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5篇

校园2.4W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悄悄革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5篇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说,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明白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个性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2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虽是朴实的语言,却看的我直冒冷汗。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的现象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但也跟我们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一读到这些理论,我就觉得我的头脑空空,头脑一空,心里就胆怯,怎能不冒冷汗。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我在思考着,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但“静”不代表没有“活力”,“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教学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但到底要怎么去做,我想这是我以后工作中一直要思考的问题,我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发现“倾听”一词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佐藤学先生强调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发出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能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觉得在所有的改革中,把改革常态化才是改革的关键,把我们所期望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受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3

20xx年4月13日,我市在景范小学文峰校区开展了“学习共同体”课堂建设推进会。早在20xx年我就接触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当时的我还从张晓骊校长那得到一本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书——《静悄悄的革命》。

初看《静悄悄的革命》,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不一样,教育的思考方向也不一样。可经过上海的学共之旅,我的想法变了。回到家中的我第二次阅读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发现我的想法错了——注重德育、想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我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在思考、倾听、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启示我们老师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早已经设计好每个问题所应该有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望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走。这就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根本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

这本书告诉我,佐藤学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自身深入教育的实践中。他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跟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学案例,走进他的教育天堂,审视自己的课堂,让我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静则思,思则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一节,我感受很深。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我我们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的舒了一口气,或者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所需的答案时,总是想法的引导学生回答自己预设的答案来。

对于这种现象,左藤先生说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与表现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与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往往在创造的思考与表现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是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得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着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进行反响,课堂的内容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思考的威力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时,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左藤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也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

在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我们虽然“恩、嗯”地点头,热心听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发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并不是在专心的接纳学生的话语。

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致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这样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倾听,教师的榜样作用吧。

我觉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来静静地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吧!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5

《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们的漫漫暑假不在孤单。看着书名我疑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

静下心来悉心翻阅,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书中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其中我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手势”教学。佐藤学教授提出观点:“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孩子,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孩子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也是如此,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再完整一点”这样的要求,可能每堂课都少不了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往往会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看了《静悄悄的革命》的其它几个章节就都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鲜活案例犹如看到了自己,让我进一步看清哪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从我做起,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6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曾有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7

在校长的推荐下,假期中认真研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工作已13个年头,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忙而杂,很难静下来看看书或写写东西,而心里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渐渐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在专业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刚工作时的那种对自己未来教师生涯的美好理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然而,就在这个暑假,就在我静静感悟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后,佐藤学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学先生作为一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几十年里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尝试从学校内部对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进行改革,他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从对自己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而对未来充满无数美好的憧憬,到如今渐渐被日益繁杂的日常工作所淹没,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学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对教育、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后来开展的研讨活动中,小林老师提供的录像让每一位参与研讨的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师当时所作改变的正确及其价值。这是多么可喜的、必要的改变啊,而在我们周围,安于现状的老师比比皆是,有时就连自己也会被暂时获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蒙蔽双眼,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这一章中,小林老师从关注“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转而关注“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的日常教学”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关注日常教学应该说是我们在几年前就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关注的日常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关注每天4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有多少时候正真如关注教学活动般的去关注教师每天的晨间接待、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自由活动?同样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章节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小林老师充分重视“开头”的做法我觉得十分可取。

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的好书,学习的感悟和思考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讲来。教师生涯是一个意义深长的生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命将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付出、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长,从而实现和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将为之而努力!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8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9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应该使人幸福,一切教育都应该有乐趣。”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具创造性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当学生受到鼓励时,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更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并有信心和决心取得进步。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将有助于营造简单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和主动性。可以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在“快乐课堂”里,有很多书、观点和感受。

Sato先生还说,“学校应该成为学习社区,实现积极、合作、反思的学习”。也就是说,与对象和教材、学生和教师、自我和自我对话是教学的中心。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任务、小组活动以及学生通过作品与同学分享、欣赏自己的东西的活动的学习来组织和指导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开始,通过与同伴的合作,然后回到个体学习。”

当我读到这些句子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几个人一组的。他们是轻松的,气氛是简单的,他们表达自己的深度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没有任何考虑。其他学生在听后会自然地讨论、决定、修改、整合,最后达成一致。因此,我们要关爱学生,用同样的目光与每一个学生交换眼神,互相交流,互相交流,实现距离相等、高度相等、爱相等,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和关怀。“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交谈”、“学会和学生交朋友”、“学会欣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认为这些是一个成功教师的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0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这样的精辟之言让我耳目一新,值得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1

佐藤学教授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在4月13日林莘校长的`示范课上,我感受到了这一点。她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学生的座位模式,当她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发言的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老师还可以这样。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中我的教室桌椅的摆放从来都是面朝黑板、四大组。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是否有兴趣、上课的重难点有没有讲清楚,通过练习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有限的。看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室布置,我深有感触。四人小组、V字形、U字形等等教室桌椅的布置,让我有了很多教学想法。这样的布置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还有神情的交流,让学生之间有了更好交流方式——倾听别人的观念,互听、互问、互帮、互学。

