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

校园2.58W

中考复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倾情关注,学校上下求索,信息恣意传播.如此氛围,难道还有什么密招、什么创意?只是众所周知的规律常常被考试竞争的焦虑所掩盖,理性反思的机会也总是被盲目的追逐所干扰。因此,关于中考论题的重复不是多余的,而是很有必要的。

中考<a href=数学备考方案" title="中考数学备考方案">

重复什么呢?让我们从中考复习的四个要素:日程、基点、趋向、智慧谈起。

一般来说,中考复习由三个阶段构成:基础知识的落实,解题经验的具备,应考能力的形成。基础知识---解题经验---应考能力,三个阶段,不可或缺,也不可倒置。尽管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升,在后一阶段中可以融进、或者补充前一阶段的要求,它们的边界可以模糊,但前一阶段始终是后一阶段的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确定一个时间表,即我们所说的日程。

日程规划后如何实施?是低起点还是高起点?低起点,由易到难,不断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引领他们逐步实现目标;而高起点呢,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挑战性。谁是谁非,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关键是要选准基点。事实上,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成功经验:坚持基础,始终坚持课本内容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甚至不在压轴题上寄予太大的希望。我们同样可以找到看似相反的案例:一进入复习就进行高难训练,始终让学生在中考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因难题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自主地回归基础,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里殊途同归,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应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来确定复习的方式。也说明,在复习方式的表象背后,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复习的基点。

那么,基点是什么?就是以夯实基础为第一要务,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关键。学生可以有差异,起点可以有高低,复习的表现形式可以有不同,但本质是不变的,基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重视基础知识。如上所述,“坚持基础”甚至在压轴题上“无为而治”的经验强调的基础,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基础出发,后者须回归基础,相对基础而言,高难问题是引领学生回归基础的手段,也就是说问题情境使基础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前者侧重于教师指导,后者着眼于学生自觉,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学情。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我们都不能忘记:遗漏的知识要补充;模糊的概念要明晰;零散的内容要整合;初浅的理解要深化。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双基”所蕴涵的数学本质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利用。

关注基础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构建网络,二是防范错误。如何构建网络?知识网络的物化成果可以是“知识框图”,很多参考资料上都不乏这样的框图,由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应用上的关联构成。复习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它,而在于它的生成过程。这个框图不应该是资料上抄来或者教师直接给出的,不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的,也不应该是“知识框图+例题”结构中的独立环节,而应是师生共同构建的结果。也就是说,框图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具体问题的概括上,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由主要线索不断细化、由基本雏形不断完善的环节中。这样,知识框图才会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说被众多教师运用的“知识框图+例题”的复习课形式有可取之处,更存在着不足,就在于“知识框图”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从生成和内化的角度进行改进,我们的复习才会更加有效。同样,如何防范错误,也应有相应措施,比如把学生所有可能的错误收集起来,制定一个错误防范表,其中的要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模糊认识,对相关知识的混乱逻辑;对数形特征的直观错觉;对严谨命题的以偏概全;对题设条件的断章取义;对隐含条件的大意疏忽;对推理运算的草率马虎等等。以此来警示学生这当然是有益的。然而,更好的办法,还是把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在练习与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获得教训和反思。也就是说,不论是构建网络,还是防范错误,都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点:不是教给学生原则,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点,以知识的基础为基点,不难推知,在众多的资源中,要以课本为主。因为课本是试题的来源,大多数的试题产生都是在课本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近年来,因课程改革,课程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有一些老师,以原来的课本中的问题为问题,以原来课本中的命题为命题,已经删除的东西不愿放弃,迷恋于韦达定理、相交弦定理和四点共圆的相关定理等,既无端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挤压了新增内容的研究。流行于市的很多资料,不适应《课程标准》的内容还来不及彻底清理,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课程标准》后的众多考卷中,确有个别试题,用“教学大纲”的背景知识来处理要简捷些,更有甚者,个别函数题若用高中的知识来解,难度就会大大下降,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命题的失误,容易造成“知识膨胀”的误导。因此,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中考命题的趋向如何?

《中考数学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