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

校园2.42W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

《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1

看完《中国人的心灵》,说实话,好像吃下一块超级压缩饼干,吞下去了,但什么时候能消化,就不得而知了,仝宇的《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多少年来(书上说三千年),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学成就,外加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人,浓缩到一本377页的书中,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应该说,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史,它还涵盖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由于本书内容过多,我在本文中只选择我对书中所反映出的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发表一些看法。

看了这么多文人或喜或悲的人生,我觉得中国文人似乎大多具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价值观包括:忠君、爱民、追求仕途。看起来,这三条没什么不好,不过事实上正是这三条与时代一起造就了一个个可敬有可怜的中国文人。

先说忠君。中西方文明都把"忠诚"看做一种崇高的品格,但这两种忠诚却截然不同。西方人的忠诚,如骑士对国王的忠诚,更多出自一种自身的荣誉感,很大程度上是独立于忠诚的对象的;而中国文人对君主的忠诚却出自他们对君主手中权力的依赖,因为他们总是要依附于某个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当这些人被君主所弃时,其表现如同女子为人所弃时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个人认为屈原被贬时以美人自比大发哀怨有点人格与自尊崩溃的成分,读后感《仝宇的《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更糟糕的是,这种忠诚后来演变为一种对权力和掌权者的盲目崇拜,让一些人丧失了自己的骨气,进一步毒化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再说爱民。看起来"爱民"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它至少有两点问题。首先,爱民者自己不是"人民"的一部分,他们总是居高临下以一种同情者的角度来观察百姓,把自己看做统治阶级的一分子(虽说他们不一定是)。这样,这些文人在政治上的所为往往脱离实际,根本起不到改善民生的作用,至多帮些倒忙。其次,"人民"这一集体名词淹没了组成"人民"的一个个个体,使得中国的传统对个人的基本权利、尊严、自由意志完全忽视。董卓曰:"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改一下就成了:"我为人民服务,那一两个人算什么?"

最后,说说中国文人对仕途的追求。一直以来,直到现在,仕途一直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而在古代仕途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是他们实现自己抱负的唯一途径。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统治者们非常方便地聚拢了华夏的人才(虽然很多时候他们不会用),并且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配合从识字开始的全面洗脑)。应该说,这是造成中华文明最后一步步僵化,最终被西方一击即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一些人盲目复古,孔子和其他先贤的雕像又在各处竖起,中华文化身上埋藏千年的基因缺陷似乎又在起作用。警醒!警醒!

《中国人的心灵》读后感2

记得在某个周的阅读课,我偶然在书架上找到了一本黑封皮的书鲍鹏山的《中国人的心灵》。我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来到座位上。当我看完第一章时,我就被鲍鹏山老师独到的见解所打动。虽然一节阅读课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我也只看完了第一章,但我却仍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本书的第一章在短时间内给我了极深的印象,引领我感性的世界诗歌。

《诗经》是我国古代“四书五经”其一,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立”,可见《诗经》地位之高。但鲍鹏山老师指出“作为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他认为,《诗经》是反映周代广阔生活的“一面镜子”。我和鲍老师同感。《诗经》虽是商周时代的产物,但它更多的描还是表达愿望。比如:《诗经》的周南、召南,及“十五国风”的许多诗篇,都和男女的爱情有关。不同于封建社会,甚至如今,他们之间的追求、倾慕,对于如今的伦理来说,是很大胆、露骨,近乎疯狂的行为。在《关雎》中,男子愿“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取悦爱人,“求之不得”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子衿》中,女子为爱人的“青青子衿(佩)”而着迷,甚至“一月不见,如之月兮”,颇有“相思成灾”的意味。比起封建时期家长控制的,利益捆绑的,讨好他人的强迫的婚姻,《诗经》传达的'情感,是纯洁的质朴的,没有浮华和粉饰,只有人性的纯粹。

鲍老师认为《诗经》“终究是诗,而不是历史,它是经过心灵的过滤的”。虽然《诗经》在历史的角度,有许许多多的谜团,如今也无法解决。诸如它的来源,它的作者,它的收集者,它的创作意图,已无从知晓。但是,我们不妨以一种无知来试图接近它。如同一位绝世佳人,我们醉心的,是她的容颜和品质,并非她的身世和背景。正如《诗经》一样,我们不需且不必对《诗经》进行深入的考究和解剖,我们只要欣赏这个大劳动人民愿望和情感的结晶所透出的美。《诗经》的美,在于她的扑朔迷离,如梦如幻,如同幻影一般,无法触及。或许,我们可以沉浸于《诗经》的梦幻,大可不必过于较真地研究《诗经》,这就是感性的世界。

感性的世界,是人们本真、纯洁的情感交错纵横而成的世界。鲍老师说:“纯洁的爱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的”,他认为,文学欣赏是否发生,是我们是否被文学感动、感染。这就是真理至上的理性世界和真挚纯粹的感性世界的差异所在。对于感性世界来说,理性是刻板的,苍白的。感性世界是多彩的,它是人们情感的熔炉,这是人们真性情的交汇处。在《诗经》后的汉唐宋等朝代也涌现出无数优美的诗篇,它们的优美,在于诗人们情感的迸发、融合,升华。如果感性是区别我们这个维度的另一个维度,那么诗歌,则是连接两个维度的桥梁。

《诗经》,是诗,我们要把她当作诗来读,鲍老师也指出,“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过度学术化弄得面目全非的古代诗歌的清誉。”诗是圣洁的,不允许被玷污。人生自有诗意,每个人都有诗心,在我们人性中,坚守的是那份纯粹。“读诗使人灵秀”,诗是我们的寄托,我们不妨在百忙之中,欣赏美丽的诗篇,给内心一次洗涤,褪尽铅华,重焕生机。

标签:读后感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