你!

我甜甜地笑了。

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

心灵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做到。有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你的东西,你对他大加指责了一番;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昧心说‘不知道’。还有

听了心灵的话,我感到万分惭愧,甚至有些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对朋友以外的人缺少关爱之情。我静静地告诉心灵,以后,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心灵在为我加油。

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断反省自己,使每一天的我都变得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我感谢心灵,感谢她对我的提醒;是她让我反省,是她带我成长,是她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丽。

点评:

有很多考生将这次作文写成了反省书、检查稿,这也难怪,反省嘛。可是本文的小作者却将抽象的反省形象化,写得有滋有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小作者将反省经过虚拟成为一场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并且从亲人、朋友、他人三个角度出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最后总结出反省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水到渠成,条理清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很能避免重复和单调,第一次通过展现画面再现我对亲人的态度,第二次第三次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心灵的表述再现我对朋友和他人的态度,做到了多样的统一。

点评作文 篇2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点评。(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20xx年湖北卷的作文题目基本上延续了过去两年湖北卷作文的命题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但不直接标明以什么为话题,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材料作文,因为它仍然保留“三自”,也不同于典型的话题作文,因为它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命意型作文,高考作文《20xx年湖北高考作文点评》。这种命题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为一体的作文命题形式。但与前两年思辨性极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往年理趣十足的词语“三”相比,今年湖北题更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即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关注考生的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

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材料中的这几个信息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它提示考生,作文立意只能是重视母语、赞美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写母语在“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可以说,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句话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影射了当前母语尴尬的地位,暗含着对目前整个社会重外语轻母语现象的一种忧虑与否定,由此,提示考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新鲜词汇,如何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这句话中的“感受”“学习”“运用”三个词概括了我们与母语的密切关系。

点评作文 篇3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讨论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高考语文标准化考试是产生当前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症结所在。它捆住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手脚,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机,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将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别寄给了国内几位知名教授,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教授在研究了这份试卷后,写下了这篇感想。

思维被纳入固定模式我们的根本教育观念已到了该反省的时候给我的任务是评论高考试卷。

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两大部分、六大项、三十五小题、十大页,据说有一万二千字的标准化的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怕与痛苦之中。

而且我知道这种"考试"的威力:你(或许还有你的家庭)未来的命运都掌握在它的手中,你必须臣服。记得鲁迅曾提到有一种"山羊",它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在我的感觉中,这种"考试"其实就是更为高明的"带头羊"。于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画":"山羊"在前面走着,"胡羊们(千百万的学生,连同他们的老师、家长),就像鲁迅所描写的,"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颜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鲁迅说:"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哪里去?!"(《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这才是要害所在:"往哪里去?!"客观地说,考试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引导性的,并且也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从根本上取消考试--"文革"中也真的这么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试的`弊端,其结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一段历史,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考试之弊时所不能忽视的,那是一条线,我们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样的极端。因此,所要讨论与质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所要引导的方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往哪里去"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追问考题的背后,所暗含的预设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而这又必然追问到根本的教育观念上去。人们对目前语文高考的种种不满,包括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考题给我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这些"教育的原点"上出了问题。我们的反省,应该深入到这些根本问题的冷静的思考与讨论上。这样的讨论必须是民主的,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充分发表,并展开充分而平等的讨论。

作文大量出现"父母双亡"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迫使考生瞎编我注意的是考题的两个特点。先看第一部分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拼音、写字、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判断句意明确与否,判断文章的排列、表述恰当与否,判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准确与否……等等。这里,可注意之点有二:一是偏向于对考生(教育对象)的判断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断的主要是报刊上的文章与科技文章;二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维的正确、明确、准确、恰当与精密,而对正确性、准确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机械而刻板的,实际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并无问题,但如果联系着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维)……等等,就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片面的考试标准,究竟预设着怎样一个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说到考题中的作文部分。本来这部分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但我们所看到的题目却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写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题目的前提--对现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说是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而且也是社会所关注的;却并非考生(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也未必是他们所关注,感兴趣,真正有话要说、可说的。而且题目本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我面对考卷所产生的压抑感,以至于恐惧与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考生是年轻人,当然不会有我这样复杂的,并且是无可奈何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应付办法,就是瞎编--于是这届考试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我从这孩子们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灵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随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这意味着什么?!"标准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独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于是,我终于明白,这样的"标准化"的试题,实际上已经规定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才标准"。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呢?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这"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的意图、要求;然后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图与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觉地压抑自己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不无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所谓一切"照章(规定,社会规范)办事",做到恰当而有效率,并且能够以明确、准确,逻辑性极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做出总结,并及时向"他者"汇报。这样的人才,正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性,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机械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是"齿轮与螺丝钉",而且是国家机器与商业机器上的双重的"齿轮与螺丝钉"。

