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美文摘抄精选锦集

文学2.63W

今天吃什么

美文摘抄精选锦集

在公交车上,两位刚上车的中年女士站在我座位旁边,不停地交谈着。前面说些什么我没听见,忽然其中一位提高了声调说:“哎呀,我真头疼啊!”另一位马上跟着说:“我也是啊,头疼死啦!”当时我心里想:不好,这两位可能感冒啦,别传染上我。正嘀咕着,前一位皱着眉头说:“你说,吃嘛——呢?”把个“嘛”字拉了很长的音。另一位立马响应:“是啊,吃嘛好呢?”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两位主妇在为安排饭食发愁!这使我想起了在美国时看到的一幅画,镶在镜框里的,艺术品商店里有卖,在朋友家的厨房里也看见过,画的是两个动物伏案相对,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画下面一行英文字,意思是“今天吃什么?”画的虽然是动物,说的其实还是人们的难题。看来中国外国都一样,一日三餐,如何安排,也是个煞费脑筋的事!

但因此而费脑筋,其实是要有个前提的,必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上有可供选择的食品,二是消费者口袋里有点银子。在原始社会的狩猎时代,人们逮着什么吃什么;在神农氏的农耕时代,人们种出什么吃什么,决不会有“今天吃什么”的问题。到了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们对饮食越来越讲究了,但广大的穷苦老百姓,身无分文,有口吃的,能够果腹,就不错了。就算是孔夫子,“陈蔡绝粮”之际,想的也只能是今天有没有吃的,而不会是“吃嘛好”。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口袋里有工资,但市场上没东西,每月二两肉票,人们只觉肚子饿,决不会为“吃嘛好”而“头疼”。由此可见,“今天吃什么”是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富裕之后出现的问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市场上有可供选择的食品,人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做什么呗,有什么可“头疼”的呢?看来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还有必要再往深处想一想。

常言说:水涨船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过去老百姓过年才能吃顿饺子,所以才有“好吃不如饺子”的说法,如果现在一日三餐、天天如是地让你吃饺子,肯定让你倒了胃口,此即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也就是为什么连发达国家也有“今天吃什么”的问题。国家注意了这个问题,狠抓“菜篮子工程”,所以现在市场上主副食品丰富多样,但群众接着就要求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人们的保健意识加强了,饮食讲究“科学”。蔬菜水果因受化肥农药的污染,变性变味,人们有所顾忌,难免挑挑拣拣。市场上就又有了“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等,但价格较贵,并非都吃得起,于是挑什么、拣什么、做什么、吃什么,就成了让家庭主妇们头疼的事了,此其一。

其二,现在有不少双职工家庭,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打理日常三餐。尽管电视台的“天天美食”节目有很高的收视率,但对上班族来说,却难得有空闲来烹调美食,快餐店、方便面、速冻食品才是他们的首选。但洋快餐模式固定,中式快餐缺乏创新,尽管方便面有多种口味,速冻饺子有不少品牌,但终归大同小异,偶一为之还觉不错,过分依赖就勉为其难了。对这一部分人来说,“今天吃什么?”也不是省心的话题。

其三,在城市居民中,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饮食有更多的禁忌,甜了不行,咸了不行,油多了也不行。他们选择食品的空间更小。他们“吃嘛好”呢?

由此可见,“今天吃什么”竟不是个别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可不是坏事,它是人民群众摆脱贫困、逐渐富裕、奔向小康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是发展,是前进。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市场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吃什么”的问题不是小事。

名人们的非常道

萧伯纳曾说,他的论敌有时仅仅因为他是素食主义者便感到自卑。萧伯纳把吃肉称做“咀嚼动物的尸体”,把打猎叫做“残杀的兴奋”。有一回他因脚踝扭伤躺在床上,医生要他吃肉,他回答说:“宁可去死,也不愿让肚子成为动物的坟墓。”

希特勒年轻时常常挨饿。曾经有连续5天的时间,他都靠牛奶、面包和黄油度日。有时候,他一生气便高声怒喊:“真是牛马不如的生活!”希特勒一星期要去戏院或歌剧院几次,所需费用都是靠省吃俭用得来的。

