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

校园6.81K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1

【诗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

【出处】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意思】日暮黄昏,潮水初落,江面平静。山中 丛林迷朦,瘴气缭绕,一片昏暗迷茫的景色。这是用以托衬作者悲凉心 境的夜暮景象。

【鉴赏】 潮水刚刚退去,平静的江面上轻轻泛起层层涟漪;夕阳西下, 昏暗的深林中渐渐聚拢起浓重的瘴气。诗句描写的是诗人流放途中经过 大庾岭所见到的景物。据说,南飞的大雁到大庾岭就会折回,可是诗人的 流放之途还远远没有结束,想到此处,不禁黯然神伤。江上的潮水已经退 去,诗人心中思乡的波澜才刚刚涌起,面对着幽深丛林之中的层层烟瘴, 就如同面对着自己充满艰难险阻的未知的前途,诗人更是愁绪满怀,无从 倾诉。诗句融情于景,不着一个“愁”字,却能够充分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浓 郁愁思,含蓄蕴藉,感人至深。

【全诗】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释】

①阳月:农历十月。至此回:传说南飞雁九、十月南飞至大庾岭止宿,第二年返回北方。 ②殊:尚且。未已:没有停止,还要往更南走去。 ③江:指章水,发源于大庾岭,北流入赣江。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泽森林湿热致病之气。 ④望乡处:登上岭的高处回头远望故园处。陇头梅:应是岭头梅之误。大庾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农历十月中即可见到梅花。

解题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泷州参军时途经大庾岭所作,抒发诗人途中的怀乡之情。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大庾岭是南北的分界线,所以十月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北驿,就是大庾岭北边的驿站。

【全诗鉴赏】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诗人辞别了亲友,告别了生活了很久的长安,来到了大庾岭。想到度过岭去,就彻底地告别了故乡所在的中原,进入蛮荒的岭南。他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大雁飞到此处便不南去的传说,不禁写下了前两句诗。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但作者自己却被流放到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 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作者自己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三四句的意思。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自己抛家别亲,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五六句是写景。江上潮水下落,林间雾气弥漫,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显然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结尾两句是对明天早晨的预想: 大庾岭梅花已开,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2

题大庾岭北驿

唐代: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及注释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阳月:阴历十月。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zhàng)不开。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lǒng)头梅。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

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的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两句是说,明晨登高望乡之处,理应见到岭头初绽的梅花。

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到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总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3

  【关键词】

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望乡,梅

  【名句】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出处】

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注】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①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②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说明】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创作时间约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赏析】

诗的首联写的是“雁过梅岭”的传闻。传说,大禹岭(梅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北雁南飞到此,不再过岭。颔联由大雁联想到自己,表达羁旅之苦及思乡之情。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时,行程却不能停下,有“人不如雁”之感;同时,诗人又想到,大雁北归有定,而自己归期无望,真是悲哀。这两联用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复杂的心情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更多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这两句是眼前之景,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故乡难觅,前途未卜,仕途失意等种种愁绪一齐涌来,诗人不堪承受。最后两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笔意一转,写诗人的想象,情致凄婉,绵长不断。既然眼前的情形太伤情,诗人就寄希望于想象,他想象明天清晨登上岭头的时候,可以再望忘家乡,还可以看看岭头盛放的梅花。陆凯曾有一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作者虽没有表露情感,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已弥漫诗间。结句用虚拟的想象收束全诗,既深化了主题,又显得情韵醇厚,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