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八年级语文短文阅读练习

校园7.3K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八年级语文短文阅读练习

A、嫉妒(jì) 晦气(huì) 诘问(jié) 糟蹋(tà)

B、灰黯(àn) 猝然(cù) 诺诺(nuò) 文绉绉(zhōu)

C、吊唁(yàn) 焦灼(zhuó) 克扣(kè) 憎恨(zèng)

D、伎俩(liǎ) 唏嘘(xù) 呵斥(hē) 昏厥(jué)

2、给下列同音字组词: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___________

⑵ 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___________

⑶ 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___________

⑷ 穷困,受挫折。___________

⑸ 不正当的手段。___________

⑹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___________

⑺ 突然,出乎意料。___________

⑻ 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___________

⑼ 路途遥远,爬山趟水,旅途艰苦。___________

⑽穷困受苦,非常失意。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质朴典雅,警辟畅达,请仔细阅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答: 。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答: 。

【课外阅读二】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1、B

2、给下列同音字组词: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噩耗

⑵ 文绉绉

⑶ 克扣

⑷ 颠沛

⑸ 伎俩

⑹ 吊唁

⑺ 猝然

⑻ 鸡零狗碎

⑼ 长途跋涉

⑽ 穷愁潦倒

4、比喻:

⑴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⑵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排比: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为下列句中的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他读过sīshú(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 ),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2、(老信客)连他们各人的píqì( )习惯也作了介绍。

3、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 )了钱要jiējì( )他。

4、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

5、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bítì( )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 )着句子。

6、(老信客)就裁下窄窄一条红chóu( )捆扎( )礼品,图个好看。

7、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 )伤了的手……

二、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

1、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

2、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3、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4、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5、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或词

1、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2、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3、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4、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四、简答题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如何理解这个“信”字?

2、“(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这“凶险”指什么?

3、“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如何理解“更难能可贵”?

五、阅读

(一)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如何理解下列句中的加粗字的含义?

⑴ 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⑵ 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2、信客为什么不能常去看望老信客?

3、试概括第3、4段的内容,并思考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反映信客的?

4、请把“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一句改为肯定句,并比较二者,哪个句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