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心》读后感

校园3.36W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读后感

《心》读后感1

成为读心大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听其言而观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是孔子说,而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同当下的察言观色相符。人的想法会不自觉地反应到身体上,身体上的动作也会影响心理层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动作和想法在某一种程度上是同步的。

我们好奇于别人的想法,想知道别人的这个动作的含义,不妨一同来看看这本《读心》。这本由瑞典的亨利克费克萨斯所写的《读心》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读心术的书。重点在于不仅仅告诉我们读心术,还可以指导练习不同的读心术,以及影响他人思考的方法。是不是瞬间感觉书里有干货呢。

既然是读心,就要了解正确的读心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开篇就先明确指出错的读心,然后引出正确的定义: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情,肢体语言,音调高低等来推断出这个人的内心活动,心理想法。

那么懂得读心,又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懂得商业伙伴的心,可以懂得爱人的心,可以懂得孩子的心,可以懂得客户的心,那便可以合作更愉快,可以夫妻更甜蜜,可以给孩子更适合的教育,可以销售更多的产品等等。

这么看来读心非常重要,应用范围非常广,那该怎么学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正在交谈中,突然对方的一句话,你感觉到,对方好懂你,你正有此意。不知道你收到电子邮件,因为你发的一个笑脸或是符号,而对方回信的时候,也带用笑脸或是符号后,你再回信的时候语气用词很轻快。

其实这就是与对方无意中沟通,你释放出来的信号,或是别人释放出来的信号。作者在书中指出,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拉近与对方的关系。简单点就是模仿他人。

通过对方的姿势,如头偏向哪边,双手怎么摆,身体移动某个部位,然后你需要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然作者指出,这种模仿,一开始只需要模仿对方经典的动作,或是说代表性的。然后不要刻意的,要小幅度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模仿对方的特殊情况,这是要记住的。

书中作者还列出如何做观察练习,以及给害羞人单独举出如何练习。我们可以观察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作者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片段为例,这就是最高手段的说服技巧——先认同,后引导。就是先认同大家的想法,称赞,然后运用论点,做出结论。

我们常常想要融入某个团体,就必须要很熟悉这个团体,那就必须懂得这个团体常用语,或是他们交谈内容。这是有针对性的,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听到对方常用“有点儿”“这那个”等字的时候,可以尝试用这些词与对方说话。

我们看电影或是电视剧中,往往有这么一类情节:大佬在赌桌前,往往有的会戴上墨镜。这是因为人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瞳孔收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消息,也会不自觉地有反应。所以这些人为了不在看牌后,情绪外泄,才戴上墨镜。

作者指出,无论多么好的遮挡,人激动或是兴奋的时候,除了瞳孔有反应,身体也会发出其他信号。比如流汗,脉搏加速等等。之前也读过很多关于读心术之类的书籍,关于人类肢体语言或是动作的,但是从来没有一本跟这本书一样,让人从内心燃起想要去照着做,想要去试验的想法。

这本《读心》是作者费克萨斯的代表作品,他是瑞典知名的读心专家,还是作家。个人感觉正是因为他懂得读心,才知道买书人想要读什么内容,才会写得这么吸引人。

这是一本教人练习不同的读心术和影响他人思考的方法的书籍,让人们更好的与人交流,更好的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习速度,期待我们成为下一个读心大师。

《心》读后感2

一个人之所以活的不快乐,原因可能在于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当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这说明同一个时间他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很多。而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焦虑。在本书中,这种焦虑表现为精神墒。精神墒会使我们感到焦虑,让我们精神混乱,无法安住于当下,然而精神墒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种意识状态。

其实精神墒,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机遇。因为我们的思想易被影响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才拥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机会。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幸福的感觉的。当我们经历磨难的时候,种种混乱导致精神墒值很大。但是此时若我们确立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的去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丰满和独立。我们因此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当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复杂,我们所形成的这个秩序所带来的能量影响就越大,我们由此所获得的成长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种全然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产生的,因为我们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情而获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种自由之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是在读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也许是在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许是在做一道喜欢的料理,也或是在与他人交心的聊天……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却毫无察觉,仿佛这过去的几个小时,只是弹指一挥之间,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在做什么,只觉得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就是心流产生时带来的魔力。

若想要拥有心流这种体验,我们首先要具备对于自我意识的掌控权,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要去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全神贯注的为之行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行动支持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所谓全神贯注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把心安住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由此所连续产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个有力的方法。它让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复杂混乱的外部环境,而只关注在当下我们能够做到的行为之中。遇到困难磨难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很容易变的焦躁不安,迷茫,混乱,有些甚至会抱怨或者试图去改变他人来试图解脱困境,然而,这些并不能够对我们所处的复杂环境有任何的改变作用,情绪上的混乱,只会让我们被外在的环境所控制而失去自我。此时我们应当理智的分析此时最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就是去行动。一个成熟的人面对问题不应该满腹牢骚,而是去寻找可行的办法去改变现状。当我们在全神贯注的去行动实现目标的时候,外在的环境自然就由混乱变得有秩序了。而面对复杂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使得我们获得幸福和满足。

