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公平抽签或许是就近入学分班的最好方式

校园1.63W

中考招生录取政策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影响着考生的高中去向,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2018年国家最新的考招生录取政策,希望能帮到你。

公平抽签或许是就近入学分班的最好方式

  公平抽签或许是就近入学分班的最好方式

从择校到择班,从学区房房价高涨到暑期教育培训火热,背后无不隐隐存在着一股教育焦虑,而且已经扩展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这固然需要呼吁人们拥有更多的教育理性,也需要从政策设计层面予以纾解,公开的抽签分班就很好地消解了家长的担忧。

教育问题无小事。这不仅是指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也不仅是对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还包括各个环节的教育公平问题。分班一事放在整个教育链条上看,不过是一个细小的非关键环节,然而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在家长群体的认知中产生较为持久的不公平印象。只有在教育的.诸多重要节点,如设计选拔方案或者资源配置方案中突出公平原则,才能促成越来越优质的教育公平,才能让家长们固有的旧观念发生改变。

从中小学就近入学到抽签分班,基础教育正在从选拔型向配置型转变。事实上,城市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逐渐均衡资源配置的能力。均衡资源配置当然有很多种选择,比如优秀教师的定期流动。不过最重要的是政策、资金等资源向教育资源洼地倾斜,并且在校内建立起教师提升机制。只有如此,划片就近入学和抽签分班所体现出的教育公平,才不会被家长和学生理解成全凭运气。

广州市部分学校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班,表面上看似乎有些不够严肃。可是,在家长的监督之下,由老师随机抽取学生组成班级,或者各班随机抽取老师,让家长们彻底相信了教育部门“分班没照顾”的承诺,就这一点上看,至少可以说这是一项不坏的分班方式。

  聚焦新版部编语文教材改革三大看点解析

“天、地、人、你、我、他……”当今年9月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翻开崭新的语文课本时,他们会发现,第一课将不再是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而是内涵丰富的汉字。

记者28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教育部和专家表示,即将使用的新教材加大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看点一

统编统用,“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并重

“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随着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此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各地使用的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将被逐步取代。

“任何一个母语学科的教学,一定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文化。”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任海宁表示,新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元素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

同时,新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以前的教材普遍都是主题单元,‘双线结合’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

据他介绍,新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册6-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每单元3-4篇课文,语文园地包括“日积月累”“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等栏目。七至九年级每册6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各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看点二

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打好学生的“中国底色”

古诗文是古人留下的璀璨文化瑰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但是,近年来,随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一再高涨,关于教材中古诗文应该学多少成了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

“主要是学生学起来比较难。”1993年开始参加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教育部《语文建设》编委、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语文科主任王土荣分析原因说。

翻开新教材我们发现,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同时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非常有必要。”从教27年的杭州长寿桥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陈林玉认为,“面对孩子,空洞的说教是没有用的,靠启发和自我学习更为有效。在这方面,古典诗词是宝库。比如读过陆游的《示儿》,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什么叫作‘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情。”

沈阳市的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适度增加难度,有利于从小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现在孩子们应对高考所需的知识储备量很大,扩展内容多,从小加强积累没有坏处。”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说:“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我们的教材,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要使我们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看点三

增加衍生阅读量,“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在电子游戏、上网、玩手机成为学生课余生活重要内容的今天,让很多语文教师和家长头疼的,莫过于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静下心来多读书。阅读兴趣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又怎样提升?

令任海宁赞赏的是,新的语文教材中体现了一种读书意识:让孩子们从上学开始就愿意学语文,愿意阅读,能阅读,爱阅读。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温儒敏说,“某种意义上,这个新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新教材在以往语文教学多偏重精读的基础上,引导一线教学重视多种阅读方法,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等,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

温儒敏表示,新教材抓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衍生阅读的数量大增,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向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此外,为了实现让孩子们在“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独立阅读”的目标,新教材在小学一年级以“天、地、人、你、我、他”开篇,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推后拼音字母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