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世界经济地理读后感

校园1.8W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内容介绍:讲述了: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和富裕国家。但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却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立即给每个地方带来繁荣,市场只青睐某些地区。但是,即使是生产活动更分散也不会必然地实现繁荣,需要很多经济、政治、政策条件的配合。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新构建了关于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辩论框架。报告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早期经验,旨在为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非洲和亚洲那些被陆地包围或者与世界市场分割的最贫穷国家,报告讨论了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的有效政策组合来推动这些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而对于那些发展中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来说,普遍的繁荣不能掩盖一些地区的持久的贫困。因此,对于这类国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以推动这些国家国内的一体化和帮助那些最不幸地方的穷人。

世界经济地理读后感

只是一纸空言,不切实际。

尽管如此,和谐型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这篇报告所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当经济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增长时,生产也随之日趋集中。生产者会青睐某些地点,譬如城市、沿海地区和相关国家。发展成效最为卓著的国家往往能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趋同。同时实现生产集中的短期利益和生活水平趋同的长期利益,其途径就是经济一体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并努力寻找自己的发展途径,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原则和政策是普适的。这是由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各个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差异性也有共同点。

例如:在农村地区,政府应当尽可能保持中立,并在某些地方为可能发生的城市化建立制度基矗良好的土地政策至关重要,为所有人提供基本服务的政策同样如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哥斯达黎加。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地区,除制度以外,政府还必须保证连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扩大不断增长的经济密度所带来利益的受惠范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重庆。

而在城市化发达的地区,除制度和基础设施外,有必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来解决贫民窟问题。但是,如果土地和基本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缺位,这些干预措施将不会奏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哥伦比亚的波哥大。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发展国家或地区可以努力促进本地区的增长,尽量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世界经济地理也将慢慢重塑。

这样的愿景描述起来似乎非常美好和理想,我也不否认这对经济发展确实非常有用,可我仍然忍不住要怀疑,只要遵从这些所谓的基本原则,努力发展经济,就真的可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繁荣经济、共享成果吗?这就是我对这篇报告的质疑之处。

报告的前言就提到:要获得经济集中化和社会平等化这两个方面的效益,就需要采取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行动。之后的阐述和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体化的途径来解释的。如:一体化的第一步是建立必要的机构,确保所有人都获得基本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基础医疗服务、适当的卫生条件以及清洁的饮用水。随着一体化难度的上升,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包括建设公路、铁路、机尝港口和通讯系统,促进地方、全国、国际间货物、服务、人员和思想的流通等。

该报告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早期经验,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制定城市化政策具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借鉴意义。针对非洲和亚洲最贫困的内陆国家和因其他原因而远离世界市场的国家,报告论述了一些具有潜力的方法,有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将机构合作、公用基础设施和特别奖励措施结合起来。在蓬勃发展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普遍的兴旺景象可能掩盖某些地区的持续贫困。针对这些国家,报告还提出了有关的战略,可用于促进国内的一体化,帮助最贫困地区的人口。

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途径是一体化。可事实表明,并非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能通过这条途径实现自身发展。许多贫困地区不是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吗?"一个国家穷是因为它穷"。仔细想想,这样的悖论并非不无道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被动加入和发展的例子举不胜数。

事物的发展得依靠内因和外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发展国家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自身不懈的努力,并适时辅以外界的帮助。经济是理性,无情的,可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不是吗?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应该以人为本。发达国家在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应更具人文关怀。只有这样,和谐的世界经济地理才能重塑,两极分化才能缩小,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标签:读后感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