所以,不论人生之中,遇到怎样的遭遇,请不要逃避,不要抱怨。你只需要去确立一个你可行的目标,然后就全神贯注的为这个目标去行动。当你真的做到了,你会发现,你之前所处的环境,竟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善了。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应该放弃学习贪于安逸,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有着变得更加混乱的倾向,不断的建立新的秩序是我们要时刻准备做的事情,我们的人格也将在这不断建立的秩序过程之中,而变得充实厚重,人生也许就是不断的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然后在不断的解决难题之中去学习,去成长,去赋予我们人生意义的过程。

《心》读后感3

在《臣心似水》中,没有那些御剑江湖的侠客豪情,没有什么仙剑修行的古老门派,只是一些为家为国的善良而普通的人。这样的故事距离现实更近,更加厚重。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然而造化弄人,天不从人愿,当一面旗帜落下,又一面旗帜扬起,多少青丝成灰,旧爱成尘,青史每一笔的背后,都有多少生命的斑斑凝血。

人初逢,剑初鸣。千里云山任纵横,臣心似水清。爱千重,恨千重。暮角声声悲帝城,兴亡一笑中。

历史中总有一些人,不管经受了多少苦难折磨,总能保持一颗如水纯澈的臣心,为国为民,不惜一切,或许并不是愚忠,或许也并不是为了千秋后世名,爱国,就是这么一种简简单单的情感, 发自本能,出于本心,虽死不悔。

公子琮从年少时便被人设计成为一枚棋子,在杨王的疏忽下,虽然锦衣美食,有求必应,但是心里从来敏感不快乐,身体也被人下毒受折磨。但是在书的后面,公子琮在山上受刑,身上没一处完好的肌肤几乎要痛死过去,仍然坚持不将代表王族的玉佩交出去。“并不能因君父不慈,我便可以不孝,并不能因国家亏欠你,你便可以不忠啊!”在这本书中,除了龙阳,我最喜欢的便是公子琮。而龙阳同样臣心似水清。在姜杨两国开战后,龙阳一次用手指点划着洒在案上的酒,勾画出姜国舆图形状,喃喃低语,最终重重点下手指,举杯饮尽了杯中酒,“这,就是我姜国大好河山!”说罢,眼中蓦然涌上一片雾气。除了龙阳对晏薇的好,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龙阳反问晏薇的一句话:“你哪里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灭国……”那么凄凉的语调,倒不像反问,更像是自嘲。让人觉得壮慨又苍凉。一柄剑,可破开几尺光?一双手,又可为心上人护住几番风雨?乱世之中,不强大,便会被吞噬。那个身肩千钧担,勉力对抗天命的男子,那个誓死也守卫姜国的男子,最终和魔剑一起,永远沉睡于漪湖之中。

臣心似水,是袁崇焕祠中的一方钤印,是乾隆皇帝对工臣的殷殷寄托,是历尽艰辛、受尽荼毒之后仍笑对天地、无愧春秋的淡然一回眸。

当初看《仙剑奇侠传三》的时候,就莫名的不喜欢唐雪见,反而对龙葵有种淡淡的偏爱。在战国的那一段回忆里,他们兄妹俩的快乐,忧愁,龙阳对龙葵的爱护,龙葵最后为国献身而殉剑,都让我觉得唐雪见像个外人。但是景天是龙阳又不是龙阳,景天首先不肯承认千年前的那一段过往。《仙剑三》中龙葵和景天第一次在城隍庙里遇见时的词。

在《臣心似水》中,晏薇这个女主角让我不怎么感兴趣,最后的结局也甚不合我心意。“杨国的杨”这四个字瞬间让我觉得龙阳对晏薇的付出都是东流水,好似一场笑话。但是龙阳对妹妹龙葵的关爱依旧让人感动。猛拍桌案,说道:“若换作小葵在杨国,我断不会让一兵一卒越过长岩关!”醉酒时感叹“我算什么好兄长!”喃喃低语道:“小葵,我一定要让她幸福快乐,就算是拼上性命,也一定要护得她周全!”可是一切都逃不过国破家亡,妹妹殉剑,哥哥战死,和魔剑永沉湖底。月如人心,总也盼不到长久的圆满;花似少年,青的红的转眼落了,空余满枝的伤……

仙剑让人喜爱,因为它有太多的感动。其中的故事,需得自己慢慢品味。

《心》读后感4

读《文心》,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两位老先生对于场景描述的画面感非常强,随便举个例子:

“阳光从窗外的柳条间射进来,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学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颊,穿着一件洗涤的很干净的旧绸长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讲台上。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气。”

读完之后,一副图立马展现在眼前,类似这种“活”的场景描述还有很多。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是作者经年累月对于生活无微不至地观察而磨炼出来的,并不是随便可以写成的。

