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作文

精选读后感

作文1.99W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读后感

精选读后感1

我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尽管我们家里早已就有这本书,我也是没有去拿纸质书去看。可能是因为我在这儿看有积分的原因吧,但是我还是很认真的花了一天的时间把它看完的。之前看了几页一直放在书架中,因为我今年要在英国过春节,所以想看看英国的一些书,这样的想法成不成熟我自己不知道,但是看书总归是好事。

这部书的经典我现在不知道在哪里,19世纪初,成书时作者38岁,也正是黄金年龄,可惜这位女作家四年后便不幸离世。这应该是当代小说届的一大损失!

本书多是对话,简单易懂。讲的是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和班纳特夫妇以及通过他们家写到了其他乡绅或豪绅们与他们家的孩子们之间的婚恋故事为主线的剧情。其中主要是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姐及达西与他的朋友彬格莱他们四人中的恋情延伸的各种场面。

诚实好像在这儿非常重要,我们的社会进步最快的总是在最近的时期,而在当时的英国已经高度文明了,这个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书中大致还是教育人首先要讲信用必须诚实,也没有必要天天去吹牛,书本名字如书的教育启示 ,没有任何争议。可能为英国的人文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书中具体有没有暗示什么我的确现在不敢妄加评论,当时班纳特夫人是非常势利的人,她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女儿们去攀附富绅也是想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但是班纳特主要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并没有把钱财放在第一位。当时的中国正是嘉庆时期,有着与英国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中国妇女几乎是不可能自由恋爱的,相反男人也是一样的都是由家长去做主。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到有点像中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可是我们现在的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每十年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不能不说英国当时的人文程度也在我们之上。现在的贵族也许有了新的定义,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教育全民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有知识,人的文明自然就提高了,那样就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贵族。也没有必要去专门学习怎么样才能达到贵族气质,贵族气质我认为其实就是你最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看书只为积分而不去注意内容那还不如不去看。现在很多人学习强国只为积分每天在坚持,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大笑话的。我们挣钱的目的也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过上必要的生活,但是并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婚姻更加一样,婚姻是夫妻双方的婚姻,而不是让别人眼里看到的假象。对于傲慢与偏见的人我们可以交往也可以避开,这要取决于你的心态,他们身上其实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就可以,致于他人的缺点其实影响不了我们,只要我们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与坚定的信念,别人怎么样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精选读后感2

周国平先生的哲学散文集《朝圣的心路》,字字珠玑,醍醐灌顶,让我如若新生的婴儿,方才感觉到无尽的光芒。

关于信仰,我一直偏执地认为只有形如“守望”或者“追求”的字眼才能与之相匹配,守望自由、追求光明……总是严肃而神圣的。我不知对错与否,我很难否定这样的想法,这让我直到今日,依然坚信这个想法具有存在的价值。

任凭思绪车马星空,我总是想起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那个主人公,他是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愤世嫉俗,他厌恶这尘世平庸的一切。但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一无是处的“不良青年”,却有着伟大的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就站在悬崖做一个守望者,专门守护着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主人公的理想,更是一种信仰,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的有童趣和纯真,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怎么能够守护人类的未来。

帕斯卡尔说:人是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周国平先生在《朝圣的心路》里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解释:人的高贵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这种精神生活,在我看来,便是我们的信仰。

有人质疑信仰存在的必要,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传统,每个人的存在都由肉身生活和灵魂生活,两者分别对应动物性和神性。一个怀疑信仰的人,对自身就是一个怀疑。

信仰无疑使人高尚。一个有信仰的人,首先便是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爱情……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但却不能不相信神圣。在有信仰的人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人格与尊严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不论他们身在怎样的物欲横流中,他们始终明白,心中的神圣是不容侵犯的。

信仰还让人感知爱和信任。周国平先生在其《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一文中与思想家史怀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的确,我们都走在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们感知到相互追求光明的努力,使我们相互鼓励,相互给予爱与信任,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信仰更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这个事实之后,信仰何以立足?这始终是困扰灵魂的难题。德裔美国哲学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谈道:有精神追求的勇气便证明了信仰的存在。这似乎可以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得到证实:片中男主角安迪在经过20年的冤狱之后,终于靠着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人生是不断救赎自己的过程。

唯用笔、用心记录人本生存状态,或好或坏,或悲或喜。周国平先生在书中也写道: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

精选读后感3

每个人每天只有24 小时,1440 分钟,86400 秒!这数据对谁都一样的,那为什么每个人创造的财富都不一样呢?为什么比尔盖茨每分钟创造的价值都比自己高?成功人士他们只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超越别人的原因吗?看完《时间管理》一书后我觉得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来做最有价值的事!

