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关于山西禁止高考的成绩排名引争议会指影响填志愿

校园2.46W

时下,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分数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山西省2010年继续特别规定:除考生本人和招生录取学校外,省级招生机构不再向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提供高考考生成绩的有关信息,各市、县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也不得向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及考试成绩等信息。

关于山西禁止高考的成绩排名引争议会指影响填志愿

同时,山西省将不再打印成绩通知单、成绩册和档案袋贴条,不统计各科及总分前二十名。这是山西连续第二年“雪藏”高考状元,避免过度“炒作” 。

2009年高考结束后,山西省教育厅就出台专门文件,表示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和身份,同时严禁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向普通高中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单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排名排队或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惩罚。

山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此举的目的是让高中教育回归理性、回归规律,避免重智育、轻德育的考分政绩观等思想偏差。

他还表示,不炒作高考状元就是为了避免所谓的“重点教育”,让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实现均衡教育。

支持者-

排名异化,不公布也罢

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按说,有排名、有比较,有比较、有竞争,有竞争、有发展。但是,高考分数排名被异化了,成为炒作的资源和作秀的噱头,把高考的分数神圣化了,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人为本的思路,人的科学发展,这与“唯分论”的排名是水火不容的。给广大考生、家长和学校如此之巨大压力的高考排名,不排也罢。

高考不再排名,不仅是主观上不做这个事儿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招考体制的改革步伐。希望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高考排名不攻自破。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郑运旺

媒体应承担很大责任

山西省能够迈出这一步,是值得肯定的。状元备受关注有其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状元历来都是社会的聚焦点;另外一方面,媒体有很大的责任,肆意炒作,加剧了这种风气。2010年湖北省状元名单出来以后,第二天报纸全是状元的访谈之类的报道,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怎么评价学校”和“学校怎么评价学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倾向严重,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好坏,学校以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所有都围绕着分数与排名走。所以追捧状元、关注排名的现状不可能一时之间就得到改变。

当然,省级政府如果能够痛下决心改变这种风气,是应该受到社会肯定的。如果能够从国家层面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呼吁和长效措施,使教育评价多元化,效果会更好。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涂艳国教授

将影响公众判断

我挺赞同不公开状元的。因为如果某个学校出了一个状元,而那个学校本身不是很好,但是学校的宣传,媒体的宣传,会让大家以为这个学校是最好的。

公布高考状元,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整体教学状况的评价,他们会用这个单一结果来衡量整个学校,以点概面,忘了去考量学校的整体师资力量。

-山西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理科考生王君

不利于状元成长

不公开挺好的。因为成绩的公布,媒体的过度宣传,对状元学生以后的成长、性格涵养方面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过度的光环可能会让他丢失掉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秉性。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是一名老师,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这个公开是非常有利的。学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只要培养出一名状元就能让这个学校在整个片区脱颖而出,在局部竞争上取得很大优势。

不管怎样,对待高考状元应该是适度原则,平常心对待高考状元。

-湖南衡阳市一中高三班主任陈翊民

十七大以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财力的不断增长,公共财政日益注重将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加平等地分配给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教育事业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努力实现让更多人“学有所教”。

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让贫困生安心进课堂

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中学初中二年级的李敏家境困难,父亲久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靠母亲种地支撑,她和弟弟的学费成了家里沉重的负担,母亲原本想让她上完小学就辍学。“两免”政策的实施使她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两免”政策源于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推行。内蒙古自2006年春季开学起,实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此建立起财政资金长期支持农村牧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对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同时还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内蒙古对享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的学生实行“提标扩面”补助政策。提高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对全部蒙语授课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所需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全区义务教育阶段260万名中小学生全部纳入“两免”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内蒙古还逐年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至2009年春季达到国家规定的经费定额,即小学生人均每年300元、初中生人均每年500元。

自2009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内蒙古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住宿费,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学期5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60元,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

从2006年至2009年春季学期,自治区财政共安排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约46.59亿元。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如春风化雨,让全区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安心地走进课堂。

职业教育:财政支持大幅提高入学率

公共财政在关注义务教育的同时,没有忽略职业教育。2007―2008年,自治区共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8亿元,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入学率的提高。

内蒙古认真落实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职业教育。仅2008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就安排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奖助学金3亿元,资助学生36.6万人。

为了支持牧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减轻牧民负担,促进牧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自治区财政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安排专项资金,帮助33个牧业旗的3.6万牧区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仅此一项,自治区财政支出6534万元。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制约当前内蒙古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近年来内蒙古每年都安排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专项经费,用以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自治区财政下达专项资金6720万元,用于82个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2006年,赤峰市敖汉旗贝子府镇驿马吐村的王秀艳考取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然而,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王秀艳能否走进大学校门并完成学业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心病。幸运的是,赤峰市启动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这项好政策让王秀艳喜圆大学梦。

王秀艳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近年来,自治区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保证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

自治区财政厅信息显示,2006年到2008年,自治区本级财政下达高校奖助学金由1965万元增加到4.9亿元,受益学生数量由1.2万名猛增到27.7万人。

内蒙古从2006年开始实行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财政贴息政策,仅2009年春季学期自治区财政就下达高校特困生贷款贴息及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1500万元、下达国家助学贷款奖补专项资金2200万元,帮助数万名贫困学子走进了大学校门。

从2006年到2008年,全区预算内教育支出翻了一番,有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自治区本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教育经费又比上年增加7.4亿元,增长了32.6%。通过“二次分配”,内蒙古将“知识分配”置于视线之内,让广大弱势群体获得了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2010年,全国共有73所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实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我省共有3所高职院校进入试点行列,2010年的招生计划共为665人。

这3所高职院校和招生计划分别为: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单独招生计划245人;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计划200人;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计划220人。所谓单独招生是指国家授权高职院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必须于高考前完成录取。按教育部规定,考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若被正式录取,无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未被录取的可继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批准在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4省8所高职示范学校进行单独招生试点,此后逐年扩大。2010年,全国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73所,总计划招生为25505人。

按照相关规定,单独招生院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以职业技能测试为重点的相关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单独招生院校生源范围主要应为其所在省区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试点招收部分中职毕业生。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院校不得以任何形式举办与单独招生试点挂钩的辅导班、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