另外,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强调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是生活中一个必须的项目。这仿佛和我们普遍的认知不同,尤其在当今社会,能提起笔来写文章的,除了专业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学生了。我以前对写作的认知是,写作能让我静下心来总结和思考,从这种角度来说,写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必须的。惭愧的是,我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由好的思路在电光火石间转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变得一塌糊涂。

书中《题目与内容》这一节,指出应该先有内容后有题目。读到这里时我感触颇深,也许我们被学生时代的作文课训练习惯了,习惯于老师出一个题目,我们便去顺应这个题目组织相应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处处留意、积累素材,对素材有所思考,才写就一篇文章。但是学生时代为了练习,为了统一标准,只得给出题目让大家统一去做。可是在训练过程中,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们都是为了作文得高分而去写作,忘记了写作其实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人生助力。

学生时代我对于作文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写的东西感动了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如果真的感动了自己,那就说明这些内容确实出自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受吧。

在《诗》这一节中,作者提醒后来者不要成为时代错误者。陶渊明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固然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但我们生在当今乡村没落、都市发达的时代,就要在都市“尘网”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思收起来吧。退一步讲,即使在现代真的过上了陶渊明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可能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不断考问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个时代的人肩头有各自的时代使命,扛起肩头那份责任继续向前走吧。

至于让很多人惊艳的《触发》,我所领悟到的是老先生们教导我们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经历了,学到了什么?书读过了,能否学着应用于生活,触类旁通?再读一遍时,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还要多做记录,有时候我们脑海里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从此和你再无关联。凡是触动心弦的,都值得好好对待。想到这里,不禁反问:伟大的作品也是由一个个触动人的灵感衍生的吗?

作品中还处处透露着基础而朴实的学问。学过之后要不断练习、用心打磨才会出好作品、凡事总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有组织有条理。

本书看完,就像跟饱学的老师完成了一场促膝长谈。但我明白这只是指引,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我们最终要靠自己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解决这些难题。

《心》读后感5

在公司举行的"新形势,新起点,新希望,新征程"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将心比薪》这本书的相关章节。书中用大量生动的故事,阐明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联系自己的工作深入思考,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其中有一个重要启示:只有用心工作,才能让企业放心。

书中第二章第四节写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轻时的一个故事:那时学历不高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巡视工,每天确认石油罐的盖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到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来,沿着盖子旋转一圈,作业就结束了。每天做着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一般的人只把它当作消磨时光,认为只要在工作中不出差错就可以了。可是洛克菲勒能在巡视中特别用心,他发现:罐子每旋转一次,焊接剂就滴落39滴。他又用心地进行试验,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每焊接一个石油罐盖就能节省一滴焊接剂。他的发明被公司采用后,竟然每年能节省5亿美元!

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作为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就应该像洛克菲勒那样,时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用心对待工作,才能让公司放心。在工作中,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例如对油气和轮胎的管理,必须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问题,定期分析,拿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洛克菲勒的故事还能告诉我,只有用心对待工作,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才能够自豪地对公司领导说:"我办事,你放心!"

洛克菲勒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工人出身的资本家,尚且还有这样高的思想觉悟令人敬佩。

而今朝,我们公司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压力,面对各种不利政策影响,困难、压力前所未有。而我作为一名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里,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党员、公司的一名老员工,就更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努力把公司交给自己的每一件事做得更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公司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出一份力量。

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必须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进一步认真做好现场巡检查的工作,一丝不苟做好轮胎及油气的管理工作。同时要自觉严守规章制度,尽心尽力地维护企业的核心利益。例如:1、车辆轮胎管理: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降本的辨证关系, 要实事求是的做好降本节支工作。对确实将会影响行车安全的,该换的则换,对能修补的,还有利用价值的轮胎,则修后再要用;报废车辆好的轮胎坚持做到先换下来再出售的原则。要把握轮胎市场价格的脉搏,要最大化的降低轮胎的进价成本;2、油气管理:由于我们加气、加油点多,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要发扬共产党人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用心地做好每一项管理服务工作,以对企业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油气的监管工作, 及时在现场发现和处置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杜绝漏洞,远离浪费,确保公司的利益决不能遭受损失。

同时,要定期认真准确的做好油气、胎的成本消耗分析工作,多提出合理建议,并及时提供给领导参考决策,真正担当起作为一名公司管理人员的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工作做得让公司放心,让员工满意。

《心》读后感6

任何一个人都做不了世界的中心,也独占不了人间的丰美,任何自私狭隘、霸道蛮横的企图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自我毁灭。 ----题记

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着强壮而骄傲的雄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腾着健壮的骏马;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还有排着队运输的骆驼们。在地球上我们不是孤独的人类,无论是在神秘幽冷的原始森林还是在黑暗莫测的海洋深处,到处都有我们的动物朋友。动物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我正是一个非常热爱动物,又有一种想亲近它们,了解他们的强烈欲望。走出去,与动物为伴,朝夕相处,我还没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那么就让我通过书本来亲近可爱的动物,认识伟大的动物吧。