时间管理是在有目标的人身上才能体现出其成效的,因为它约束了你的计划行程,确保你的每一秒都在做你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明确的人生目标会使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到最重要的任务上,所以你的人生目标将直接影响到你对时间的把握!

书中介绍了几个很有用的时间分配管理方法,并不断的强烈拒绝做与人生目标不相干的事情!如何能统筹得更好,主要体现在一张日程计划表里,它锁定了一天中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同时自身必须有处理事情轻重缓急的评估意识,使用核查目标、分类处理、授权等方法改进时间的分配,并努力克服一些拖延、拖拉习惯,巧妙的处理浪费时间的电话、闲聊、约会、会议等,使自己有更充足的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让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传说在五台山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鸟: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翅膀,但不会像一般的鸟一样飞行,人们都叫他“寒号鸟”。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草碧绿树的夏天,稻香满空的秋天,寒号鸟都整日东游西荡,还一个尽地向其他鸟儿骄傲的展示它那绚丽多彩的羽毛。随着隆冬将至,其他的鸟都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方,准备过一个温暖的冬天;留下来的,就整天忙着积聚食物,衔草筑巢。唯独寒号鸟浑然不把如何过冬当回事,转眼间,冬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其他鸟儿都换上了羽绒新装,而且待在温暖的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的漂亮羽毛都掉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冷得直打哆嗦,它不停的叫着:“冻死我了!冻死我了!……明天就垒窝!冻死我了!明天就垒窝!等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不停的唱:“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太阳下暖和!太阳下暖和!”就这样寒号鸟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给自己造个窝,最后冻死在岩石缝隙里了。”明天明天,还有明天,寒号鸟就是这样安慰自己。却不知道这个明天足以把它带入坟墓,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今日的事今日毕。

其实时间分配管理并不复杂,很多人在小时候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理想,直到现在众多人已经现实化,每天只为眼前事所纠结,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得过且过,以至于时间匆匆而过,我们生活在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时代,必须懂得惜时,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正如 郭沫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精选读后感4

初读《寻梦中华》时,并无较大的触动,直到遇到了阮籍和嵇康两位才子,内心的涟漪才一点点晕开。

广武涧,涧水汨汨,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只听得一声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的这声叹息成为今后千余年许多既有英雄梦又有寂寞感的历史人物的共同心声。可阮籍并没有因此厌恶尘世,他在一批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文人名士的新坟丛中,憬悟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和极度珍贵,他选择了做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大人”,做一个独特的“大人”。

正是因此,他对官场像游戏般洒脱,对待礼教像仙人般轻视。他为人坦率,洒脱,不拘泥于传统的礼教习俗。就拿他的母亲去世这件事来说吧,他在母丧之日喝酒吃肉,完全不顾礼教,但他对母亲死亡的悲痛,和其他孝子一样,甚至更深。由此看来,他只想活得真实和自在,并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再来说说嵇康吧,他是曹操的曾孙女婿,与阮籍是好朋友,和阮籍一样,他也向往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的人生。但他似乎更潇洒,长期隐居山阳,后来在洛阳城外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嵇康活得实在是自由!