佐藤学教授认为:“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人的关系。“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这句话触动了我,以往的教学中我是讲台前的引领者,引领着学生奔向新的未知领域,可我从没想过,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什么想法,我是按照我的预设去组织教学。可佐藤学教授把课堂给了学生,一个个问题连接着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知识在智慧的碰撞中得之。

我们虽然能够看见每个学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常常会觉得“怎么好久没有见到某个孩子了”,其实是我们关注得不够,这些孩子的成绩不好也不坏,成绩不突出、表现也不坏,所以常常就被我们忽略了。

很多老师更多的是关心那些后进生,现在想想我们做的真的还不够。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2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或学生的想像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引发我的思考:倾听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学校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下岗的双职工家庭里,他们也会努力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自己说了算,平时也见多识广,在人面前好表现,生怕比别人差。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提出问题,他们不假思索就举手,于是常常答非所问,或者是别人才说一半,他就插进来,别的同学发言他不听,一门心事争发言,全然不顾别人的回答,而大多数是他们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样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别的同学的思考。

书中有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些话让我感到:针对当前小学教师互动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应把握小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促进小学生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3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一、为研究态度所感动

说真的,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_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做课题研究有7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尽管一直坚持着,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平时对自己所带的实验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4

有一种遇见叫“相见恨晚”,是的,读《静悄悄的革命》,就让我有种特别的相见恨晚的感觉,多希望早就看到了这本书,这是本接地气,适合老师读的书,看书上的文字,仿佛能看到那时那刻真实的课堂情景。看书中的观点,总是让人不禁点头称赞。读这样一本书,容易让人反思真实的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思考如何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书中有一个观点说到“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手势教学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相应的手势表达意见,赞成、反对、想提问等都有相关的手势来表示,很多老师认为这样是很好的,学生的意见一目了然,而且所有学生都能够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

的确,这种方法让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考和发展。学生发言时,被教师所划分的赞成、反对、提问等对应的部分所影响,因为只能赞成或者反对,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给排除了。而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长的就是这种模糊多义的意见,学生在表达观点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想想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真的有点惭愧呢。非要求学生大声说出清楚明确的答案,非要求学生明晰的描述……而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我总想着让课堂看起来显得很活泼,却难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课堂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工作以来,各种课堂教学改革,什么“情智课堂”“明心课堂”“新课堂”……等等,这么多看似新奇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有些时候我们总是走向“极端”,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又忽略了老师的存在,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说、在讨论,甚至是学生组织,学生指名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这种课堂看起来只是表面上轻松方便地控制了教室而已。还有那些经过老师精心引导的轰轰烈烈的讨论,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什么也没学会,这样的课堂并不能称之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顶多算“以学生为表演对象”的课堂而已。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正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书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这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我们应该允许学生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而不应该在授课中为了达到快乐的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作为老师,我们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时光”的,互相倾听的教室,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更重要的是,老师也要在倾听学生的观点中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这种课堂的改变,一定是老师引起的,因为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改变,课堂就会改变,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因为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然而,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要在意识层面有所认知,其次,要在行动上持之以恒,最后,要在成果上不急于求成。遇见《静悄悄的革命》,对于真正地课堂,似乎更迷茫了,却也有了一些朦胧的想法,期待改变……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1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既要为学生的今天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我们学校提出“芯动课堂”,我也有幸成为了教学改革实践的一员,学期初我就为本学期要讲的两次芯动课做准备,芯动课堂的核心是“自主管理,自主学习”,通过怎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呢?我就上网搜了一下“课堂改变的书”引入眼帘的就是《静悄悄的革命》,我被这个名字吸引力,买回来发现它就是我想找的书,书中不是大谈教育教学理论,而是用一个个实践案例来说明如何在课堂中推进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本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第二章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第三章设计课程;第四章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构成。

本书刚刚开始,在译者序中就说了佐藤先生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本书写的都是日本的教育,但我觉得说的和我们学校推行的芯动课堂一样,希望从教室实践中互相学习,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最初我认为芯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那主要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一节课我就绞尽脑汁组织各种活动,把我讲课变成让讲课,一节课我能不说话尽量就不说话,就是想体现学生在动,但动的好像就那么几个学生,看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我发现想让学生动,不是只给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孩子一个舞台,也不是让老师退出课堂的舞台,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生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这就让我想到了刘旭亮老师常给我们说到的要关注课堂生成,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问题。书中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就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课堂上要有倾听,不止听正确答案,更要关注有用的错误答案,以前听到学生回答不对我就会急着去点其他同学回答或者直接用一个正确答案来反驳他,让他先坐下,其实现在想想后果只能让这些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怕答错。从而导致课堂越来越安静,看完书后我意识到课堂就是给予学生练习和试错的平台,一堂课不止关注常常回答正确的学生,更要关注那些少数始终不举手的孩子,多倾听小声回答或不回答的学生的问题,他们或许回答不上来,或许回答错误,但我们用耐心正确引导,让他们知道相对想错都没关系,只要你努力在思考,老师就会关注到你,就会听见你的声音。

刘旭亮老师提出“课眼”一说,我印象深刻,刘老师说课眼者,点破课题、观察课堂之眼也,有时一节课的亮点就是“课眼”,在生成性问题,但不论是好的生成性问题,还是学生卡点,这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节课不止看老师的讲,更要看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