说到描写动物的书籍,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今年暑假,我认真拜读了沈石溪的多本动物小说,有《狼王梦》、《残狼灰满》、《兵猴传奇》、《野犬女皇》、《象母怨》等。在他的作品里动物们不是低级的生命,他那生动形象的笔触,赋予了动物许多人类的情感,这些情感伴随着动物们的生命,在我阅读的时候,这种类似于人类的情感起伏变化也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神经。

在众多的沈石溪小说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雪豹悲歌》。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和强巴如何放生雪豹——雪妖的故事。作者和强巴绞尽脑汁想帮助雪妖恢复狩猎技能,可是雪妖早已过了黄金学习年龄段。正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雪妖的生母——北斗母豹出现了。它教雪妖如何狩猎。在与北斗母豹相处的生活中,雪妖获得了珍贵的母爱。但是贪婪的雪妖并不满足于和北斗母豹其他孩子分享的母爱,雪妖为了获得北斗母豹的全部母爱,竟然杀害了北斗母豹的其他几个孩子。北斗母豹知道后,伤心欲绝,永远离开了雪妖。不久以后,雪妖死在了豺口之下。

与其说雪妖是被豺咬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它的贪婪、自私害死的。贪婪和自私,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这是人类基因里自带的遗传密码。见到比你强大的人,难免会嫉妒。我是个男子汉,可是我也有嫉妒的时候,见到妈妈对表弟表妹好一点,我也会心里酸酸的,但是听到到他们亲热地叫我哥哥的时候,我又会很高兴,嫉妒也抛之脑后。嫉妒有时候需要克制,在去年竞选班长的时候,我的好同学比我高出几票,他当上了正班长,而我这个连任几个学期的班长要让位的时候,心里除了难过还有嫉妒和不甘心。后来,我想多一个班长朋友总比多一个班长敌人强,于是,我祝福他,并热情地传授着我往年当班长的经验,与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今年我又当选了,他也来祝福我,这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当看到雪妖为了获得独霸的母爱的时候,我多么想告诉它:你的想法是多么愚蠢啊!你的贪婪和自私会让你最终失去所拥有的一切,乃至毁掉自己的人生,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看完书,静下心来,我会想,在生活中,朋友比你好,应该祝福而不是嫉妒,与朋友相处是合作而不是自私。一根稻草扔在路边,它不值钱,把这根稻草绑在白菜上,它卖的就是白菜的价钱,绑在大闸蟹上,它卖的就是大闸蟹的价钱,有时,我们的价值体现在我们小伙伴的身上。丢下贪婪、自私,我们更要懂得宽容和分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沈石溪的动物的小说带给我们的有时是智慧,有时是惊喜,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启示。小伙伴们,热爱书吧,它将给我们开启一扇更为广阔的世界之窗,宇宙之窗,心灵之窗。

《心》读后感7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开《一心一意来奉茶》,立刻感受到一脉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使人神情气爽。

童年时自己也喝过茶,却没有作者那样的感悟。那时偷偷地喝上一口爷爷的茶,苦得够呛,于是大口地喝起果奶,让满嘴的果香冲淡那苦涩的茶味。

爷爷常说,茶是有回甘的。可等到我想要去验证的时候,爷爷已带着他的紫砂壶以及钟爱的龙井在天边品茗了。家中再无人喝茶,爸爸偶尔喝起的,是那苦涩得吓人的苦丁茶。我与茶,再无交集。

这次翻开《一心一意来奉茶》,作者娓娓道来的述说,那与茶有关的一切,从爸爸的茶,到解毒的茶与断肠的草,这一切,都使我有如捧起了香茗般难以释手。

作者在买茶时听一位女子说,相同的茶种因为在不同的地方种植,气味上会有差异。而即使是在相同地点所种的茶,也要在炒茶时达到最佳的火候才能得到真正的好茶。可别以为这样就万事具备,品茶者无需操心了,他们还要替茶选出适合它的茶具,这样才可以将茶的妙处发挥到极致,真正喝出茶的真谛。

茶,正是如此的严谨,然而,也并非所有的茶都需要如此的严谨,茶有功夫茶与大碗茶之别。大碗茶,是真正给予天下人的,那是普天之下共分享的感受。它让我们不论贫富,都可以喝上一口,哪怕只是粗粗地品味,抑或是只为解渴,却着实让众人都接触了茶。

中国的茶文化,一边要求着严谨的品茶,一边又毫无保留地向众人敞开。它,完美地诠释了“细腻”与“博大”这两个词。

身边有人说:“多喝茶对身体不好。”可却有人误解为“喝茶对身体不好。”这对茶,是多大的冤屈!的确,茶过量饮用会引起诸多不良症状,而它也确实是能够清热解毒的良药啊。《一心一作文意来奉茶》中说得好:“如果喝茶,未得意趣,不徇其理,不知其法,只是囫囵吞枣,邯郸学步,那不过是就着牛马饮,乃不解人间愁痛的一介莽汉罢了。”是茶,告诉我们,万事都有其两面性。