对于朋友,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为此他写了两封绝交信,却落了个“不孝者的同党”的罪名而被杀,但他死得从容,死得淡然。

马策认为,一代名士玄谈,醉酒,嗜药,啸聚山林,睥睨当世,造就了“魏晋风度”,可我认为,它更代表了对人生的追求,对人生的洒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执著。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阮籍做到了,嵇康也做到了,可我们呢?我们只知道被当做异类很难受,可生命是极度短暂的',何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让自己活得不愉快呢?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既然我们选择了去远方追逐梦想,留给世界的就会是背影,何必在乎那么多呢?写到这里,我更加钦佩阮籍了,那一次,他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真真正正的哭了,他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尽致。我想,我们也应像阮籍一样,做自己,做真正的自己,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努力活的真实自在。

曾几何时,我为了让周围的人都认同我,喜欢我,渐渐地改变着自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甚至是模仿别人,还记得当时为了让自己成为焦点,对朋友掏心掏肺,可到头来,我并不快乐,越来越讨厌自己,那些所谓的朋友,也渐渐离我远去,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大概以前的我,就是少了像阮籍那样的洒脱吧。

是啊,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为了自己内心的向往,被别人不理解又如何?被别人讨厌又如何?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向竹林七贤那样,活的真实自在,活得潇潇洒洒!

精选读后感5

这是20xx年暑假,我17岁。老师要我们写一篇读后感。仗着自己读过几本书,我心中暗喜,这个嘛,难不倒我。

骄兵必败。

落笔之时,我真的犹豫了,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大脑一片空白。我有些惆怅的望望书架,密密麻麻的书,我开始嘲笑自己有些附庸风雅了。耷着头,我抱来一摞书,翻了一遍,是写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还是写高尔基的《童年》,还是《汪国真诗集》……不谦虚地说,这些书我都有涉猎,但是涉猎和精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走马观花,后者是如饥似渴。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吧。瞧,我一个高中生,知识分子,连篇读后感就想几天,说好听点是一丝不苟,难听点是文思枯竭。

于是我想起了白落梅,白——落——梅,很美的名字,被誉为“隐世才女”,人称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可见其文学造诣多高。的确,我曾拜读过,她的文章很恬淡素雅,重点是她多读人,读林徽因,写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三毛,写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读唐诗宋词,写下《半季花开情暖三世》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个人,读一本书,便有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可她读了多少本书,拥有了多少人的一辈子,这些人生,在她笔下,竟被解读的如此深刻,如此透彻,如此清越。他是真正的读书人,别人用眼读,她用心读。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这个喧嚣浮华的世间,她像一朵清莲用文字的香气宁静了多少人。

而我呢?我并非说自己也如白落梅一般超然世外,但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和白落梅是一样的,我欣赏她的文章,就像向日葵迷恋太阳,可我却没能想她一样解读,蜻蜓点水款款飞。

记得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位好的读者。这个“好”字就是深究,解读之意。白落梅如此,丁玲如此,三毛亦如此。

然而光看书,不深思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有几个极端,一是书呆子看书,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二是心浮气躁,又想博得美名,装模作样的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三是以书为宝,手不释卷却不求甚解,我大概就是最后一种了。

诗人金波曾写过一篇文章,意思大概是,他小时候喜欢做读书笔记,深究文意。一有什么感悟立即记下,而这也是他长大后诗作的源泉。我感慨颇多,他的作品来自他的笔记,而笔记不就是一个个零碎的思索?我明白了,于是趁着夏风,我写下这小小的思索,也希望,爱读书的朋友。请你也向我们这样做,放飞出一只只文学的白鸽。

精选读后感6

男生贾里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男生贾里》这本书,受益非匪浅。

《男生贾里》这本书是当代女作家秦文君所创作的。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个个生动活泼。有贾里、贾梅、有胆小的天才——陈应达、有可爱的马大哈——鲁智胜、爱美的林晓梅、爱哭的王小明等等。林晓梅是以打扮为自豪,她有一次打扮了一个“云遮月”,林晓梅的发式、服装变来变去;王小明喜欢用眼泪来打官司,她每一次作文都只写几十个字,老师给她打低分,她就哭;贾里很爱面子,尤其是在妹妹贾梅面前更要显得威风。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以及我们这一代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怎样认识“歌星”“影星”,怎样看待金钱及“打工”,如何加强同父母的亲情及同学间的友情,以致如何解决在初中生活中出现的吸烟、早恋等问题,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中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作者着力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克服自身的弱点,从幼稚迈向成熟,逐步坚强起来的成长过程。

