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高中生物知识点重点归纳

校园1.37W

篇一: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知识点重点归纳

一、2009年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学大纲

”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 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 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 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 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 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如: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顺序问题。

2.2 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被经过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

类: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2)单一变量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当然还有多变量综合研究的原则,这在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中涉及的较少。

2.3 对照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设置对照组常有4种方法:

(1)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例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不加入斐林试剂,以作对照。

(2)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采用等组实验法,甲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激素),乙组为条件对照(饲喂甲状抑制剂);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显然,通过条件对照.实验说服力大大提高。

(3)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再另外设置对照组;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自身对照简便,但关键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变化差异。 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4)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即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这种方法常用于等组实验中。“植物向光性”实验中,利用若干组燕麦胚芽的不同条件处理的实验组之间的对照,说明了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弯曲的关系。证明玉米根的生长方向与地心引力的关系实验中不同方向放置的玉米种子之间则属于相互对照。再如: 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催化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或pH)(0度、50度,100度) 为相互对照。在实验中

要找出一个最佳效果点,就要采取相互对照进行实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如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来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

2.4 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 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 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 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 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2.5 可重复性原则

指的是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2.6 简约性和可行性原则

是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3. 实验设计基本思路

实验设计往往是解答实验题的难点,但只要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和突破口,也能化难为易。实验的设计可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进行。

3.1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并对其去粗取精,提炼要点,确定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3.2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做到对原理理解透彻----是实验设计的依据 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设计的重要作用,每一个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的安排都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实验原理作为依据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也是依据实验原理而作出的。

3.3根据实验原理,对照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在头脑中搜寻教材上或曾做过的实验模型,初步形成大致方案,实验设计大多与单因子变量和对照实验有关。

3.4结合实验所给的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简便性原则),开始草拟具体步骤方案,设计具体步骤后,要顺藤摸瓜,通过实验结果(现象)的判断,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

3.5 回归检验。

看看自己设的实验是否存在科学性原则,紧扣实验原理来进行分析;是否有遗漏的地方;是否还有其它可能性存在,即检验实验的严密性、科学性问题。实验设计的检验过程最终应该对照实验原理,回归实验目的。

3.6实验设计中反应变量的确定和控制

生物实验设计中,反应变量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科学实验的结论都是从反应变量所表现出的数量、质量或状态的事实中推导或分析出来的。生物实验中很多反应变量就是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时,应该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反应变量。

同时,对其他无关变量或非研究变量应进行控制。对变量的控制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反应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对照的建立,达到对变量的控制,这是生物实验设计的灵魂。

4.实验材料的选择

材料选择的依据:

4.1 科学合理 ,简便易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2 数量足够多(避免量少给实验带来偶然性误差)

4.3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等量

①材料等量(种类、数量、生理状况等)

②处理方法等量(温度、光照、时间等

7.实验步骤的书写 ———三步曲

(1)材料器具的准备:包括分组、编号、非条件处理等②

取两套规格相同的器材(或取长势相同的某种生物材料随机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标记为A、B,并分别加入等量的

本步骤强调分组的等量性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编号可以针对实验器具,也可以针对实验材料,有的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之后,则需写在第二步。

(2)设置实验组(有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无)①

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

本步骤强调对照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性原则,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可用具体的量,如“在A组中加入2 ml在B组中加入2 ml”。需要注意的是:一组加入试剂时,如另一组不需加入试剂,则必须加等量的蒸馏水或相应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溶液;如果用试管做实验,实验中加入试管的各溶液的总量一般不超过10 mL。另外,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即本步处理的变量只能有一个。

(3)放在适宜的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和结果 ③

将两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

本步骤强调各对照组外界处理的等量性原则,两套装置必须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有可比性。培养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确定,也可以用“一段时间”描述。

(注意:a.最佳的书写步骤是①→②→③;b.规范性语言准确地描述。)

8.实验结果的获取

(1)直接观察法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

(2)化学法、物理法

①鉴定淀粉的方法: 碘液

②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

③鉴定脂肪: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④鉴定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⑤鉴定DNA: 二苯胺试剂或甲基绿试剂

