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教育读书笔记汇编15篇

文学1.57W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读书笔记汇编15篇

教育读书笔记1

今天读了一本《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书,作者把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比较这四个层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条,当一个好班主任就应该把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相信许多教师都有类似的体验。

一、作者说:“班主任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和智慧的桥梁,班主任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岁月消融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他们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他们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他们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让愚昧走向智慧,他们让弱小走向强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人类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为人类传递着科学和文明的信息。当他们的学生以出色的成就回报社会时,他们就会体验到耕耘者的幸福。喜看桃李满天下,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说得一点都不错,教师在燃烧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感伴随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传奇。

二、书中还谈到:教育机智的问题。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如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机智,就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等方面。“随机应变”是指班主任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恰当地处理问题。“因势利导”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审时度势,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对症下药”是指班主任能够正确分析问题的症结,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书中详细介绍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有:

1.管理班级。在班主任的组织领导下,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向上、井然有序、运作正常的集体。班主任通过教育、组织工作,通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班级工作的预期目标。班主任管理班级,涉及面很广,主要有五个方面:学习活动,如上课、课外作业、考试、自学等的管理;学生生活纪律,如考勤、遵纪守规、清洁卫生等;班级组织建设,如班委成员的选拔组成、班干部工作指导、各项活动负责人的选拔等;班级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如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班级主题讲话的拟定,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班级评价管理,如学生的学期总评,单项工作的评价,学习评定,对学生的奖励、惩罚、表扬与批评等;偶发事件的处理(管理)等等。

教育读书笔记2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已经认可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爱到底是什么。爱,是近乎完美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你读了这本书,你会感到时曾经历过的感觉。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日记方式来写的,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的为了自己的祖国能奉献生命,多么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啊!有的为了友情让好朋友活着,自己牺牲,我感动极了!

爱,像空气。它因为无影无踪所以常常会被忽略可是我们却不能少了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溶入生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爱的教育》里的第六十六章千里寻母。

一个13岁小男孩叫马珥珂。他不远千里的从意大利到阿根廷找妈妈。到了那个地方,妈妈走了。他又赶到了妈妈住的另一地方,妈妈又走了,特别是书里面有一段话使我很感动:“在船上,马珥珂牵着老人的手,朦朦胧胧地睡着了。睡梦中,波浪拍打船壁的声音竟变成了他母亲的催眠曲,动荡的船身竟变成了舒服的摇篮。他睡得可甜哩!‘怪可怜的!小小的年纪……’老人心疼的抽着鼻子,繁星频频地眨着眼。”看到这里,我知道那是因为马珥珂太思念他的母亲了。最后马珥珂终于见到了他母亲,并且救了他母亲。我为这个小男孩千里寻母的行为和执着感动了。

《爱的教育》让我走进了140多年前意大利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快乐、善良、勇敢、侠义……这让我懂得了无数个做人的道理。

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有了爱才有了社会!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我希望大家要珍惜这份爱,让它持之以恒。

《爱的教育》在漫长的岁月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他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教育读书笔记3

在我的书架上,各种各样的书都有,可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爱的教育》,这是一本诠释爱的书。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亚米契斯,他以日记题写了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女儿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相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留溢于纸上,动人心魄。直到最后安利柯转学了,大家的十分难过,我也为此感动的心酸酸的。

爱,是无边无际的;爱就在你的身旁。请瞧:"秋天的风清爽着你;冬天的雪欢快着你。这难道不是爱吗?这难道不是已经爱充满人间了吗?正如罗兰所说的:爱是什么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暗。还有彭莎尔所说的: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任何事,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爱,也让我认识到了爱,只有关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教育读书笔记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这是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的,李老师的文中没有教育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高谈阔论教育的真谛,他用学生的原话,真实的故事,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什么是师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而我则是李老师的粉丝之一。看了其书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遍都在引发我的思索。

送生日礼物,学生收获满满的爱,老师也收获沉沉的爱。由偶然到必然,李老师把每一位学生的生日记在纸上,记在心里。生日礼物多种多样:书、文具、生日蛋糕、真诚祝福……每一样礼物都充满鼓励,都代表着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而这样纯洁无私的爱必然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学生进步了,班级更和谐,更加充满了爱。这就是一种超越三尺讲台的魅力,这就是爱,真心拿学生当孩子待的爱。当学生家长对他说:“您对我们的孩子太好了!”他却说:“那是因为你们的孩子对我太好了!”多么真诚,多么无私的语言啊,它深深得震撼了我的心灵。