中国的茶文化,以它自我的奥妙玄理,提醒人们凡事应恰到好处。

有人质疑:“既然茶这么好,为何西方人却是喜欢喝咖啡呢?”据我所知,欧洲人一开始也是喜欢喝茶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才以咖啡替之。然而咖啡只是让人兴奋,而茶却使人清醒明智。茶是可以不断续水的,不停地泡,虽然味道会渐渐清淡,却依旧自有它的高远。这一点,咖啡哪能做到!此外,茶单纯,纯粹而干净,而咖啡,若不加伴侣,其苦涩程度,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而加了糖精,奶,香草等物,却又显得混浊了。单看这点,便是茶又胜上一筹了。

又有人说,日本的茶文化似乎更为博大精深。然而,我认为,还是中国的茶更好。日本的茶,是粘稠的。相较之下,中国的茶更为清冽,它有更多的回味。单是茶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我这个与茶几乎无半点关系的人尚知道碧螺春、龙井、苦丁茶等,中国茶的品种实在是以万计数的!

中国的茶文化,它的淡泊高远,它的博大精深,教会了我们为人之道,更教会了我们何为“君子之交淡如茶”!

中国的茶文化,其范围广阔,真正做到了“众生平等”。

中国的茶文化,教会了我许多许多……

一个国家的饮品,也象征着国家的精神,或许,茶中所渗透出的淡淡茶境,就是我们中国所要告诉众人的吧。

合上书目,却也悄悄打开了心扉,一心想,要在阳光和煦的日子,捧一杯香茗在手,好好体会中国茶文化中的意境。让生命融入茶,让茶走进生命。

《心》读后感8

用文字记录快乐的想法,是受看过的一本叫《心流》的书启发而来的。心流,即一种专注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常说的快乐。每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都不同,对于我而言,写作就是很好的心流体验之一。

在书中作者认为,心流是不可能作为人生目标而直接追求的。

直接追求快乐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因为快乐是只有在追求其他目标时才会产生的副产物。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干实事时,快乐这种虚的感受才会出现。所以要想获得快乐,就必须得在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去体会。

那要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树立清晰的、稍高于目前能力的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技能和全部的注意力,去达成此目标,并且在过程中要有及时的回馈。

为什么目标要稍高于目前的能力呢?因为当目标高过能力太多,总达不成的话,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当目标低于能力太多,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又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只有当目标和能力相匹配时,才有可能产生心流。

比如一名追求跑步速度的人,他目前跑100米最快需要20秒。那他想要长久地享受跑步的乐趣,就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如15秒内完成100米。为此他得想尽一切办法、应用各种技巧、投入全部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再举我自己的例子,我练瑜伽的大目标是让身体健康,并最终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绪。

这些目标太过笼统,且周期太长,没办法让自己短时内获得回馈和激励,所以应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如每天练多长时间、一个月内解锁某个体式、体重减轻多少,或冥想时能专注多少分钟。把这些小目标不断地积累,那大目标的健康、控制身心也就能不知不觉达成了。前提是这些小目标离我目前的能力不要太远。

当然我早就养成瑜伽的习惯了,而且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一伸一展中我都能沉浸其中,进入到心流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再运用这些设立目标的小技巧了。如果屏幕前的你们尚不能享受且持久地运动下去,那建议你们尝试一下此办法。

除了用设立与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标来获得快乐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跟不喜欢的事结合起来的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瑜伽,以及其他很多形式的运动我都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心流状态,因为我喜欢运动,但我也有不喜欢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洗衣服。

对于一个隐居在乡野的人来说,洗衣机是没有的,所以一年四季衣服都得手洗。以前洗衣服,尤其是冬天,即使不感到痛苦也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如今洗衣服也成了我快乐的源泉,因为我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跳舞,跟洗衣服结合在了一起:边搓衣服边听歌,跟着音乐的节奏搓,这样不仅耳朵能享受音乐,手还能随着音乐“跳舞”。

除此之外,冬天时我还穿着长筒雨鞋在大盆子里踩衣服,脚步也是跟着音乐踩动变化,这样洗衣服既能把衣服洗了,又把身体锻炼了,关键是还十分享受。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务。如何把这些活动都发展成产生心流的体验?希望我们都不要向痛苦低头,而是想出办法来,把痛苦转化为快乐。

看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此,看完书后必须将书中道理落实到生活细节中去,否则就会落入“看很多书、懂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中。

《心》读后感9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乐趣,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诚然,外界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让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个人内心的和谐有序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条件。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心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心》读后感10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的标题,让我立马浮现出女儿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用温柔的语气严肃地说:尽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节奏,我们需要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当时就在想?成熟到什么程度呢?原来答案在这儿,成为大人,或是古人!