我最喜欢《男生贾里》这本书的主人公贾里。男生贾里可不是个平平常常的人物,他的故事真不少!这个大男孩聪颖、热情侠义,他周围的伙伴们一个个也都不同凡响,经常会做出点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干出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他们是这样的聪明可爱,这样的机智勇敢。遇到坏人抢劫,敢于挺身而出。同警察一道制服歹徒后,又编故事为自己宣传,非常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看到他们有滋有味的成长历程。

贾里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他在班级里名声不怎么好,女生们都传他善于恶作剧。闲着没事时,他就给同学起外号,班里有个叫做“洪裳”的女生,因为很胖,贾里就偷偷叫她“卡门”。别人听了都觉得蛮好,像个外国名字,挺好听。但贾里的意思:因为很胖,在走过门时会被卡住。惹得洪裳伤心地大哭了一场。你看这个贾里多调皮。

别以为贾里只会这种恶作剧,关键时刻他还是很勇敢的。一次在公园里春游,忽然听见一个女人的呼叫:“快停下!快停下……喂,快抓住他!”然后就见一个男青年拿着一个红提包在前面跑,一个年轻妇女在后面边跑边追,贾里二话没说,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将男青年死命抱住……虽然事后搞清楚是一场误会,可贾里的表现是不是够英雄?

虽然贾里有许多小毛病,但他仍是一个诚实、勇敢、聪明、幽默、知错就改的人。他就像我的同学,让我感到可亲、可爱、可信,读着这本书就感到写的就是自己的学校生活,有时读完后真搞不清楚,哪些是书上的事,哪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

精选读后感7

自20xx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有了6年的工作经历,可以说简单的复命,即“对他人的承诺,在限定时间内必须给出的一个结果”,已经存在于心中。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我有时会做“差不多先生”,将领导交办的任务敷衍了事;有时会“爱找借口”,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麻烦、太花费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有时会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猴子”还给领导。

如何真正的复命,其实,每一个人都在内心当中对复命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读后感《复命读后感》。复命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且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得以体现。一个人如果只从工作中领薪水,而其他一无所得,那他无疑是可怜的。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忠诚、责任感,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价值。

1、自我修炼,加强“危机意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就是“人造丛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提出,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那一天起,他4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想想自己大学所学的绝大部分东西确实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突然感到了一种危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复命能力。

2、勇于创新,将失败做为新起点。复命具有难度,具有挑战性,在复命过程中没有创新思维很难完成。但创新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挫折与失败,但失败是通向成功道路中的一道绚丽风景,是失败者东山再起的一块基石。失败,是超越自我的坐标,一旦发现此路不通,便要去创新,另辟蹊径,当许多这样的坐标标示出来以后,通往成功之路就更加清晰了。

3、坚韧不拔,忠于企业。世界上没有比坚持更为重要的。什么叫才干?世上有才干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司空见惯。只有坚韧不拔的决心才能战胜任何困难。一个有决心的人,任何人都会相信他,会对他付以全部的信任;一个有决心的人,到处都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同时,当公司遇到困难时,我会忠于我的企业,以公司的荣辱为自已的荣辱,尽我的能力去坚持不懈的工作,去复命。

4、专注目标,聪明复命。人生一世,只有将光与热聚集到一个点上,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因为专注,我们会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虔敬之意;因为专注,内心中会泉涌般滋长出创造的快感与灵魂的愉悦;因为专注,我们会更容易逼近成功的内核!在专注找准目标之后,我们也要讲方式方法,选择聪明的复命。以“零一二三四五”的成功实践原则进行自我修炼,以方法为王让困难“灰飞烟灭”。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通过《复命》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复命的真正内涵。我也要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追求卓越。

精选读后感8

暑假里,我读了《雷锋的日记》这本书,使我认识了一个人,那就是雷锋叔叔

雷锋叔叔写了很多很多的日记,我最喜欢其中的一篇它主要讲了一次雷锋叔叔去执行一个任务,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一个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饭,一问才知道那位同志忘了带饭,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饭让给了那位站友。后来雷锋叔叔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读到这篇日记,我就想到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和同桌都忘了带红领巾,老师的讲台上正好有一条红领巾,于是我俩都说是自己的,都抢着戴这条红领巾,最后同桌抢不过我,没戴上红领巾,结果被老师批评了。现在想想,我当时很自私,只顾着自己。读了雷锋叔叔的日记,我脸红了,我决心今后一定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要跟同学友好相处,要学会互相谦让。