把更多的爱投向后进生。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特别关注,研究颇深,从产生的原因到具体的教育方法都一一罗列。纵观全文,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爱。文章对后进学生万同的`故事记载详细,从15个连载小故事中,我清晰地看到一个缺少爱、缺乏教育的孩子,李老师倾其所有精力去帮助他、感化他、教育他。不仅关注他的课堂,还关注他的家庭,甚至于私生活。慢慢地一步步地让这样一个既偷又暴还差,人人闻而骇之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最后成为了一名军人。试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爱,万同会这样吗?也许早入社会,偷鸡摸狗,或许成为一个大恶不赦的混混,这是多么可怕!所以,没有绝对的黑暗,只要有爱,光明的希望就在前方。

“程桦、王铜”这些李老师班级里的优生的名字已经印入我心,看似不让人操心的优生,其实李老师也费尽了大量的心血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成为成绩、品德、人格上真正的优生。这又源于什么?爱。只要有爱,才会有教育。

和学生去旅游,给仰慕者回信……文章的故事太多太多,文中的爱太多太多……

手捧《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和李老师在对话一般,让我有所思、有所悟,相信这些“谈资”可以成为我以后教育工作中的火花,我会以李老师为标杆,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好好努力,也谱写一曲属于我的《爱心与教育》。

教育读书笔记5

寒假来临,欣喜万分,因为能够有更多时间读书了。翻开《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心境是急切的,很想从中摄取新知识,以解决课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于是迫不及待地跳过开篇的引言,直接从第一章读起。浏览了几页,感觉却有点茫然。第二天再读,我改变阅读习惯,从《序》到《引子》逐句细读,竟有意外收获,这些收获不仅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节的资料,并且《引子》所讲一位教师的备课故事更让我悟到许多,异常是“教育无痕”这一点。我不禁感慨:抛砖引玉虽然是典故,但抛出来引玉的可不必须都是砖。

关于教育无痕,教育要“润物细无声”,以前在各种理论培训学习中也有所闻,但都没有这次体会深刻。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学《思想品德》,这次读书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行动)不行(行动)”的问题,所以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当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时,就很难让他坚信。异常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有了必须的发展,逆反心理增强,对成年人的一味说教和唠叨有抵触情绪。所以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多选择感悟教学策略:教师自我少讲或不讲任何道理,让学生自我生成问题,用事实说话,用真实的镜头说话,用现场教学资源说话,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

德育不一样于其他学科,她应当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德育追寻“真、善、美”的境界,课堂教学能够用多媒体辅助,营造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让学生在完美境界中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无痕的境界。《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我读了很久,认真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真的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要从此刻开始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对教学资料的处理加工本事、课堂组织引导本事以及评价反思本事。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重视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从自我的.世界出发,用自我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我的心灵感受、感悟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德行上的自主构建、自主发展。还要努力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灵活驾驭课堂,掌控好课堂教学环节。

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想要随着课程改革一齐成长,必须要多学习,还要多读书,从自我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地对自我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认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调整,同时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创新,自觉运用新课程的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学本事和研究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读书笔记6

《爱的教育》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个三年级学生一学期的故事。作者用简单的文字体现了一个美丽的字-----爱。

当我们新学期开始,进入新的一个年级,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或看到一些事物。而当我们拿起《爱的教育》,用心去体会,去读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从心底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

读完这本书,我还懂得了人间最美的情感-----爱。它让我知道了爱是什么。爱分很多种,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甚至爱国家,这些在书中我都能读到。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恩里科给连一张桌子也没有的路易吉诺和他卖菜的母亲一些帮助。这里的恩里科体现的就是爱,爱的奉献。

我们也要像《爱的`教育》中的恩里科一样,学会去爱,爱别人,爱自己。但爱有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而是在于你是否真心的去帮助别人,比如父母很累,你给他们捶捶背,这就是爱;同学有一个题不会,你耐心的给他讲解,这也是爱。其实爱很简单,只是在于你是否真想帮他们。

读完了《爱的教育》,让我学会了怎么去爱别人,我真高兴,希望你也能读一读。

教育读书笔记7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可以得到快乐与知识。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对我有很大感触的书,就是《爱的教育》。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灾难》中讲了上学路上,一位一年级学生忽然离开了母亲的手,倒在了街上,一辆街车驶来,这一刻被一个名叫洛佩谛的`孩子看到了,他大胆的跳了过去,小学生被救起了,但他的脚被车扎伤了。洛佩谛让我久久难忘,他为了救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不怕让自己受伤,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真是太让我敬佩了。

《耐力的保护者》中弱小的耐力不受大家尊重。有一天,他又被捉弄了,他却不反抗,卡隆跳了出来,保护耐力,勿兰谛不怕,他尝到了卡隆的拳头,后来,再也没有任何人敢欺辱耐力了,卡隆也非常尊重耐力,他们成为了一对好朋友。我知道了爱是相互的,这样的爱令人感动。

爱,是一个猜不透的词。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爱是在同学摔倒时,伸出一只手;爱小到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爱大到献血,捐献骨髓,为国献身。世间的爱说也说不完!

