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昆虫记读后感探讨

校园3.37W

内容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读后感探讨

关键词:《昆虫记》 法布尔 昆虫 故事

在国内,《昆虫记》经常以启迪读者科学知识的课外阅读经典的形式出现,各种插图本、有声读物深受大家,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这部作品之所以历经一百多年的淘洗仍能经久不衰,那是因为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是一部集学术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经典著作。阅读这部著作不仅能让人汲取知识,同时又能获得思想和美感。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七岁时,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毕业后,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他潜心研究昆虫,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直到五十多岁时,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阿尔玛斯”是音译,中文又译作“荒石园”,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直译的话,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他们手持放大镜,解剖昆虫尸体,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因此,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 l’instinct et les moeurs des insectes》(《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它们的本能和习性,它们的才能和感情”,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已经年过百半,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以孩童般的视角,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就在我头顶上,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就在我的四周,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用词枯燥无味,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其语言朴素而纯真,文风流畅优美,隽永风趣,深入浅出,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用跗节跺脚,梳理翅膀,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不懂技艺,不工作,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在他看来,“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场面之生动,交锋之激烈,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它便立起身体,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当我们读到此处,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相反,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卷七)[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卷四)[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2001.

[4]法布尔.昆虫记(卷六)[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2001.

标签:昆虫记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