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学校教学设计(精选5篇)

校园1.88W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校教学设计(精选5篇)

学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验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正确地分析横向条形统计图,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预测和决策。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分析横向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结束。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杨老师就带来了一些和奥运有关的资料,大家想不想看呢?

生:想!

师随机出示中国在第26届——第28届奥运会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要想更直观地把观察到的这些信息展现在眼前,你有什么更好的数学方法吗?(可以绘制条形统计图。)

出示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的方格纸,说出这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然后出示课件,完成统计图。

师:你们知道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吗?我们中国队共获金牌多少枚呢?

师:如果把第29届中国获金情况也添加到这一统计图当中,你会怎么绘制?

(生各抒己见。)

生:我想向上加格子。

师:试一试,这种方法在这里适用吗?

生: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向上加格子,位置不够。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想的办法是用一格表示数量10。

师:这个方法怎样?

生:我觉得很好!

生:我认为一格表示10的时候,16不好画。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想的办法是涂出旁边的格子。

生:这个方法不好,不容易将不同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还有方法吗?

生:我将横轴和纵轴对调一下,格子就够了!

师:这个方法真特别,能行吗?那试试吧!

(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并板书)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又表示什么?一格表示的数量是多少?比较纵向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向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金牌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届奥运会的名称。)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1)比较各届金牌数。

(2)让学生估计:在下届奥运会中,中国健儿能夺多少枚金牌?

从而引出统计图的又一新作用并板书:预测未来。

二、巩固新知

出示超市老板统计的08年7月3日~9日的几种矿泉水销售情况。

师:说说,你从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吗?(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统计图)

(1)个别汇报:在横向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一格表

示多少数量?

(2)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作出重要决策。

三、拓展练习

投影展示练习十第1题。

(1)让学生把各种动物奔跑的最高时速和驼鸟的最高时速进行数值的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够直观地看出哪几种动物比驼鸟跑得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驼鸟慢,谁第一,谁第二?

(3)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可总结可能的几种情况:两种动物速度的倍数关系,两种动物的速度之和、速度之差等。

四、全课小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与表现。

学校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第一课时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我们用不着追究。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见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① 机杼:zhù,织布梭子。

②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

③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④ 辔头:pèi,僵绳。

⑤ 燕山:yān。

⑥ 胡骑:jì,战马。

⑦ 戎机:rǒng,军事。

⑧ 朔气:shuò,北方。

⑨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⑩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⑾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⑴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⑵ 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

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⑶ 关于“互文”的解释:

①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②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过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③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④ “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学校教学设计4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2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例如: 在粗盐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中作为选择合适的药品的依据。(铁铜混合物除去铁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学生学习本章 ,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和学科观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

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来说,难点的产生原因是:(1)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易理解,(2)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难以形成真实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多而复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

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例如:《原子的构成》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及运动情况分析,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根据镁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情况分析,推论出不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结合的原因。

4、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奥秘探究,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 “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

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三种策略

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

但,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需要用到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也是就发挥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我在平日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选择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过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确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学完《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学生初步建立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也为了应用展示。我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谓一气呵成,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本节的内容,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巩固,也是对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针对异同,此过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 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

策略3 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以生活中的可乐雪碧为导入。

燃烧和灭火,以学生的经验为导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

2.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现象、图片、史实、谜语、故事等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空气之前,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可以请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或生活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介绍或视频资料说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火、旺火、灭火有关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学生实验中,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设计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验证。

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对于实验结论的分析,误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分析依据。

3.教学问题的设计

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a 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b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c 重视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

d 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

e 注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人云:学贵有疑。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问了让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的思维特点。

学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2、查阅有关昆虫的资料,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下你喜欢的小生物(小虫、小动物)。

【教学过程】

【课时要点】

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一、导入

1、同学们,在前面两篇课文中,我们随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山中的游历,并且品味了一场山雨的美妙韵味。今天,我们大家来到森林里,伴着作者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一次奇异的游历吧。

2、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3、释题:“村落”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草虫的村落”做题目?

(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第二个问题放到文章学完解答。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_,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表达了作者对草虫的喜爱之情。)说明:

通过教师优美的言语,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探索的向往。

二、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一)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②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想想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学

(三)学生交流

1、词语学习

静谧亲戚寒暄熙熙攘攘俏丽烘烤勤勉庞然大物音韵僻静

亲吻大街小巷行色匆匆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

正形:熙熙攘攘大街小巷......

词语解释:

静谧:安宁而平静。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

2、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第一节)我又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第二段(第二节~第九节)具体介绍我的目光在虫虫世界游历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第十节~第十一节)夕阳西下,我才醒来,心里感到对草丛村落很依恋。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六年级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标签:教学 精选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