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它确实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效率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包括技术官员),但同时它又存在着使人工具化、奴隶化的陷阱与危险。我们今天高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我们之所以如此尖锐地提出"向哪里去?!"的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呼吁:请解放我们的孩子,连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甚至包括考官们(作为个人,他们十分辛苦,也并无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从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

点评作文 篇4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带着蓬勃的生机来到了人间。就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作文班赵老师组织了春游乌兰山活动,让我们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春天的到来。

早晨,我跟着春游的队伍,一路上说说笑笑来到了乌兰山。站在山下,放眼望去,山上是葱绿苍翠,在朝阳的照射下,景色更加迷人。走过六十多级石条垒砌成的台阶,就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石碑上刻着“永垂不朽”四个大字,上面还有一位英雄的雕像。他目光深远,背着一杆长长的步枪,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

绕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来到了甬路上,甬路正中的杉树被园艺师修剪得各式各样,有的像粮仓,有的像寿桃,有的像雨伞,形状不一,大小各异,点缀在甬路上。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联峰桥,透过柏树的缝隙,可以看到一大片杏花,欣然放眼望去,杏花若白若红,在和煦的春风里,那淡淡的粉,多了一分妖娆,少了一分娇俏。那不染尘埃的白,端庄又素雅。微风吹过,有淡淡的花香袭来,一片一片的花瓣飘落下来,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继续往西折,就来到了高耸入云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下。

站在塔下,看着都感觉瑟瑟发抖,发射塔下有个小花园,花园的墙很特别,是用榆叶梅修剪的,榆叶梅正含苞待放,枝条上一片水红,仿佛小姑娘害羞的脸。连翘花开得正艳,迎着金灿灿的阳光,本来就金黄的连翘更加灿烂,那一朵朵小花就像小喇叭,好像正在举办一场音乐会。春风吹来,它像一个仙女披着斗篷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鸟语花香亭。刚来到亭子,就听见了清脆悦耳的鸟鸣,仿佛是在唱春之赞歌,这美妙动听的歌声为充满春意的乌兰山增添了不少生趣。微风吹过,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沁人心脾,真是名副其实的“鸟语花香亭”啊!

往下走,就来到了观景台,这里是俯瞰小城春景最好的地方。极目远眺,小城春色尽收眼底,道路两旁的树木已经抽出了新的枝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凌河犹如一条明亮的丝带,飘向远方,一辆辆汽车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置身于这美丽的春景之中,煦日当头,色彩斑斓,怎不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匠心,一刹那间变幻出比万花筒更加多彩的画面。

站在乌兰山上,我看到了喀左生机盎然的春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回味的春天啊!(920字)

点评作文 篇5

布告栏上贴着一张蓝色的广告纸,用醒目的字体写着:留英博士,研究生黄衍报告会。地点:大饭厅;时间:9月20日下午三时半。

“又是什么长篇大论,立志成才啦,要当个好学生啦,还不是老一套!”我心里嘀咕着,顺手带了本《心有千千结》,走进了会场。

“与其听他吹牛、抖威风,不如瞧瞧琼瑶的书。”我想。

报告开讲了,黄衍西装革履,笔直地站在讲台上。

“同学们,我并不是伟人……”不必要的谦虚。

“我是中国第一个得到英国剑桥大学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口气不小。

“我只想说些你们没听说过的。”——不入俗套。

“请给我40分钟。”——倒还爽快。

“要想有所作为,知识面必须尽可能广……”——鄙人同意。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数理化好的同学决不能轻视语文……”——是的,学理的最好有文学才能。

“我很骄做,但骄傲不一定错……”——貌似奇谈怪论,但我赞成,人应该有一点傲气。

“我在母校时,老师就很难一致赞成我是个好学生……”——哟,原来与我“同类项”!

“啪”——我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两眼直直地叮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会场里静得出奇。一千几百名听众的心仿佛被他的心吸引和融化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生动的报告!

