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孔乙己教案

校园3.29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泡面作文】,“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标签:孔乙己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