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

校园7.78K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读完这本书,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艺术的故事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来读的。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记得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观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样的轮廓啊!”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尔夫林,他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对形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五对概念,即线描性和绘画性、平面和深度、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这五对概念影响深远,成了后来讲授艺术形式的出发点。然而在《艺术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更简洁的手法,他只用构图设计的平面性和忠实自然的立体性这一对概念就完成了沃尔夫林五对概念所起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法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将不难发现。

本书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

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像本书作者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艺术家,从前使用有色土 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 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从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文明看到19世纪的现代主义,感受到文化的不断传承和突破,并且觉得整个艺术史和社会史是分不开的。艺术也像很多东西一 样,是一座城,我们辛辛苦苦的构建一座城,一座稳固的坚实的城,然后又不断从城里走出来,寻求突破。偶尔,会因为走的太远,再回过头去看看曾建造过的城, 获得启发继续前行。于是留下了一座座美丽的丰碑。

我觉得埃及艺术可能真的是个源头吧。接着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克里特岛的被埋葬的文明。很奇怪的 是,那些古代文明中的艺术都强调真实和精确。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很不一样。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不同呢?待我之后再看看中国绘画或艺术之类的书籍再做 探讨。接着而来的,就是希腊文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优雅圣洁的神祗雕像,有着完美的人体和优美的曲线衣饰。然后是罗马文明。有一说是认为罗马艺术是对希腊艺 术的拙劣模仿。但是幸亏罗马艺术保存了很多失落的希腊艺术,这才使我们还能遥想一下希腊艺术的辉煌。不过,罗马建筑方面的恢弘,实在让人惊叹。想看看罗马 斗兽场、万佛殿、凯旋门。巨大的拱支撑起来的万佛殿,书上说光是从穹顶中间的一个圆洞中照进来的,但保证了佛殿内部明亮均匀的光线,想想就觉得很神圣。沐 浴那样圣洁的光下应该心灵也会变得柔软,得到净化吧。不知道月光洒下来是什么样的感觉?回归正题,据说罗马的奢侈放纵,因此留有不少的雕塑。

罗 马,有西罗马和东罗马。西罗马亡与公元476年,东罗马亡于1453年,又称拜占庭帝国。西罗马之后,欧洲各国除拜占庭帝国外,进入了封建领主制时代,人 们也称它为中世纪。中世纪对雕刻事业是一个拦阻,因为基督教禁止雕像,而绘画呢,也只是最为一种给文盲传达教义的手段。那个时期的绘画为了在一幅图中融合 一个故事牺牲了空间或者其他真实性。绘画技艺的传承也是通过各种作坊,并且很多宗教故事都有固定的模式。整个绘画领域似乎失去了想象力,刻板单一。但是,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一次断定人类会屈从于这类束缚。(封建领主,教堂或城堡作为一个郊区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教堂)11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出现,也可以算是人 们在寻求另一方面的创新和自由。交叉肋、飞扶垛、彩色花窗,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给人另一种心灵的震撼。幸好,拜占庭还保存有一些希腊罗马文明时候的财 富。而伊斯兰国家由于他们的交易禁止宗教方面的绘画或雕像,艺术转向对各种富丽颜色及花纹的运用和搭配上(PS:土耳其地毯真的很华丽很好看有木有,I like!)。13世纪初,各种国际形势的影响,迎来了文化的复苏,后世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初期当然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探索,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追溯。 找回以前的构图……

最叹为观止的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辉煌时期的三杰:达尔文、普罗米修斯、拉斐尔。达尔文对人体结构的精确掌握以及发明的渐隐法画出蒙娜丽莎迷倒众人 的微笑,普罗米修斯花费4年的西斯廷礼拜堂巨幅天花板壁画以及伟大的人体雕塑,拉斐尔美丽圣洁的圣母像。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艺术”是个遥远而崇高的词。每当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见“艺术”两字,便畏惧般地匆匆避开,深怕自己如赤子的无知引来对其的亵渎。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自商周的青铜器墓室中的壁画至高山流水的音乐翩翩优雅的.舞蹈及唐煮宋点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对古时的悠远的怀想而非致力于创造新鲜的血液。所以怀揣着一个中国梦的我总是梦想,在我的中国我们的中国里,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伟大艺术家,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巅峰之作。

只因我在少时总是摒弃了对于艺术的亲近的念头,无论是童年时期的习画或是书法,总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此类不成爱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当我真诚地怀着强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书画杰作或是身边同龄人引以为傲的大笔一挥的作品,便又为以前的年幼无知后悔不已。身处中国,目光所及之处是遍地开花的书法国画古玩。面对市场上充斥的良莠不齐的作品,如何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

但是敲开艺术领域的大门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儿,因为你永远也猜想不到这个圈子里的都是些什么物种。他们或孤僻或癫狂或神经质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艺术家们的独有特色)。书房里曾有摞成一刀的书画册,其中的仕女图我到如今也没看出有什么稀罕劲儿。然而读《艺术的故事》时我看见贡布里希说过:“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这样的一句话打消了我对古代美女们丰满肥美的脸庞以及狭长细小的眯眯眼因不解而产生的反感。

当第一遍拿起书粗粗翻过《艺术的故事》,意料之中地看到第七章《向东瞻望: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艺术史的发展理所应当地作为超前所在。但是在中国,艺术愈来愈作为高端高雅的象征,旨在人们并不是能够轻易地够到艺术的被拔的很高的高度。前段时间我的舅舅为我带来一幅喷漆画。他在意大利街头闲逛时看到一位街头艺人在现场作画销售。他花了十欧元买下一幅瀑布画并带回中国。显然在国外,艺术是件自由自在的事儿。艺人们可以无所畏惧生活来源,以自己的灵感及对艺术的热爱而轻松地活着。国内鲜少能够看到有谁能够坐在街头带有艺术家的漫不经心随意潇洒的气质售卖自己的作品。我看到的更多是流于形式的出现:那些梳着马尾的男人们。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不是与艺术有关的男人都要留起长发以此骄傲地向世人告知“我是艺术家”。所以我想,中国的艺术要脚踏实地实实际际,以此来真正的在品质上提升自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