有一个人,从小就成了孤儿,饱经艰辛万苦;有一个战士,是把别人的利益看得很重,自己却省吃俭用,并且总是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有一个英雄,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人,就是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雷锋”这位解放军的普通战士,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全国人民的好榜样,他身上的魅力不仅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读后感《雷锋的日记读后感》。当我读起雷锋日记的时候,我是满怀欣喜,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里到底写了些什么?但我读完以后,我那时的心情却是异常的沉重。那里面记载着雷锋每天助人为乐的故事,虽然事小,但这每一件事都滋润着我的心田。

雷锋叔叔的许多事迹都令我感动:他助人为乐,为高尚的事业奋不顾身。他走到哪儿,好事就做到哪儿。大坝抢修时,总能看到他在泥水中来回穿梭的身影;公路塌方时,总能听到他刚劲有力的脚步声。他去医院看病的路上,却遇到风雨中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去探亲,就背起小孩和那位老人一起去,把他们送到亲人家后,水都没有喝上一口,又转身钻入了茫茫大雨中……可惜的就是有一次,他和好友一起去开车,雷锋指挥,他好友开车时一不小心撞倒一根粗大的柱子刚好压到雷锋,雷锋当场死亡。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读着读着,我不禁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原作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让我们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些平常的小事。因为在别人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让世界充满关怀,世界才会更美好。

精选读后感9

书海浩翰,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中可见,古人对书可谓情有独钟。自古以来,书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知识会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离成功之路越来越近,你敢将会踏着稳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因为书里有许多哲理来教育他们,使他们在成长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无意料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怀。写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让我和你一起来分享我的读书这感吧!

《周国平散文》散发出的浓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读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资见面的老友。说初次见面,因为我平生第一次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称老友,由于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证,我感到似曾相识,产生一种发现的喜悦。

“寄至味于平淡”,苏东坡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国平先生的散文读起来非常舒畅,他追求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实非易事。在领略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后,周国平先生步入了一种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再担心错过什么。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平淡”的气息。

除了精神函养,周国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讲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难了。而周国平先生却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始终奉行三个原则: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须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积词藻,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的鱼汤,这样既而冲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炼。正因为这样,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散发出“平淡”的魅力。

透过“平淡”,我在书中感受到了周国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哲学家的思考。旅行、等待、书籍、季节、家庭,“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暇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娱乐来移转自己的注意力。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世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归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却早已将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却不让他像自己一样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兽,将渴望不配的灵魂和终有一死的肉体同时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恶作剧的构思了。”当我们终于放身一切,为自己的宿命而叹息悲伤时,周先生却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问:“可怜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却笑:“我没有忘记。这又怎么样呢?生命的害怕单调甚至死亡,仅此就保证它不可战胜。

我喜欢周先生的散文,因为他拥有最高的智慧,朋友们,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呀!书会伴你一生的。

精选读后感10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我一口气读完《勉学》后,脑海中立刻呈现出的一句话。于是我先是想到了自己,然后又想到了我曾教过的那些学生们。

在他们中间,总是有一些学生很自然地把学习与读课外书分开来看待,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学习,在他们大部分人眼里只是任务,有时甚至是压迫式的任务,所以他们不喜欢;而读课外书,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那些能够吸引学生理智和心灵的书、能使起学生产生共鸣的书、能迫使学生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未来的书--而这样的书在学生世界里太少了,或者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读这一类的书,也没人指导他们读这些书。

颜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的,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的学者为别人,只为了能胡侃海聊。古代的学者为别人,实行大道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者为自己,装修自身来求得加官进爵。

至于学习像种树,春天赏它的花儿,秋天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是欣赏春花;修身利行,是摘取果实。读到此处,感觉颜子有些厚古薄今了。

现在也有些人能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并以所学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当然也有为了胡侃海聊或升官发财的,比如通过函授或党校谋个学历之类,但这属于教育政策的问题,而非个人所能决定。关于春华秋实的比喻,确实不错。学习好比春花,漫步其间,令人赏心悦目;学习更像秋实,硕果累累,使人充实自身。