教育读书笔记8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下面是语文教育读书笔记,请参考!

语文教育读书笔记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社会自然、历史现实、世界人生,以及自我生命的真切关怀,当他作为一个读者,将不可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读书笔记

。生命关怀的程度,将影响到他在阅读写作中语感之丰富敏锐与否。即使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或者甚至是文盲半文盲的人,假如他是比较富有同情心、爱美心,较善于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对自然景物,也比别人多一份热爱与赞美的心情,那么如果给他讲述故事,描绘情状,和他一起观赏美景,他一定较能领悟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对象的妍媸美丑;他因此也就有了对言语的较强的敏感。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多情善感”。

一个人的善良心、同情心、怜悯心、爱美心多半是会养成他的敏感心。“文心”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遗传的基因里也许带有它,但是能够做到从语言和言语中表现出来,则还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总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命情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依我之见,一般爱读书的人,写写文章不会太苦;反之,就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得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便囤积,不厌其多。”(矛盾)

语文之门就在一切言语和语言之中。你首先得尽量去亲近之,贴紧之;而亲近贴紧之法,便是诵读,是口诵心惟,是荀子所说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语文之路的第一程,便是先解放自己,各自向着语文的广阔世界,去四处走走看看,去广搜博采,自由涉猎。

所有的读物都在为你引路,只是所引的方向、层级以及方法和效果并不相同而已。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越是生动的语言越难以使人意识到“语言”。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必然是在语感的不断丰富和敏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模仿-变化-创造。这便是语文学得既快又好的唯一捷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实质上应该视之为包括文字和文学启蒙在内的文化启蒙教育。

语文这门功课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技能训练,都有赖于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而内化为素养。

道德心、慧心和文心,原是三位一体,应该共同培育。

学好语文,一靠兴趣,二靠习惯,三才方法。兴趣与方法都要化为习惯,持之以恒,才能久久为功。

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对话。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的位置。(托尔斯泰)

初中的语文课,则是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自觉自主地读写听说的习惯,要训练自学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上成生动的对话课。

对一切语言和言语采取一种研究、鉴赏、判别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

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论他专的是什么业,他的工作经历,就是他提高业务素养的主要途径。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钱大昕)

朱光潜认为,除了学问经验,另有两种资禀可使文人成为文人,一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一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好的文章总给人一种透彻感,或曰透明感、澄澈感。

听、读——语言的消极储存;说、写——语言的积极透支。

“熟读精思”,我认为这四个字,大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或基本手段,认真实践好好总结。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

“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老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叶圣陶)

粗加归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三种:有所不知,有所质疑,有所领悟。它们都是疑问,但都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认识,都带上思索的痕迹。

矛盾曾经指导过两种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生活;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他的阅读能力就是经过这样自觉积极地训练而成的。

评价一个未必正确的“发现”,往往要比肯定一个正确的发现更有助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发现问题”的训练,在初中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在中小学衔接的当口,一开始就训练自学,自学的第一步就学会自己来观察、发现问题,既养成习惯,又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为此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之所以为工具,一则表明其功能效用,示其重要型;二则强调其操作应用,示其实践性;三则提醒其所用在人,示其主动性。总体来说,语文用于思维用于实际用于承载,所以重要;必须在思维交际承载的一切活动中去学习掌握,故应多实践常历练;而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语文,又须臾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所以语文课程的教与学都要密切联系思想,贴近生活,浸润情感,陶范行为。

从紧迫性讲,今后改革试验的主要项目至少也有五个:一,语文“自学-历练”的指导;二,语文“能力-习惯”的养成;三,作文“思想-生活”练笔习惯的培养;四,听、说“总枢纽”的启动及其与读、写的配合;五,语文课“得法与课内,收益于课外”的两翼协调。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毛泽东)

“字要规规范范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后来我们三年的`作文教学教改就制定了“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的“三步走”计划。

基础,必须夯实在教师工作的初始环节——备课之中。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乃是基础之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

“思之不得,则为明讲之。”

“学之而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讲是练的指导,练是讲的基础。

心灵和文化储备不足的学生,只能讲套话。 (孙绍振)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这样的坐标里:横坐标是学养的积累,纵坐标是经验的增加。

学生喜欢不喜欢语文课,应该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的第一标准。

语文备课的前前后后,教师当反复三问——

此课文,学与不学有何不同?