同为十四岁的乐华和大文,一头雾水地准备预习鲁迅的《秋夜》,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脑中浮现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文字。我立即冲着在书房做作业的女儿问了一句:“你们这学期语文书上有没有鲁迅的《秋夜》?”十二岁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我曾经和她提起过这篇文章。女儿在书房里大声回复我:语文书上没有“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让我们本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也没有这篇文章。言语间夹杂着庆幸,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幸亏没有!

学习最忌讳存有侥幸,上周女儿还跟我说:“妈妈,我运气真差,今天考试考了我马上要自学到的一篇《世说新语》”。其实哪是运气差,真的就是心存侥幸,身有懒意!家长们都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阅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如果需要丰富写作素材,当然是旁征博引地泛读,但如果是针对从容应对考试题目,就得对优秀作家的经典文段作精细的阅读分析。而这项工作是孩子们不太愿意做的,不仅因为学校的作业量已经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文段不易读懂,使孩子造成畏难情绪。我们往往更重视孩子在数学上的畏难情绪,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其实也有畏难情绪。

文中的乐华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预习课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于是他们相互提问,“‘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学习中的理想状态,试想我们的孩子在平常作业中,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预习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搁置起来。不懂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但又不会像数学题那样对错分明地展示出来让人着急,到了让人着急的时候,他便说“最难好学的是语文”了。所以语文预习至关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声夺人,增强学习信心。

“字是个个认识的,连结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是语文学习中最尴尬的情况。书中借枚叔的口告诉我们,初中开始所学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入初中伴随语文学习难度的提升,读后感总会有这样不适应的时期,看来,我得鼓励女儿放下包袱,慢慢来!就像枚叔鼓励乐华和大文:古时候的小孩儿更不幸,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读着四书五经,被逼着成为圣人贤人呢,你们还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总用自己的经验去观察事物总是不够的。同样的景物,试着与作者对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样事物时的感受,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去感受作者的“内部经验”,感受从文字里去积累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从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

枚叔最后说了一句话,值得教孩子们铭记:“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心》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叫《桔子的心》,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桔子竟然隐藏了这么深奥的大道理。我在佩服短文中的那个小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的同时,更佩服这个孩子的妈妈,她对孩子天真无邪的提问不是随便的应付,而是通过耐心的讲解,在闲谈中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

小孩子手里拿着桔子,问了她妈妈两个问题:

“为什么桔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为什么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吃桔子要先剥皮,那是桔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瞧,这位妈妈说得多好啊!其实生活中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就连吃桔子都是如此,再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只有平时把基础打好,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临时抱佛脚呀!

“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那是桔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是啊,平时我总以为爸爸妈妈挣钱很容易,总是让他们给我买这买那,如果他们不答应,我还发脾气呢!读了《桔子的心》,让我知道了我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幸福的生活要珍惜,而不是浪费!

另外,“桔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为了让你懂得与人分享。”说得多好啊!平时我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里面有什么最好的,爸爸妈妈总是第一个想到我们,这也让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懂得劳动、懂得珍惜、更要懂得分享,这就是今天我读了《桔子的心》所体会到的。

“妈妈,明天就买一箱桔子回来,好吗?我要好好地体会一下分享的快乐!”

  读《桔子的心》有感【2】

桔子,在生活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了,而《桔子的心》的作者,却从平凡的桔子中看出了许多不凡的道理。

故事主要是讲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桔子问了妈妈一连串关于桔子外形的问题,妈妈一一给出了和常人不同的回答,让孩子明白了人世间许多道理。最后,她告诉孩子,桔子之所以长成一瓣一瓣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后分给别人与你一起共享。更重要的,则是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

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用短短三百字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人世间的真理——知足常乐。是啊,人世间有太多享受不完的繁华,知足常乐,不要去追求太多的荣耀。人世匆匆,哪能有那么多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对今天的生活满足吧,贪心是魔鬼!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昧着良心的人们,觉醒吧!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知足常乐,满足今天的生活,不要抱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心》读后感12

作家林清玄撰写的《感恩的心》是一篇精致的散文。作品字数不多,字里行间蕴涵的真谛却令人深思;文章充满诗意,却不只是浮于表面的华美词章,作者从更深入的视角挖掘了“感恩”一词背后的深意。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一样的蔚蓝的花――这就是小草对生命的感恩;

一双毫不起眼的小鸟,竟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这就是小鸟对生命的感恩;

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看待世界、人生,生命便会更有质感――这就是人对生命最大的感恩。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这个炎热烦躁的夏天里发生在南京的一件事:一个失恋的小伙子酒后决定在一座大桥旁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桥上,他借着夜色看见一位老人跪在地上,他想自己反正也是将死之人,不如不啊自己身上的钱全捐给这个流浪的老人,也算做了一件善事。于是小伙子走了过去,发现这位老人根本不是什么乞丐,而是在写遗书!小伙子的酒意当时就醒了一半,经过一番交谈,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和家人发生了家庭矛盾,吵架之后赌气离家出走,老人越想越生气,干脆死了得好。小伙子把自己失恋的苦恼和老人不被至亲理解的痛楚下去能够比较,顿时茅塞顿开,自杀的念头灰飞烟灭,反而坐下来劝说老人。因老人意念坚定,小伙子只得拨打110,随后警—察和老人的家属一起赶到。最终双方和解,老人和妻儿一同回家去了。

一个原本对生活充满失意、对恋人充满恨意的小伙子在听完老人更不幸的诉说后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美好,这难道不是他一生中经历的一场最有意义的心灵洗礼吗?这样一个从仇恨到感恩生命的过程怎么能叫人不感慨呢?