假如只知赏玩春华而不知摘取秋实,到头来,只能是两手空空。学习,当有所得,有所取,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我想应该把这段话给现在的孩子们讲一讲,或许能够大大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非常喜欢颜子在《勉学》篇中说的这一句名言:“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学习的,如日出的光芒(能见识的多);老来再学的,像拿着蜡烛赶夜路,(看到的东西虽少),但总比到死都见不到什么好埃”

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位家长朋友曾经说过的一句肺腑之言:“我这辈子就这样没出息了,现在就只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我想这句话或许对于那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学习机会的家长朋友来说,很有启发性!换句话说,你也可以继续学习,也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成才。作为一个中国人,从一个人的“宏观知识”来说,应该精专于中国文化,而博览世界各种文化,择其精要而兼收并蓄之;从一个人的“微观知识”来说,要精通一门赖以生存并以此为平台而发展的专业,而博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空间。正所谓:读完卷书,行万里路。

精选读后感11

值得再读,并结合生活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的第三本书。

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关系,认识社会。对六大原理的了解,至少有三点在现实生活中违背了心理学原理的现象,有一点运用了心理学原理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形式又大于了内容。应该深思啊!

对比原理,先给你看贵的,不好的,再给你看真正要卖的,稍微不贵的,或者卖给你很贵的后,再推销便宜的,就会很容易,或者先说最坏的,然后一转话锋,说出真正要说的没那么严重的坏消息,就会容易被接受!用在生活中,可以怎样设计来让别人更顺从呢?

互惠原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知恩图报。所有的他人的付出,友善,率先退步(先极端要求后缩小要求,同时也利用了对比原理),都该被回报,这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的素质!运用到管理中,管理者懂得给与下属一定的小礼物,小关怀,能引起下属更高的认可和认同。但纯粹利用心理现象和发自人格深处的关心爱护,效果会更不一样!

承诺一致,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制造条件,让你相信并写下来,将之公之于众,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法。苛刻痛苦的新兵训练营、社会团体入会仪式,用折磨增强人的意志力,荣誉感,身份认同感,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段。不用威胁制止孩子达成短暂的顺从,而是制造切实可信的理由让孩子认可的做法,不来自于压力,达成长久的承诺也是一种手段。先将价格降低,使你产生购买的心理,其后不断加码,东拼西凑回降低的价格是制造承诺的一种手法。把这些心理现象运用到管理中,部署的入会应经过严酷的选拔,提升其身份认同,让部署写下我们认为他们应该要做的,相信的,执行的,并公之于众,利用各种场合灌输理念,增强其承诺。如此看来这些永无止境的思想汇报,检视剖析则有了相同的作用,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形势大于了内容,效果自然没那么好。同时新兵的入营训练应该引起警觉,是否已经走偏了道路。值得思考!

社会认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别人都在做,我也可以做,我也需要这么做,我只能这么做,是最基本的随众性。社会认同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多元无知”现象,即使在很确定的情况下,但大家都不,那么危害就没那么大,我也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同时,同样的确定性下,只有一个旁观者时,旁观者采取行动的可能大大高于一群旁观者同时在场的情况。另外,在相似情况下,社会认同的力量也很强大,孩子的叛逆,部署的不服从,自杀新闻出来后的“维特效应”,均有对他人的模仿,对身边相似的人的模仿。管理中,是需要极大重视的,杜绝区别对待,杜绝将坏消息大肆传播。结合当前的情况,需要引起思考!

喜好原理,权威原理同样可以被深入研究用于管理中。

精选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生命生命》一课,文中一个个顽强的生命,让我如此动容,如此感动。

生命是什么呢?文中那被“我”抓住的飞蛾挣扎,极力鼓动双翅,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震惊。昆虫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怎能不令人动容?那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也要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瓜苗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怎能不令人感慨?

当我读到“杏林子静听心跳,体会到生命属于自己,虽然短暂,但是,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陷入了沉思。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现已出版书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呀,杏林子顽强生活,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怎能不令人感动?

