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例

校园2.02W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例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 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

政治:周王室衰败,宗法制分封制开始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动乱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开始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工商业发展

文化:士大夫阶层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

思想概况

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 学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中庸”

①政治学说:A、“礼”(“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2) 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3) 儒学特征:①重视血亲和伦理道德②重视实践理性③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④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4)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5)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6)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作用:缓解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1)世界观:“道”—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方法论:辩证哲学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4)生平著述:《道德经》

(5)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政治:王室衰微,动荡的兼并局势,诸侯称霸争雄;士大夫崛起,针对社会变革和现实提出不同主张;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小手工业者等阶级形成,要求实现自身利益;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采用不同学说进行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新兴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经济利益集团

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二. 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战国 孟子

① 孟子的思想 核心:民本主义

②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③ 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战国 荀子

荀子的思想:

①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C、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世界观:“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人生观:“逍遥”,人应顺应自然

五.法家

战国后期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 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③ 以法治国

评价:战国后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政治:王国问题严重,汉武帝力图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经济:经过汉朝初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过程

(1)董仲舒迎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②提出“春秋大一统”

③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君权神授

④提出“三纲五常”思想,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⑤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2)董仲舒新儒学贯彻了孔孟儒学的施政理论

①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②提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又防止保证的目的(天人感应)

③提出“限民名田”以限制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体现民本思想

3.新儒学的特点:

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

③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4.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 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⑤ 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 社会背景:

政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复杂,统治者需要新的理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奢靡之风兴盛,“士风日下”

文化:儒学遭遇危机,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宋代重文有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促进学术发展

二.核心思想:“理”

创新之处: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思考和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关怀相结合

三.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支离破碎”

(1)代表人物:(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思想内容(客观唯心主义):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 核心:“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则。理在气先。

② 涵义:“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 方法: “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3)实质: ①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抽象成了“天理”②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尊卑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4)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太简”

(1)社会背景:

政治:明朝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动

思想文化:一些学者对程朱理学探索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意

(2)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守仁(明)

(3)主要思想:

陆九渊:①核心:“心即理也” ②求理方法: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①核心:“心外无理”②求理方法: “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知行合一

(4)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积极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①世界观:外在”理”内在”性”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 社会背景

根本原因:明清时一个社会结构大变革的时期

政治:专制制度的腐朽,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拜金逐利之风盛行;商贾阶层和市民阶层兴起要求人性和个性的解放 文化: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士人渴望打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寻求社会变革

二.思想内涵

1、李贽(明中后期)

(1)异端思想:

①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子权威;

②反对纲常礼教,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人性,追求物质享受(人文主义);

③主张男女平等; ④提出“阴阳二气”论,从根本上否定“理”的存在

是批判的继承了儒学

(2)实质:反映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市民阶层发展工商业经济、肯定自然欲求、解放个性、肯定人性的要求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代表人物:

② 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 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 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发展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文字统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贸易与对外交流繁荣,民族融合

二传统科技特点

大多属于应用科学,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基本上是生产或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性、逻辑性和实验性。

三.基本概况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隋唐时期出现雕版,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意义:世界: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欧洲: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传播的工具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4、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意义: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5、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④意义:世界: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发展

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世界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重要条件。

(二)天文历法

①夏朝:创制夏历,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记录。

②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③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④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⑤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