最近网上热议把八月三日定为男人节、把八月八日定为爸爸节,各种关于节日的提议真是你下台来我登场,好不热闹。节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感激某一种特殊人群的日子。但是盲目地增设各种节日让人在观望商家借机炒作谋利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都市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有人说:“看一个人缺点什么,就看他炫耀点什么。”如此大规模地自发寻找感恩之情的集中爆发点,不正是缺乏日常感恩的生动体现吗?

真正的感恩是什么?

是母亲节那天粉盈盈的康乃馨吗?是情人节那天昂贵的蓝色妖姬吗?是儿童节那天豪华的一日游吗?

真正的感恩就像薰衣草,小巧轻盈,飘逸着一缕缕若有若无的清香。

感恩爸妈,就常回家看看,不必拎大盒大盒的营养品,只要陪他们坐在暖洋洋的阳光下,一边仔细地帮他们梳头发,一边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往事;感恩爱人,就和他(或她,以下出现“他”均可替换为她,不再重复)在周末一起做家务,为他做一顿也许并不丰盛却很可口的家常饭,晚上陪他一起看他最爱的电视节目;感谢家里那个顽皮得满地打滚却带来无数欢声笑语的小天使,就推掉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每晚抽出一点时间听他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睡前给他读个甜蜜的故事。

薰衣草可以做香精治疗失眠,可以加在甜点中品尝,它的缤纷用处充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感恩也正是这样。

感恩生命,不一定要非参加那种众人签名的横幅秀,不一定非要把“工作狂”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不一定非要去很多地方领略大好河山的神奇。

真正的感恩生命就只要像那个幡然悔悟后的年轻人一样,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经营生活――也许人生不一定要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无论如何都要从容平和地迈出每一步,不放弃不抛弃地走完这趟岁月旅程,便是把“感恩”二字诠释到极致了。

《心》读后感13

工作是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和信念,工作就是我们执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赖以维持生存的生活来源,读了《赢在责任心胜在执行力》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触很深:认同你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长久地保持工作热情,是人的生命中最有意义也是最永恒的使命。

“负责任是一种生存法则,即使是在动物世界,绝大多数动物也不是只顾自己的‘独行侠’,也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在职场上,负责是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职业素质,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糊弄工作就是糊弄自己,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当我们开始推诿责任,当我们丧失工作激情,当我们对工作产生怨恨的时候,我们需要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义的问题。罗丹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因此工作真正是为了自己。

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是一座宝贵的钻石矿,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做,都能得到收获。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已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今天的成功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依赖于今天的努力。

人生经历了怎样一个工作之路,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我想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来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面对我们养家糊口的职业,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试问其原因,我的回答是:感激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工作吧。

对待工作不找任何借口,时时刻刻体现出诚实,负责、敬业的精神。“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那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执行力?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很多,具体体会如下:

一、要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认识的高度决定执行的力度,对上级的指示和下达的工作任务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领悟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重要性,就会消极懈怠,马虎应对。因此,我们必须认识领悟领导的意图,真实、全面的贯彻领导的意图和反映员工的呼声,切实当好领导的助手。

二、要有百分百责任心。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它可以让一个人在所有员工中脱颖而出。一个人能力再大,如果在工作中不愿意承担责任,他的工作也不一定会有良好的结果,都说: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在很多时候,责任都会胜于能力。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刻拥有百分百的责任思维。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不能找任何的借口,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勇敢的担当起责任,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才会全力以赴。

  三、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具有危机感。在工作中,时刻鞭策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要学会使用方式方法,遇到问题不是直接去请示领导,必须学会提出合理的方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体现自己的工作能力。

《心》读后感14

今天中午正在休息的我被女儿从床上拉起来,因为我还没有完成女儿交给我的任务:与她共读文章并写读后感发到她的网上。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少与女儿共同做一些事情,作业我也从来没给她检查并指导过,但她很优秀。今天是节,我作为一位答应了女儿今天的要求,我很少读书,她为我找了一本《感恩的心》,让我读完接着写,也许是巧合,这本书是去年我为女儿挑选并买的,买来后我断断续续读过,今天又重温了一下。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改变中国人心态的和谐人生读本。“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这是它的题记,对这句话我感悟深切。今天我牺牲了我的休息时间为女儿完成交给父母的工作,所以我感谢给了我感恩女儿的机会,因为她带给了我幸福与快乐,儿女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深感恩。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感恩领导、感恩……,一个人在社会上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不论角色如何变换,那必须有一颗善待别人和善良的心。