像这样顽强、活得精彩的人还有很多:如身残志坚的“当代保尔”——张海迪,20xx年度感动中国的断臂钢琴师刘伟……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会遭受到困难与挫折,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逃避不了自然法则,再完美的人生总有阴暗的一瞬。此时,我多么想大声对那些面对一点挫折就选择逃避,甚至轻生的人说:请珍视生命,不要让它白白流失,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生命”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说:“生命,不就是血在流动吗?”或者有人说:“生命,不就是心脏在咚咚直响吗?”现实的人或许会想:“生命,不就是要经过生老病死吗?”诚实的人更会想:“生命,不就是有血有肉吗?”但自从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生命的见解〈几对生命的意识竟是如此浅薄。我开始悔恨我没有在我的生命上添上色彩,开始为我没有用时间在生命这本书上写下自己的辉煌而羞耻,我更讨厌自己没有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情趣……

我出世以来,甚至到至今仍未弄清楚什么是生命。

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漫长的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部机器,那么时间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支撑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那广袤的田野,那么时间则是耕耘的犁耙,创作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盒多彩的颜料,为生命洒下色彩,描绘着人生……

“生命”,是一个不可思议,更是令人难以捉摸的词:生命的决定,更是令人出乎意料……

当我发现《生命生命》的女作家——刘侠的生命时,我更感到大吃一惊,一个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人,居然能够操纵生命,在病情恶化中,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散文,这顽强的生命力量怎能不让人感到无地自容呢?

生命并不是没个人都能完全拥有的,你说我们能对生命不重视吗?

精选读后感13

翻开泛黄的纸页,浓浓墨香中,是家里流露出的真挚父爱。读罢全书,傅雷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他真诚直率的人格魅力,无不令人钦佩和感动。

《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严肃、一丝不苟的对待一切,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作为父亲,傅雷教子极严,可他又具有令人感动的真诚和朴实。在送走将去波兰的傅聪后,离别之悲不由的唤起傅雷对往事的回忆。在家书中,他深刻的反省自己,后悔自己当初不近人情的教育“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父亲能够对儿子真诚的道歉,一切的爱,都在父亲的忏悔中彰显出来。

傅雷教子,始终保持着以德为先,做人为本的原则“做人第一,其次才是艺术。”很少有人教育艺术学生如此多的道德,傅雷在育人方面可谓呕心沥血。他告诉傅聪,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只有心灵无比纯洁才会将艺术表现的动人,这与傅雷的直率和坦诚是分不开的。父亲从小給予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没有白费,即使远在波兰,傅聪仍然热爱着祖国,坚持父亲給预的信条,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

当然,对于傅聪的努力换来的成绩,傅雷也是由衷的为他骄傲和自豪,在高兴之余也为傅聪的坚强,不为胜利冲昏头脑而安慰。“多少过分的谀辞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傅雷就是儿子的良师益友,辛勤教育又不忘衷心赞美,衷心赞美不忘谆谆告诫,深沉无言的父爱,皆凝聚其中。

一封封家书,将相隔万里的两人的心连在了一起,一边是孩子勤奋的练习,另一边的父亲却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在前行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情景,并替他做出预案,为他寄去各种书籍作为养料,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傅雷高深的艺术造诣,也看到了一颗崇高的父亲的心。傅聪也从书信中吸收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然在他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家书给予傅聪成长的力量,让他去战胜各种困难和魔障,找准自己人生的方向。

傅雷就是这样将自己的爱与期望诉诸笔端,寄给远在异乡的儿子,从不间断。在一封封家书中,我读出了傅雷的真意:“我还不甘落后,还想事事、处处追上你们,了解你们,同时也想竭力把我们的经验和理智献给你们,做你们一支忠实的手杖。如果有一天你们感到这根手杖是个累赘的时候,我会销声匿迹,决不来绊你们的脚。”肺腑之言,舐犊之情,不经意间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掀开扉页那张照片,傅雷专注的给孩子写信的情景更平添一份感动,那份执着真挚的爱在心中挥之不去。

《傅雷家书》读完了,而天下父母爱子之心是永远不变的。所以,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分钟,用心感受父母的爱吧,这也是做为子女的报答。