此课文,教与不教有何不同?

此课文,这样教与那样教有何不同?

钱理群说:“我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基本定位,只是一座连接着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其最高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和读者去读鲁迅原著,并且是以最终将自己的解脱忘却(即我经常说的“过河拆桥”)为研究价值的最高体现。”

情感活动,情绪交流,情境再生,永远是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体现。

语文素养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学识、悟性、笔力。

语文教师的四种修能——读书、阅世、说文、弄笔。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必须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明晰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专业。凡是专业,一需要掌握知识,而需要熟练技能。

基础,基础,再基础;训练,训练,再训练——语文教学应该常念的经咒。

年轻教师常不善于返朴,不善于提炼、归纯,而耽于发挥,迷于渲染,可能是年龄病。

多引发思考和激发想象,就是语文课的“多跑”,从而产生精神劳动的兴会与能量。

传统积淀下来的东西,永远是学道的第一课,出道的第一关,得道的第一招。

语文教学过程,需要搭好两座桥:一座是通过语言文字抵达课文精要的桥,一座是通过良好的习惯方法的训练,从学生原有程度升抵教学目标的桥。

教语文,一旦入了门道,其实就只剩下“取舍”二字,再进一步,便是“剪裁”。“剪裁”的实质也无非是“取舍”。取舍,是语文教师的终生修炼,它联系着教育的无穷底蕴和教师的全面素养。

李如龙教授认为,对语文教师应有三个基本要求:一要知识,二要方法,三要热情。犹如蒸馒头,面粉是知识,酵粉是方法,温度是热情。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语文的“教”,实际上是一种多向的对话和交流。

阅读也是一种发现——发现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并瞬间得到弥合;当然也发现吻合,发现超越,从而感到满足与欢喜。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而与其相应的,则是迅速做出更动、修改、补充、调适言语反应。

教育读书笔记9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述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持续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最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

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必须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忙,最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忙下,马可尔和妈妈最后重逢了……读到那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就应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必须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忙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必须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忙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教育读书笔记10

现在,我已经由初为人父之时的惶恐,变成了现在的颇有信心,这主要就是读了《家庭教育》这本书。说实话,知道自己要做爸爸时,是既惊喜又惶恐,喜的是自己升级了,人生变得完整了;恐的是意识到头顶的责任之重,而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尽管之前读了卢梭的《爱弥尔》,但这本还是相对理论化,可取的只是他的理念,自然教育法,顺从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快乐自由的成长。

后来也买了许多其他的育儿著作,但都看不下去。偶然的机会,在一期的《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再版的消息,抱着读读看的想法买了一本。没想到,竟然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欣喜若狂,爱不释手,里面珍藏了数不尽的珍宝。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的幼儿教育专家,号称“幼教之父”。我觉得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他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观察,分类记录了孩子的所有表现,写出了这部杰出的幼教著作。一百多条教育原则,每一条原则都有实例支撑,正面的,反面的,自己孩子的,朋友孩子的',还有原因分析,实践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内容全面而具体,有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学习习惯,游戏方法,品质养成,如何不让他哭等等。

我认认真真地,一字不落的读完了全书,做了大量的摘抄,而且让我妈妈读了一遍,也经常对老婆讲解,以取得家庭教育原则的一致。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逐步地贯彻了书中的教育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书中讲,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少则三天,多则七天。以前,我家宝宝跟我们睡的,书中讲,要养成小孩子独立的习惯,有条件的,分房睡,无条件的,分床睡。我开始让他自己睡,第一天,挺顺利,第二天,他想爬到我们大床上,爬上来一次,我把他往小床上放一次。第三天,他就很乐意睡小床了。现在是,每天在大床上吃好奶之后,主动地爬到小床上睡去了。

教育读书笔记11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形式,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所见所闻为主题。这本书里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夸张的手法,但是,有许多美跟理智的品德,值得我们去学习。

主人利科的妈妈帮助了住在阁楼的穷苦人克洛西一家;女子小学的女孩们帮助了扫烟囱的孩子集了30多个索尔多;卡罗的爸爸是一位绅士,知道自己的'孩子侮辱了贝蒂的爸爸时,硬要他向贝蒂的爸爸道歉,还要他和贝蒂的爸爸握手;洛贝蒂看见一个最低年级的小学生一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正巧有一辆马车要撞上去了,就跑上去把他拉过来,自己却被马车压到脚了......

