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黑旗》读书笔记

文学3.29W

本来不想写读后感,后来想想还是写的好。

《黑旗》读书笔记

这本纪实作品前半部分的枯燥让我很没有好感,而且直说了吧,现实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这本书之所以火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题材。当然,也很有可能因为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纪实题材(还有另一本未读完),所以我的无知导致我觉得无趣和乏味。搜索豆瓣评论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即将影视化,所以我觉得还是写点什么的好。

这本书的题材,百度一下就知道,lof太神经,我就不明说了。

最近有许多作者喜欢从生活中取材,但明喻暗喻十分浅显,都停留在幼稚的表面。据我所知,甚至有些负有盛名的大家也走进了这个误区。我并非是想扮演一个独醒的角色,因为我其实很讨厌“独醒”这个概念的滥用。屈原之后,私以为能担得起这个名头的人少之又少。

远了。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纯粹因为我喜欢这本书传递的思考:对于仇恨和隔阂,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以及恶势力会如何进一步动作。

很早以前伟人就说过了——“环球同此凉热”,即大同世界,没有一方可以独善其身。然而就是有人要耍心机,就是有人要壁上观,就是有人要浑水摸鱼,哪怕他们对最坏的后果心知肚明,因为很简单——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对待敌人的态度也千差万别,或仇视,或暧昧,或亲近,令人十分费解。

真可怕。

书中一切起源都是约旦国王的那一次大赦。如果没有那次大赦,是不是就不会有扎卡维了呢?我认为不是的。因为总会有疯狂的人迫不及待地要成为风口浪尖的'英雄,臆想着、意淫着,把全人类推上末日。

这些故事总是能浇灭我的积极和信心,让我回归现实并拥有一定的理智。我本来以为努力当个乐观积极的人已经很难了,没想到保持这种积极的状态更难。

不管是我小时候在上海街头受的本地人的那一个白眼,还是苏南苏北苏中的歧视链,或是我最近遇到的一个变态持续一年的骚扰,还有微博上永无止境的争吵,这些都是我烦躁和悲观的来源。人们在安逸中开始寻找矛盾,在矛盾中伺机争吵,最后在争吵中走向战争。然而讽刺的是,最是鼓动战争的,往往是最贪生怕死和事后渴求和平的。

不过这些在宗教面前就不一定了。

《黑旗》就是讲述了一群疯子的故事。他们渴求混乱和死亡,没有理由,因为这是那个看不见的神借他人之口告诉他们的。这本书里的人,百分之九十没有自我思考的能力。

书非常长,人物多且复杂,以极端组织首领为主要描述对象,讲述了他们的起和落。但是比起这些所谓的首领,我觉得书里描述的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也很值得唏嘘:温和积极的外交官因为国籍被杀害,友好相处的人们因为挑唆而轻易向对方举起屠刀,年轻人因为三言两语就披上弹衣,殊不知自己此行并非是消灭敌人,而是炸死无辜的路人,等等。

微博上总有人鼓吹,说我们已经开智了,不再好糊弄了,然后就评论、转发的人一顿弹冠相庆、寻找族类,一副唯我独尊、桀骜不驯的模样。我的微博大号首页,总是大家一窝蜂的吹捧或是谩骂某事物,比如《军事联盟》就饱受三国历史圈批评。诚然,我也不大看得起这剧,但也不至于一无是处。然而有些人就是要吹毛求疵,连犄角旮旯里的东西都要拿出来痛骂一顿,然后重要归到“到底是烂剧”的结论上。本来没有多少人这么觉得的,结果随着聚聚/大大/太太们的转发或嘲讽,一顺溜就都骂了起来。

没必要。没必要这么粗俗,没必要这么苛刻。

比较敏感的例子我就不说了。一天天看下来,大家每一次都在演清高和团结,其实每次都是在被人牵着鼻子走。我觉得挺蠢的,因为这种表现就说明了——他们还是很好煽动。不论如何,面对纷杂的信息时,不应该先想一想“的确如此吗?”。当然了,我觉得他们蠢,他们肯定也觉得我蠢,鄙视从来都是互相的,这一点觉悟我一直都有。

我在逛丝芙兰的时候,所有的店员似乎都很忙,只有一个裹着头巾的姐姐站在那里,没有什么顾客找她。我怀着好意上去了,但事后想想人家或许并不领情,说不定还觉得我脏了她的嘴。这个念头一出来,我就觉得自己也真是无药可救了,因为我竟然无法判断,我这个想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星巴克里满桌的人都在笑着、说着,有的在下,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和朋友说笑,有的在谈论商务。而遥远国度里,年幼的孩子们死在弹片下,失去光芒的眼睛永远映照着故国破碎的山河。星巴克里的他们对于世界那一边的苦难并非一无所知,也并非毫不挂心,只是这些实在太过遥远,遥远到明明是真的我们却几乎觉得不存在了。

我在一片祥和的咖啡店中品读苦难,说不出来的滋味。

那就到此为止,不再说了。

标签:读书笔记 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