【精细点评】

①欲扬先抑。学校组织听报告,在“我”看来内容是“老一套”,无非是立志成才啦,当个好学生啦,而且总是长篇大论,让人恹恹欲睡。这次听报告,“我”断定也不例外,故带了小说书进会场。这是对听报告的“抑”。然而这次报告却例外,越听越有劲,全神贯注到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明知也不去拾,“两眼直直地盯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这是“扬”,极力赞美报告的内容好,报告的时间短。全文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

②亦庄亦谐。这是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可惜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写得大少),写法也很诙谐别致,在记录报告人某些话后,插入作者的评议,如“不必要的谦虚”、“鄙人同意”、“原来与我‘同类项’”等,文白夹杂、数学名词的借用,都显得幽默有趣味。

点评作文 篇6

窦桂梅老师的这一节课,展示了她独特的教学魅力,让我们体会到了古诗词散发的迷人芬芳.在课堂上,她感情澎湃地将学生带入了课堂,融入课堂,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因此,巧妙的导入无疑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一开始,窦老师由“居”导入,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联想到“居然之家”,然后让学生从吴音了解吴国,并且让一些学生发言,让他们亲身说出吴侬软语。

在她的课堂,学生可以想发言就发言。窦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氛围。她总是在跟学生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窦老师从“溪上青青草”引发开去,引出韩愈、陶渊明、白居易等关于“草”的诗句,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著名文化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我们都应该知道,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逐渐内化、濡染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中耳濡目染,自我构建,逐步形成无论是知识的、精神的,还是语言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文化心理结构。语文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她的课堂永远不失活力,唱歌、手舞足蹈、角色扮演等,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的也不费力,相信对语文的喜爱也会越来越深。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就像她这个人一样,身为一个北方人,她给人一种豪爽、不拘小节的感觉,而她的课也是如此。

点评作文 篇7

我知道,再华丽的语言也不能诠释爷爷奶奶对我的爱,这爱虽点点滴滴,却无处不在。

记得去年冬季的一个傍晚,刮着大风,很冷。我在学校踢完球,感到又累又饿,由于穿的衣服单薄,寒风很快就把我的体温抽光了。正不知怎样走回家的时候,一抬头,爷爷奶奶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外。

爷爷奶奶又来接我了,而且是在刺骨的寒风中来接我。爷爷见到我立马走过来,脱下他的羽绒服要披到我身上:“快穿上,你刚出过汗,千万不能着凉。”

我看到爷爷的脸被冻得青紫,眼镜上满是雾气,连忙把羽绒服推给他:“爷爷,您岁数大了,不禁冻,还是您穿吧。”

“好孙子,爷爷身体棒,没事。”他不由分说,硬把羽绒服披到我身上。我只好把羽绒服穿好,顿时觉得风不硬了,天不冷了,全身上下都暖融融了。

“晗晗,一定饿了吧?”奶奶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小食品袋,她的手冻得不听使唤,好不容易才解开封口,一股香味立刻扑鼻而来,啊,原来是几个热腾腾的肉包子!奶奶把还在冒着热气的包子递给我,我立刻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爷爷奶奶家离学校非常远,爷爷骑摩托车带着奶奶,要一个多小时才能驶到。这么远的路,这么冷的天,包子为什么还这么热?还用问吗,寒风中,奶奶把那个装着包子的食品袋一直揣在怀里捂着。

我的身子不再寒冷,肚子不再饥肠辘辘,我尽情地享受着他们的疼爱。我有好多话想对他们说,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我知道,再华丽的语言也不能诠释爷爷奶奶对我的爱,我只有把他们给我的爱深深地记在心里。

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每每想起时,总会感到有股暖流从心里流过。望着一天天苍老的爷爷奶奶,我有一句最最重要的话想对他俩说,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硬硬朗朗地多活个二十年三十年,一定要等到你们的孙子长大,等到孙子有能力回报你们的那一天!

【点评】

《隔辈情更浓》只写了一个片段。卢诏晗描述的这个片段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寒风中爷爷把他的羽绒服给孙子御寒,一个是奶奶把为孙子买的包子揣在怀里捂着。

如果说情节(即事件发生的经过)是故事的骨骼,那么,细节就是故事的血肉。生活告诉我们,没有肉的骨头,谁也不爱吃。写作也一样,没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故事是不会有感染力的。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多如羽毛。一定要多多留心生活中的细节。

本文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请看开头,“我知道,再华丽的语言也不能诠释爷爷奶奶对我的爱”。这句话在文中又一次出现,“因为我知道,再华丽的语言也不能诠释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同样的句子重复出现,不但能起到强调的作用,而且行文当中还能给人一种回旋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结尾,作者没有一般化地表白爷爷奶奶如何可亲可敬,也没有说大话空话表决心,而是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硬硬朗朗地多活个二十年三十年”。为什么要爷爷奶奶长寿呢,因为:“一定要等到你们的孙子长大,等到孙子有能力回报你们的那一天!”这是多么感人至深而又多么实实在在的心愿!

标签:锦集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