叶利钦贪杯,他的工作人员只得给他喝兑水的伏特加酒。如果他问起为什么酒的味道特别淡,工作人员就会回答说:“是啊,这酒是柔和了点。”有一次,叶利钦冲进厨房,说要进行检查,结果找到两瓶原装的伏特加酒。叶利钦气得要命,当场倒了满满一杯,一仰脖子,全部下肚。过后,他下令解雇了厨房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原因是:他不喜欢别人骗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颁布禁酒令,从此伏特加酒从宴会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矿泉水,俄罗斯人戏称他为“矿泉水书记”。当时一个笑话广为流传——厂长和女秘书偷情,突然有人敲门,厂长慌忙穿上裤子,女秘书阻止说:“别急着穿衣服,不然人家还以为我们关着门在喝酒呢。”

尼克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话:“有人生来伟大,有人变得伟大,有人的伟大是强加的。”他认为,丘吉尔的一生给人们提供了上述三种类型。丘吉尔不像那些为权力而谋求权力,或是为了拥有权力以便自行其是的领袖人物,他谋求权力是因为他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比别人更好地运用它,他相信自己是他那个时代唯一有能力、有资格和有勇气去处理某些重大危机的人。尼克松说:“他是对的。”

巴顿将军平日里治军严明,有人说他粗俗得像个密苏里州“赶骡汉”,巴顿的回答是:“不粗俗不野蛮就没法指挥军队!”“战争就是杀人的活儿,斯斯文文的人玩不起!”“美国兵缺乏狂热,只有一遍又一遍地骂他们是狗.娘.养.的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巴顿的凶悍勇猛使他得到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绰号——血胆将军,就连他5岁的小孙子在晚祷时也说:“愿上帝保佑这个血胆老头。”

1922年8月2日,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口述他研究的成果,让妻子记录下来。由于他的语速很快,他的妻子无法跟上,便请求他说慢一点,不要着急,但他马上反驳说:“必须要快,我们已经完成的工作实在太少,而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布列塔尼角岛的一座山的山顶上,他的墓穴直接凿造在山顶的岩石里。在他下葬的那一天,全北美大陆的电话都停止使用一分钟以示哀悼。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的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手.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

我觉得近代以来,中国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是很难的,做儿女同样很难。

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在那个时期,清王朝在外忧内患的冲击之下,分崩离析亡于一旦。于是,某些知识青年就投身革命,以图救国,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是要抛头颅、洒鲜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父亲母亲,向我们的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的儿女。因此可以说,那是一个“心疼中华好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

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相当难得的和平时期,也是惟一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并迫切地拿到桌面讨论的时期。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又善良,又正义,还是成功人士,最好还是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因素十分复杂,其中还包括机遇。

很多父母不允许儿女平凡。平心而论,许多平凡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们确实害怕儿女再平凡。其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儿女也要结婚啊,住哪儿?父母工作大半辈子的积蓄,连一个北京五环以内两居室的首付都交不起。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对于“平凡”的忐忑、惴惴不安,是最能被理解,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另外,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也不允许儿女平凡。他们本能地认为,平凡就是平庸。为什么别人的儿女.优秀,我的儿女就该平庸呢?

平凡绝不是平庸。平凡可以平凡得很优秀、很可爱,甚至是可敬的。如果平凡就等于平庸的话,而平庸又是羞耻的话,那这地球上的60亿人口,我估计至少得有59亿人感到无地自容。

我是“草根”家庭出生的孩子。我们家住的房子又破又小,我住的那条街在当年被叫做“脏街”。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出门,父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做坏事,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乘人之危。”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刮面口袋上仅存的'一点面粉,为家里人做疙瘩汤当晚饭。这个时候来了个乞讨者。母亲对乞讨者说,没有什么给你的,你也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喝一碗疙瘩汤吧!母亲把本来属于她的那碗给了乞讨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

我的孩子上中学时,我给他画了一个数轴。中间是零,右面是正数,左面是负数。我告诉他,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社会的数轴上。我们把负数这边归结为那些不幸的人、不幸的家庭。所谓负数,并不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表示他们要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付出的努力会比常人更多。比如:有的家庭有病人,有的家庭先天贫穷。