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教育读书笔记12

以前听说过“新教育”,但没看过;也听说过朱**这个人,但不了解他。这次南京学习,很庆幸导师给了我最新版《新教育》(修订本),才让我对“新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

何谓新教育?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更应该直面当下,教育就是生活,是促进人们过美好的生活,因而凡是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试想,现在有多少莘莘学子深受应试教育之害,身负沉沉的功课负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时间,使教育变成了受苦;有多少教师受考试的指挥棒控制,不得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加班加点,指挥学生机械地标准化操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温着“昨天的故事”,甚至于当每接到升学指标任务不由自主心惊胆跳,没有欢乐,何来幸福!也难怪有人要摇旗擂鼓“为教育呐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似乎是一种理想,是的,《新教育》就是因为它唤醒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点燃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干劲,才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怀揣着理想上路,永远憧憬明天,生活才赋予生命的意义,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当然才算得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新在哪里?这种“新”不在全盘否定旧教育,“新”在于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不断地向前进化,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

二、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教育实验主张回归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应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校长、教师和家长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是否听话、行为是否规范等等。忽视心灵的.成长,人性的引导,丧失教育的本质。

新教育实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教育》反复陈述的观点,它认为: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有一种缺陷。的确,我认为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学生放在第二位;而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师工作中的位置应当是第一位;领导者是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直接管理学生那就是越俎代庖,其实也是在帮助教师的管理,还不如直接管理教师。为教师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当教师对职业认同后,专业发展尤为关键,《新教育》认为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如何施行新教育?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凭空捏造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新教育》的理论系统化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有行动才有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才能成功。这就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模式的轮回,才有成长发展壮大。《新教育》不是行动的矮子,它提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这些行动,任何学校都可以做,都可以去实践。当然,能否创造性地实践六大行动,决定于对其要义的真正理解,但《新教育》的行动论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特别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新教育共同体”集体行动,更是创造了教师团队性发展的奇迹。

新教育以其富有的人文性、情感性,激发人们对理想教育追求的热情;以其独特的行动性、实践性、可行性,促使新世纪的教育走向深刻幸福之道。相信在新教育的召唤下,我们广大的教师都能苏醒,并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与幸福。

教育读书笔记13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 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 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 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 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 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 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 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 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 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 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 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 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 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 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 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 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 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 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 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

一 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 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 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 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 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 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 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教育读书笔记14

《生命与教育》为我们描摹了生命与教育的一个理想风景--生命应该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全书分为前言和六个章节及结束语。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固然对社会发生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而实现。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对人的认识,成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想想:自己对学生都有哪些认识?平时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认识”既有群体的也有个体的,细细思量“认识”并不简单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这一章真是在说明一开始的那个案例。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话,真是让人警醒!可是我能改变什么?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在歌唱中释放负情绪,积累正能量。教会他们结交益友,与朋友敞开心扉地交流,教会他们乐观的面对问题……别人小看音乐学科,自己可不轻视音乐学科,想: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这么强调艺术学科?因为他们比我们早知道艺术教育的价值,我只能尽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这一章的开篇正是我现在的思想状况。“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车轮在缓慢地移动着。当读着过去时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论而又不见将其实施时,却是令人灰心沮丧的。”想想在几十年前冰心就担忧的教育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这些过程西方世界也曾经历过,看来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希望这个过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寻我的教育梦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关怀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归为质化研究之中。质化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体系。下面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类型,包括观察研究、实地研究、访谈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人种学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传记研究、常人方法学研究、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看完后筛选了一下,我能够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和传记研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的是叙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音乐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务。教育家必须能被对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发、必须通过这种崇拜,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的话。听过钱志亮做过的一场报告以后,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学生是出于师德,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现在尊重学生是因为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学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触的任何一个“人”。

结束语: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把对教育的憧憬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境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并不简单地是“生存”“活着”,单纯地“生存”“活着”动物也会具有,人的“生存”“活着”要显示人的意义,这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对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生活。可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对教育的意义有了觉解与体悟。

我向他学习,他为我们指引了的理想方向,尽管路上会布满荆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总会收获精彩的。

教育读书笔记15

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