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致词

纪录片的解说词

致词2.58W

纪录片的解说词

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自古傣族先民们就生活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元始于公元638年,有推算日、月蚀的傣文典籍,有关于傣族历史的文献记载,还有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舞蹈中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不但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都要表演传统的《孔雀舞》。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在傣族,最重大节日当属泼水节。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其实,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在这一天里,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年轻人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泼水节的内容除泼水外,还有赛龙舟、斗鸡、跳孔雀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箭等活动。

丢包是傣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一种方式。姑娘先把手中的小香包丢到男方一边,男方接到了又回掷过来,接不着的一方要认输送礼物给对方。实际上,姑娘都是有目的甩给意中人,对方又甩过来。几次之后,姑娘把香包甩得又高又远,会心的小伙子也假装接不着认输,走到姑娘面前把事先备好的礼物送给她。于是双双离开丢包场,到河边林中谈情说爱去了。

在傣家最擅长的、最多样的美食应当属竹筒饭。在竹筒里加上适量的米和水,再用干净的稻草塞住筒口,放到火里去烤。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香糯可口的竹筒饭就烧好了。当用到破开四周的竹片时,浓浓的饭香夹着竹子的清香,非常的诱人。在傣家还有另外一种饭,是把蒸熟的糯米捣烂,凭借着糯米强有力的粘性,在捣烂以后搓揉成一个圆形的饭团,放在洗干净的香蕉叶上,他们管这种食物叫“粑粑”。这种粑粑在当地亚热带气候的条件下可以保存一到两天,用作供佛和远途旅行之用。

傣族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的节日。傣族所信仰的小乘佛教也叫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汉文佛教经典中被译为声闻乘,是佛教中的正统派别。传说这个教派最初的那批教徒曾亲耳听佛传教讲经。在佛教出现大乘后,才把正统的声闻乘称为小乘。

南传上座部佛教宣扬人空、生空、我空,把人的生、者、死都说成是苦,主张以布施”赕”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经三乘,一为经藏(修多罗藏),傣语弥”苏点打比打嘎”,主要宣传静心,第二乘经是律藏又叫奈凰藏,傣语叫”维奈”,主要宣扬佛教的教规戒律,第三乘经是论藏,又叫阿昆达磨藏,傣语“阿昆达磨比打嘎”,主要宣扬”慧”,即佛教的基本理论。这三乘经-文有刻在贝叶上的,也有用绵纸”嘎拉沙”抄写的,每座佛寺都有保存。

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自身文化为主干,水稻栽培,善作舟揖,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住宅,文身饰齿,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原和印度文化,并与自己原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本民族文化。傣族把“廉洁清白,诚实善良”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把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作为很重要的生命品质,通过礼仪章程、法律法规和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来教育启发人们自觉维护和遵守。傣族人认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一思想对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以及傣族人民的生存起了很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标签:解说词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