今天是,通过读《感恩的心》,首先感恩我的父母,愿全天下做儿女的都要感恩我们的父母,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东西——生命!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追寻自己梦想,品尝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当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之后,请不要忘记了头发斑白的父母,他们在期盼我们能抽出一点点时间与他们共吃一顿饭,即使他们忙活了大半天我们仅仅品尝几口,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行动、甚至他们的唠叨都充满着对孩子无尽的关爱和眷恋。所以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当我与女儿聊天时,我常说,一个人要善良,对待朋友要真诚,作为小学的她已经是非分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一个人事业做的大还是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好了,你就会觉得你是最幸福的,幸福没有标尺,幸福是一种感觉,你真心待人,别人也会真心待你,所以要感恩朋友,你只有一颗感恩的心,你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你困惑的时候,朋友会给你指引方向。

感恩的人很多,现在我们还要感恩我们的老师,我们从最简单的0开始,学会了无穷无尽的知识,懂得了如何品味人生,利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学会了如何奋斗,没有一个老师不想把全部的知识交给学生,当你长大成人、事业发达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了还在那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的老师们,他们不是不能发达,而是国家赋予他们培养一代代国之骄子的重担,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人,所以我们要感恩老师!

我们要感恩社会,是社会给了我们发展自己的平台,让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感恩,阳光、雨露和春风滋润着我们;山川、河流和草原孕育这我们;土地、草木和五谷喂养这我们;生物、矿产和资源陪伴着我们……这些都是给予我们的礼物,对于这么多丰厚的礼物,难道我们不感恩大自然吗!所以我们要热爱并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美好的生存空间。

最后,借母亲节之际,祝愿全天下的母亲们快乐!健康幸福!

《心》读后感15

妈妈向我推荐阅读刘墉的《点一盏心灯》。我随手翻阅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什么经典的小说,也不是什么优美的散文,更不是什么有着完美的结局的情节书,这只不过是一本不起眼的“道理故事书”,但是在本书里却隐藏着106个人生的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这话说来不假。《点一盏心灯》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什么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其中还有语文课上常提到的第三人称,什么老王、老温、老曹……,可以被替换为每一位读者,仿佛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此外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寓言形式的童话故事、禅玄趣味的对话,乃至令人莞尔的幽默小品。其中有一则我很喜欢。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长辈,以爱吃鱼头闻名,每逢家里吃鱼,子女们总把鱼头先夹到他的碟子里;朋友们聚餐,大家也必然将鱼头让给他,只是在外面她比较客气,常婉拒大家的好意。

不久前,她去世了,临终,几位好友到医院探望他,有位太太还特别烧了个鱼头带去,那时她已无法下咽,却非常艰苦地道出了一个被隐藏了十几年的秘密:‘谢谢你们这么好心,为我烧了鱼头,但是,到今天我也不必瞒你们了,鱼头虽然好吃,我也吃了大半辈子,却从未真正爱吃过,只是家里环境不好,老婆孩子都爱吃鱼肉,我吃,我吃他们就少了;不吃,他们又过意不去,只好装作爱吃鱼头。我只一辈子。只盼望能吃上鱼身上的肉,哪曾真爱吃鱼头啊!’如今,每当听到说有人爱吃鱼头,总会多看他几眼,心想:他真是‘爱吃鱼头’呢?抑或‘吃鱼头为了爱’?”不难回答,答案就是后者。母爱无言啊!但它却是最诚挚、最洁白无暇的。

读罢故事,我心如大海翻涌,我们身边的亲人是否也在用“爱吃鱼头”的方式在表达着心中的那份爱呢?

妈妈是一位偏胖的人,每当餐桌上有我爱吃的鸡翅、龙虾、排骨的时候,她总是含笑地看着我吃,每每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不吃?”得到的答案都是“我胖,不能再吃了。你瘦,你多吃点。”久而久之,一切我喜欢吃的东西在餐桌上,我都会毫不客气地大快朵颐,心中也默念:妈妈不能吃的,她太胖了。

家中的活,一切都是妈妈在承担,我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妈妈得多运动,她太胖了。

殊不知道,“我太胖了。”不正是爱的表现吗?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不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让受爱者享受的坦然,接受的心安。

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她总是用老师的方式在教育我,要求我,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你看看谁谁多好,你看看谁谁进步多大!无论我取得什么成绩,听到的就是“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前面还有太多的人。”我常常在心中埋怨,为什么我的妈妈如此不了解我,不爱我呢?读罢此文的我终于明白,妈妈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都在述说着“孩子,我爱你。”妈妈的爱就如同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在我成年时为我抵挡一切困难。妈妈的爱就像一剂药,为我疗伤,让我拥有健康的体魄。妈妈的爱就如同航标灯,引领我一路前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爱,我们将如何担当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如同空气一样无影无形的爱,用爱将自己的人生装点得充实而无憾!

标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