我帮儿子分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数轴的正数位置。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他的人生应该从零这个点开始。而把自己今后的目标,定在这个数轴的哪个刻度上,是需要由他自己决定的。假设他把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他会终日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为什么比尔·盖茨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当孩子发现这个目标无论怎么努力都实现不了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很沮丧、很痛苦。所以,这个目标刻度的位置,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他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来划出。

我希望你大学毕业之后,用挣来的工资首先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然后你看那边还有小汽车。要是你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的话,那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努力后仍然没有达到目标,那么街上的宝马、奔驰,你就把它当成风景,看一看就好。

有时候,进城打工的孩子会给我一种震撼。

有一天我去开门,我看到给我家送水的完全是一张少年的脸。我问孩子多大了,他说16岁。那么热的天,一桶纯净水有20斤,被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扛上楼来,看着让人心疼啊!我又问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是计件发工资的。我说我家要是住在顶层呢?他说那也得扛上去。那样的孩子,干一天活,他们一定累得倒头就睡。他们挣的辛苦钱也一定舍不得乱花。有可能要寄回家里,给弟弟、妹妹当学费。

我建议父母们把这些打工孩子的经历讲给儿女听,并与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讨论。至少要告诉孩子,他们在现在这个年纪,是不用自己出去谋生,甚至要养活一家老小的。

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觉得很内疚。他们总在心里琢磨,怎么能给儿女更好一点的生活。儿子想要一双耐克鞋,妈妈拿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给儿子买;儿子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妈妈拿出一家人两个月的生活费满足他。凭什么给他买啊?父母这样纵容、娇惯孩子,父母是不是也有自身的问题呢?

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要让孩子学习“善”与“智”,启发孩子动脑,鼓励孩子更多思考,让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我的建议有八个字,那就是父母要引导孩子:知礼、达理、尚文、温文。知礼就是有礼貌;达理就是懂道理;尚文就是不要崇尚权力、金钱,否则一生痛苦、永无幸福感;温文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力量。

车祸,人.祸

值夜班的饭总是不能一次吃完,你看工作一会儿不就来了?刚扒拉两口并不可口的盒饭,电话铃声就响个不停。先是内科的大夫呼我,说是有位内科会诊病人,现在排队候诊的人比较多,这位病人要求先看。我嘴里嚼着饭菜,含含糊糊地告诉他我五分钟后上来,一边加快速度扒拉晚饭。刚挂断,分诊台护士的电话又打进来了,说是刚才那位找内科会诊的病人已经和内科大夫嚷嚷起来了。

我皱了皱眉头,合上饭盒,急匆匆走上楼。在楼道里,就听见了喧哗声,我叹了口气,走到诊室,简单询问了几句患者的情况,拿过病历本,带着患者和家属走出了诊室,来到急诊大厅。这样可以腾出诊室继续看病。

病人是位80岁的老奶奶,一位60岁的大爷骑自行车撞到了她,结果她被送到了急诊,外科处理完她肘部的伤口,然后让内科会诊。我看了看心电图,心房颤动,还有心肌缺血,估计以前就有冠心病。看着情绪激动的老奶奶家属和无助的肇事者,我寻思着如何开口询问既往史。我问老奶奶的家属,老人以前都有哪些病,老奶奶的老伴儿张嘴说:“有高血压,还有……”这话音还没落,一边的儿子连忙打断了,说:“除了高血压别的都好,什么病都没有。”

我接着问,家里有老奶奶以前的病历吗?这看着挺严重的啊!最好有以前的心电图比较一下。儿子一听,赶紧掏出手机拨打电话,让家里人送以前的就诊病历过来。病人的老伴着急地问我:“大夫,拍的那些片子没事吧?”我看了看手里一沓片子——头颅CT、骨盆像、肩关节像、股骨像,所幸没有骨折,于是对老先生说:“老爷爷,放心吧,没有骨折。老年人车祸最怕的就是骨折了,这要是骨盆或者股骨骨折,躺在床上几个月,那可就麻烦了。”老伴儿听了连连点头,嘟囔着:“没骨折就好,没骨折就好。”

