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初二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校园2.15W

中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前半学期的学习成果。根据这个成绩,学生可以及时的调整学习心态和方法,更有效率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份初二语文上册的期中试卷附答案,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看一看,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初二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字词积累: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共6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竟却如此(tuí)_______唐!他 ① ,自然情不能自己。 ② ,自然要 ③ ;家庭琐屑便往往 ④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zhù) _______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朝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将上面语段中加线部分书写有误的字改正过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方格内:

①我会改 ②我会写

(2)根据语境,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A. 发之于外 B. 触目伤怀 C. 触他之怒 D. 情郁于中

2、课文揣摩: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B.《阿长与<山海经>》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深切怀念之情。

C.《台阶》以“台阶”为线索贯穿全文,不仅串起了全文事件和内容,而且突出了人物形象。

D.《中国石拱桥》中作者选用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表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其实选择其中的一座桥就足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字词品析:下列对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中的“钻”字写出了苇子的长势之盛,同时暗示了白洋淀军民火热的战斗激情。

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中的“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表现了父亲爬月台非常吃力。

C.“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的“镶嵌”用得很妙,写出了老王的瘦削僵硬。

D.“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中的“发闷”使用不当,苇丛怎能发闷呢?

4、名句积累:根据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

①《陋室铭》一文采用比兴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道之行也》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在这一理想社会中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特点。

③《石壕吏》一诗中暗示老妇被抓走的诗句是:“ , 。”

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采用用典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渴望出仕的诗句是:

“ , 。”

5、学习探究:阅读下面这幅题为《爱与碍》的漫画,完成下面两小题。(3分)

(1)简要说明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漫画给你的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言运用:读下面的对话,完成后面的练习。(3分)

比利走进一家小酒馆,刚坐下,忽然看见柱子上绑着一个暴跳如雷的年轻人,他问老板:“喂,这是怎么回事?”

“他喝醉了酒闹事。”老板回答。

比利端起了酒杯,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说:“老板,请你再准备一根绳子吧。”

(1)比利为什么要老板再准备一根绳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简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比利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与欣赏(共51分)

(一)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7~12题。(14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全诗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诗人虽未登上泰山,但以“_______”贯穿全诗,“_______”字是全诗的诗眼。(2分)

8、诗歌的尾联抒写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雄心。(2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线的字:(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 ②不蔓不枝 ( )

③亭亭净植 ( ) ④不可亵玩焉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句:(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以______________为正衬,以______________为反衬,以此来突出莲的美好形象。 (2分)

12、文章以花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2分)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3~17题。(12分)

爱心不会闲置

我每周都准时收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本周》节目,这是一档附加着哑语解说的充满着人文关怀的节目。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道收看《本周》节目,突然,他指着那个哑语解说员说:看这比划劲儿的,纯粹是多此一举!你说现在这究竟是怎么了?满街筒子补肾的广告,好像全中国人们都有了肾虚的毛病;播新闻你就好好播吧,整哪门子哑语呀?好像全中国人民都耳背似的。哼!

我说:你说的这两件事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满街筒子的小广告确实碍眼,应该整治,但是,在节目中加入哑语解说绝对是件好事。不知你留意过盲道没有,反正我留意过。自打这座城市里修建了盲道,我就从来没有遇见过真正的盲人在上面走,可这却不能成为我们反对修建盲道的理由。你知道吗?在美国的许多饭店,都特别设计了方便盲人使用的盲文指示标志,据说,有不少饭店自从修建了这些标志之后就从来没有迎来过一个真正的使用者。那些东西成了地道的摆设。

你可能要说,这不是浪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学校曾有过一个在大地震中失去了右臂的学生。他最怕上体育课和实验课,终日里落落寡欢。更糟糕的是,有些调皮的同学们还会没深没浅地跟他开玩笑。有一天,政治老师来上课,她点了4个同学的名字,让他们到讲台上去完成一道练习题。首先,她让大家把自己的外套脱掉,同学们便嘻嘻哈哈地脱了;老师又命令他们穿好,他们也照办了。老师又说:现在,请你们用一只左手把外套脱掉再穿起来。他们笨拙地完成了。然后,老师又说:请你们不要用自己的双手将外套脱掉再穿起来。他们面面相觑。半晌,才有一个同学恍然大悟地去帮着邻近的同学脱外套。受到了他的启发之后,他们互帮互助,顺利完成了任务。末了,老师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在我们的婴儿时期,我们的大脑与四肢几乎都处于残障状态,我们需要人来抱,来喂,来帮助;等到我们老了,我们的大脑和四肢又有可能陷入残障状态,痴呆,偏瘫,活动受限,这些疾患威胁着我们。同学们,你们看,今天的我们有多么幸运,趁着我们还健康,趁着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应该多做一点啊!

从那儿以后,那个班的同学都争着抢着去帮助那个失去了右臂的同学,爱护他,善待他,让他充分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

所以我想,在某一个时刻,即便没有失聪的人收看《本周》,即便城市四通八达的盲道被闲置,即便饭店里的盲文标志没有人去触摸,它们的存在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就像那位令人敬佩的政治老师苦心设计的练习题一样,它们要以自己的存在唤醒人们也许已然麻木的爱心。当然,设若它们在某一时刻曾为哪怕是一个残疾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我们也要说,那是一种加倍实现了其自身价值的伟大存在。

13、本文的标题拟得好,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第4段删去了,试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补写出第4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2分)

我的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那位政治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目的?(2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用“爱心”为话题,拨动自己的心弦,用几句优美的'语言抒发自己对“爱心”的感悟。(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3分)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全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3分)

我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儿子的鱼》,然后回答18~21题。(13分)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二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8、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拉据战 → 拉据战 → 与鱼周旋 → 拉据 战 → 拉捕鱼成功

19、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3分)

我来赏析(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