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校园

实用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集合5篇

校园9.19K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集合5篇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工作中明确课程改革的三项基本功能。一是知识与技能,即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这也是制定每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重点工作

1.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第一,要树立保底意识,尽快消灭劣质课。上合格课,消灭差课,这是教师最基本的

责任,是教学管理的底线,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第二,增强优化意识,稳步提高常规课。常规课是大多数教师、大多数课的实际水平,

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提高的潜力也最大。教师要不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把常规课上好。优化与完善常规课的过程,也是改革的过程。

第三,强化改革意识,积极探索优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未知的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先进的思想、完善的课程、优秀的教材,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落实。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其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讲解,例题的选配,练习的编排及必要的测评都应当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并逐项落实。

三、教学方法及对策

(1) 钻研教学新大纲、钻研新教材。

在认真钻研高一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基础上,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2) 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3)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展示思维过程。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

(4) 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

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增强科研意识,开展课题研究。对高一新生而言,高中的学习是一个新起点,要善于把握这一特点,从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课题研究,及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提高学生素质。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出发,结合实例,通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集合间的运算,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继续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

三维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作者:尚大志

导入新课

思路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可以相加,例如5+3=8.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思路2.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3,5},B={2,4,6},C={1,2,3,4,5,6};

(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思路3.(1)①如图1甲和乙所示,观察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分别同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图1

②观察集合A,B与集合C={1,2,3,4}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

(2)①已知集合A={1,2,3},B={2,3,4},写出由集合A,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

②已知集合A={x|x>1},B={x|x<0},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并写出由集合A与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C.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通过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2)用文字语言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3)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4)试用Venn图表示A∪B=C.

(5)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6)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A={2,4,6,8,10},B={3,5,8,12},C={8};

②A={x|x是国兴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

(7)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表示.

讨论结果:(1)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2)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了集合C.

(3)C={x|x∈A,或x∈B}.

(4)如图1所示.

(5)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所示.

(6)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①A∩B=C,②A∪B=C.

(7)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且x∈B}.

用Venn图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示例

例1 集合A={x|x<5 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

变式训练

1.设集合A={x|x=2n,n∈N*},B={x|x=2n,n∈N},求A∩B,A∪B.

解:对任意m∈A,则有m=2n=2?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

而10∈B但10 A,即A B,那么A∩B=A,A∪B=B.

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

解: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

3.设集合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

解:∵A∩B={9},则9∈A,a-1=9或a2=9.

∴a=10或a=±3.

当a=10时,a-5=5 ,1-a=-9;

当a=3时,a-1=2不合题意;

当a=-3时,a-1=-4不合题意.

故a=10.此时A={-4,2,9,100},B={9,5,-9},满足A∩B={9}.

4.设集合A={x|2x+1<3},B={x|-3

A.{x|-3

C.{x|x>-3} D.{x|x<1}

解析:集合A={x|2x+1<3}={x|x<1},

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

答案:A

例2 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

活动:明确集合A,B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的集合A,B的关系.集 合A是方程x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是否为空集来求a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 法来认识集合A,B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图发现集合A,B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的值.

解:由题意得A={-4,0}.

∵A∩B=B,∴B?A.

∴B= 或B≠ .

当B= 时,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无实数解,

则Δ=4(a+1)2-4(a2-1)<0,解得a<-1.

当B≠ 时,若集合B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2-1)=0,解得a=-1,

此时,B={x|x2=0}={0}?A,即a=-1符合题意.

若集合B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

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的解是-4,0.

则有-4+0=-2(a+1),-4×0=a2-1.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

综上所得,a=1或a≤-1.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教学目标:

A标

1、通过目测比较大小,知道什么大,什么小,感知大小的相对性。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沟通能力,能用自己的话描叙大小。

B标:能够初步感知大和小,能够参与课堂学习,跟着学,跟着说。C标:不破坏课堂教学秩序,要求其能跟着学。

 教学重点:通过目测比较大小,知道什么大,什么小,感知大小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大小。

 教学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品的大小。

1、图片(如图)

(1)这双鞋大这双鞋小

(2)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反复比一比,说一说,哪双鞋大?哪双鞋小?

2、比较皮球大小。

(1)出示事物,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谁大谁小。

(2)学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进行语言训练。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一)、下面哪双袜子大,请指出来。

1、学生按要求依次完成习题,教师一旁巡回辅导。

2、穿插:听歌放松,活跃课堂,舒展身心。

(二)、说一说,哪只鸡大,哪只鸡小?

让学生比较大小,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大小。

(三)、说一说,什么大,什么小。(如图)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大小)反复认读。

四、布置作业

写1、2、3。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并会用半角公式进行证明,求值和化简

2 能力目标: 会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推导变形

3 情感目标: 灵活运用公式化繁为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半角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结构特征及应用公式求值,化简,证明

难点是用公式求值

(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二倍角公式,按课本知识结构设置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推导出半角公式,课堂上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会根据公式特点得出公式的应用,用公式来进行化简证明和求值,老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复习 二倍角公式,提出问题,并引出新课?让学生默写二倍角公式,让学生思考二倍角公式的实质?学生练习求sin1200 Cos1200 tan1200。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a可看作哪个角的2倍角?怎样用二倍角公式写出sina cosa tana ?学生默写?以旧引新,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公式的推导?公式sin ,cos

,tan 的推导,?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有时常用a的三角函数表示? 的三角函数,比如sin ,cos? 可以用a的哪个三角函数怎样表示?学生推出结论

得到cos =

sin =

tan =

通过设疑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4)班有学生44人,一(5)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平均成绩一(4) 一(5) 95分以上的学生两个班都只在百分之四十几,中下面广。主要原因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全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0%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7%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12%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5题

10%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6题

(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三)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会看读写几时几分。

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4、用数学。

5、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激趣、激情的情景,让学生愉快的自觉的投入学习中去。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