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

校园2.41W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1

秋夜曲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翻译

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

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注释

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轻罗:轻盈的丝织品,宜做夏装,在此代指夏装。

已薄:已觉单薄。

筝:拨弦乐器,十三弦。

殷勤弄:频频弹拨。

空房:谓独宿无伴。

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盈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讲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主人公迷恋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因为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内心处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寂寞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悠闲,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2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 张仲素《秋夜曲》

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声音。古代人没有钟表,就用许多别的方法来计时,夜漏计时就是其中的一种。即用铜壶的滴水声来计算时间。“丁丁漏水夜何长”,作者一入笔就动了真情感。计时的夜漏在寂静的晚上发出清脆的“丁丁”声,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何以觉得夜长?因为她一个人在月下,独守空房,独品寂寞,百无聊赖,数着夜漏的声音,心思早已飞到了镇守边关的.夫君身上。而“夜夜思君不见君”,所以埋怨说“夜何长”。

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她将目光移向了天空。遥无边际的薄薄的云彩的缝隙里露出了一缕一缕的月光。月光?这实在是一种特别的所在,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对它寄寓了太多太滥的情感。望月思人,对月怀远,更加浓了她对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样,依然是一句景语。秋天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彻夜彻夜地鸣叫。“通夕响”是说秋虫鸣叫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表现了女主人公彻夜不眠的相思之苦。她听着秋虫凄凄的鸣叫,以为它们也是因为天气转凉而发出的哀号,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触景而生情,睹物而思人,情真而意切。

末一句直抒胸臆,情意毕现。“彻衣未寄莫飞霜”像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给夫君的同事或领导嘱托的一句话,又像是面对老天爷的企求,真切而感人。她担心什么呢?她在漫漫薄薄的月光中,数着夜漏的丁丁声响,听着秋虫的彻夜鸣叫,想着她的夫君,天气变凉了,她给他做的御寒的棉衣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要是“征衣未寄”就先请“莫飞霜”!这似乎有点不讲理,正是这种不讲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闺思妇对守边征夫的担心和挂念,让读到这首诗的游子征夫的心头一片阳光。

中唐时期,朝廷连年对外作战,藩镇之间时有摩擦。“彻衣未寄莫飞霜”代表着中唐时期的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反映了社会底层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给张仲素以极高的评介,他说“江宁(王昌龄)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辞,以写闺情见长。他的闺情诗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一百年后,晚唐女诗人陈玉兰的一首《寄夫》中似乎可以看出这首《秋夜曲》的影子:“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宫闺女子对丈人的思念;抒情的角度也是一致的,都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所不同的是,张诗中触动女主人公思夫情感的是夜漏、薄云、月光、秋虫等秋天夜晚常有的景和物,而陈诗中则成了西风和书信。“寒到君边衣到无”似乎成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回声,相较而言,前言没有后语情思缠绵,意味悠长。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3

秋夜曲原文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夜曲赏析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4

原文:

秋夜曲

朝代:唐朝

作者: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穿着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更深夜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拨弄银筝,原来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注释

桂魄:即秋月,因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得别称。

赏析:

此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标签:赏析 秋夜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