⑥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 同位素标记法

(3)生物特性

①光合速率 单位时间氧气的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或淀粉生成量

②呼吸速率 单位时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或氧气的吸收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生长速率 植物株高 、干重或动物身高、体重

④动物代谢速率 A.一定时间内耗氧量 B.消耗一定氧气所需的时间

⑤某物质对生物的毒性 ①种子的发芽率或植株染病情况②动物寿命、染病情况

三、实验设计的方法体系

1、常用器材和药品的使用方法。

NaOH: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 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碘液:鉴定淀粉。

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 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

  篇二: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实验专题总结

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 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 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问题探讨”)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 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

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P110) 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 实验十三: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修二P88) 实验十四: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二P91)

实验十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 实验十六:模拟尿糖的检测(必修三P26相关知识)

实验十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68) 实验十八: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必修三P75) 实验十九: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

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

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三、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方法步骤:

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问(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篇三:高中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专题观察类实验总结

(一) 观察类实验(6个)

1.实验原理

用甲基绿、吡罗红混(1)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流程

4个注意问题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以防止颜色的干扰。

(2)用缓水流的目的:防止载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的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吡罗红甲基绿染液: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的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

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即时巩固】

(2014·长沙市模拟)下图表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基本实验步骤,对该实验基本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制片,首先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B.②表示解离,需要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烘干后的装片

C.③表示用缓水流冲洗,以免影响染色

1.实验原理

(1)观察叶绿体应选用富含叶绿体的藓类叶片或菠菜叶等。由于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呈绿色,所以不需要染色。

(2)观察线粒体应选用动物或人体细胞,如人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实验步骤

(1)叶绿体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肉细胞

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2)线粒体观察:

制片

低倍镜观察:找到口腔上皮细胞

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呈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3.注意点5个

(1)观察叶绿体应选用细胞内叶绿体数量较少、体积较大、叶片薄的植物(如苔藓类,黑藻,菠菜下表皮带叶肉细胞)

(2)观察线粒体应选择无色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不能选择含叶绿体的植物细胞,因为叶绿体的绿色会影响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的观察。

(3)该实验要保持细胞的生活状态,临时装片随时保持有水状态。观察线粒体需染色。

(4)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对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5)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双层膜是电子显微镜下能看到而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结构。

【即时巩固】

(2014·宿州模拟)下列有关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B.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或黑藻的叶,原因是叶片薄而小,叶绿体清楚

C.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D.可用高倍镜直接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流程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有关的5个总结 (1)实验材料的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黑藻叶肉细胞)

①一般不选择细菌细胞,它能发生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

②不能选择动物细胞,它无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实验试剂使用

①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②使用质量浓度为1 mol·L-1的KNO3溶液,因为K+和NO-3可被细胞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

(3)发生质壁分离时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外界溶液,原因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4)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5)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4.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4)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5)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即时巩固】

(2014·江苏四市调研)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

仪器

C.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发生膨胀

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

mmol/L之间

1.实验原理

(1)

(2)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2

3.易错点5个

(1)解离时间要严格控制,解离时间不能太短,否则细胞间果胶未溶解,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时间过长则细胞分离过度、过于酥软,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和制片。

(2)漂洗是为洗去细胞内部的盐酸,因此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对染色体(质)的染色。

(3)控制染色时间,染色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染色体或染色质不能完全着色;时间过长则使细胞核等其他部分充满染色剂无法分辨染色体。

(4)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观察不可能看到连续的分裂过程,因为在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我们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固定的时期,要不断地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找到各个时期的分裂图像,所以在制作装片时要让细胞分散成一层,这样才能找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因为间期历时最长。

【即时巩固】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

A.剪取5 cm根尖,用15%盐酸和甲基绿

分别解离和染色

B.持续观察细胞①,能看到分裂成两个子

细胞

C.细胞①中DNA数是细胞②中的二倍

D.观察装片时,③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