精选读后感14

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是宝贝,重中之重,但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得更加出色呢?我觉得应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改变和修正自己的错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孩子一起进步,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到言传身教。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保留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改善自我的心智,不要过度关心孩子的成绩,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加以表扬和肯定,不断告诉孩子优秀孩子应具备的素质。《父母课堂》中有一篇文章《做一个明智的学习者》,文中写到: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从医院接诊的3000多例全国各地孩子的情况来看,网瘾背后折射的主要是家庭教育问题,根据病例,这些孩子在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点:“受批评多,表扬少”,有的孩子甚至表示“干得再好,在家里也没受到过表扬”。而在网络世界里,这些孩子感受到了“自我的第一”。所以,一味地针对孩子,只是依靠外力矫治孩子是很难见效的。有的上网成瘾的孩子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和矫治戒除了网瘾,可是回到家中不久又“旧病复发”,原因是父母没有做任何改变,没有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哪怕仅仅一丝的变化而加以巩固和赞赏。由此可见,孩子能否培养得出色关键在于家长的改变和提高。

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读懂孩子这本书,应谦虚地向孩子学习,尊重孩子。每个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吃什么,穿什么,身高多少,体重多少,但能真正从心理上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上的需求是什么,生理特征是什么,喜欢怎样的生活方式,有的父母就未必能做到。今年春节正月初二,我们一家三口一同出门拜年,中午回到家中已到午饭时间,在上楼过程中,孩子突然发现楼道的墙壁上贴满了小广告,楼道里也碎屑满地,有碍美观。孩子立即提议先打扫卫生,再吃午饭,我一开始感到麻烦,内心并不同意,但转念一想,孩子爱做好事的想法多么可贵啊,赶紧表示赞同,并提议我与孩子妈妈扫楼梯,孩子清理小广告,孩子非常高兴,一家人准备好工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很快大功告成,整个楼道焕然一新。孩子虽然有些疲劳,但我看得出她非常满意。父母要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就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家长也要向单纯的孩子学习被我们忽略的公德心、爱心,学习孩子热衷于做而自己并不熟悉的新事物,适应孩子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点的变化,与孩子成为朋友,与孩子一起进步。

最后,我认为应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很喜欢《父母课堂》的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教育的源泉是“爱”,“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谁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谁能进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精选读后感15

近日,读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的一书,全书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很多部分让我有很多的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儿童的秩序感。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的环境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秩序感,他是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相对位置。

我教过一名三岁的儿童,他叫点点,进入我的班级是只有2、5岁,正是春天。每天中午睡觉时老师都帮他脱衣服,穿着秋衣秋裤躺下睡,每次他都睡得很香。进入初夏,天气变暖,他的衣服也越穿越少,有一次午睡时,刚脱完衣服,点点就坐在床上哭,老师把他的衣服放在床头,他还是哭。我走过去问:“怎么了?衣服不对吗”,他抽泣着说:“秋裤呢?秋裤呢?”原来是因为这个。他从来到学校第一天起,每天睡觉都是穿着秋裤,现在突然不穿了,打乱了他已经建立起来的内部秩序感,让他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就会表现出哭闹、烦躁的情绪。于是老师让他的妈妈给他带一条秋裤来,每天午睡时给他穿上,他再没有在午睡时哭闹过。

还有许多情况也与秩序感有关。亲子乐园活动区里有一种玩具叫轨道车,它是一条长长的斜坡轨道,当小朋友坐上轨道车,从高处一滑,惯性会让车自然的滑下去。一天,有为第一次来园的宝宝在尝试着玩,我告诉他要从小台阶上坐到车上,双手要抓紧把手,脚一蹬就滑下去了。一会儿,他就会自己玩了。我在一边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他要踩台阶坐到车上时,都从我教的那边上,即使他在另一边也要绕过来从这边上。这说明我教他的方法无形中给他建立了一种秩序感,这种感觉让他舒服,换了另一边,就打乱了他的秩序感,他就会感到别扭。

还有一次准备上课时,有个宝宝走进教室,我打开柜子拿了一个沙锤给他玩。上课前我请他把玩具送还给我,他走过来,并没有把玩具递到我手上,而是走到柜子边,自己打开把玩具放进去了。他的秩序感告诉他,玩具从这里拿出来就要放回这里,这样一切才正常,一切才不会混乱。

《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给父母更多准确的育儿信息,帮助他们达到生理健康,获得选进的早期教育。

标签:读后感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