趁着患者家属推老奶奶去打破伤风针的工夫,肇事者紧张地问我:“大夫,你刚才说心电图挺严重的,不会有什么危险吧?”我连忙对他解释:从目前的心电图看,老奶奶以前应该是有冠心病的,不过他儿子矢口否认,所以我已经让他去拿以前的旧病历了,如果以前的心电图就有心肌缺血冠心病的表现,而这次的心电图跟以前比较没有变化,就能说明这是陈旧的问题了。我让这位肇事的老人放心,安慰他说:“我们不希望老奶奶有什么危及生命的情况,但也不支持家属夸大病情啊,医生的职责就是如实叙述,其他的交给交警队处理吧。”

不一会儿,病人的儿子就拿来了旧病历,交到我手里。里面有一张两个月前的心电图,与现在的这张比较,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老奶奶的冠心病是以前就有的。我把这个结论告诉了老人的家属,她的老伴儿没说什么,儿子不干了,张嘴就开始骂人,不仅把医院说成肇事方的同伙,还拽着肇事老人的衣领不放。我在一旁不断劝说,请他保持理智,80岁的老人了,基础的疾病至少没有因为车祸而恶化,肇事者一直陪在急诊,该掏的检查费一分没少,也在交警队立案了,跑肯定是跑不掉的。老奶奶的儿子还是不肯松手,拉扯中,肇事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医院,一看自己的父亲被对方狠狠地揪着衣领,也冲上前去撕扯,乱作一团。

突然,我发现肇事老人的脸色很不对,赶紧怒喝一声让他们松开,催护士从抢救室推张床出来,立刻将老人送到了抢救室。此时,他已经心跳呼吸全无,我们赶紧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这下外面所有人都傻眼了,紧紧地盯着监护仪,每个人脸上表情各异,真是难以形容。

经过两分钟的心外按压,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人也有了点意识,此时的心电图提示是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抢救室的医生赶紧呼叫心内科,准备上台做手术。

这时,等候在门口的两家人又开始起了冲突,我冲过去严厉地喝止了他们,而随后赶到的警察也怒了,警告他们说,真闹出人命,可就是刑事案件了。

我现在只祈求手术成功,这也是目前能够有的最好的结局了!

人们为什么爱怀旧?

在最近大火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里,听到了很多老歌:《征服》、《被遗忘的时光》、《刀剑如梦》、《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固然声音才是节目重点,但这样浓厚的怀旧情绪,还是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往别的选秀节目里略事张望,结果也一样——20岁左右的男女,唱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歌。

从演唱者的立场来看,老歌有演唱上的便利。原创新歌是处女地,值不值得开垦,怎样开垦,都得自己揣摩,在哪里换气,大嗓还是小嗓,细腻还是奔放,何处加点装饰音,何处炫技,艰苦程度,如同一场微型创世纪。翻唱别人的新歌,也有风险。歌有两重生命,一重是歌曲本身的韵味,另一重是流传者附加上去的,用体温、感悟、故事层层叠加。一首歌要传唱多久,才能拥有灵魂?答案在风中飘。

老歌没有这样的麻烦,《被遗忘的时光》不论有多少版本,头两句一定要唱得清亮而沉郁;《刀剑如梦》男唱女唱,“我笑”后面务必亮出声音的功底和穿透力。先行者都处理好了,拖拖腔加半音变爵士变蓝调,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何况,华语流行音乐大厦倾倒之后,新歌流传范围日益狭窄,要找出适宜在电视上演唱的老少咸宜、激发集体共鸣的歌,完全没有可能。

最重要的一点是,选秀节目在内地经历八年锤炼,日益戏剧化,从电影、舞台剧、传统戏曲中吸取了大量元素,使得才艺选拔意味日渐淡薄,戏剧情境越发浓厚。从前是铺天盖地站上一台子人,有潜质的得努力使自己的面目在众人之间清晰起来,最大的戏剧元素是比赛中的竞争、转折、突变。渐渐地,选秀节目的冗长拖沓遭遇诟病,使它不得不向戏剧借鉴,上场人数日趋精简,每个人提前经过了技艺筛选,顺理成章获得主角待遇,戏剧元素来自选手随身携带的故事,评委也得参与表演,一惊一乍,先抑后扬。

老歌因此成为必然之选,它厚实,它携带戏剧情绪,隐藏着听者自动附加的人生况味,使歌者仿佛经历了一次整理,一次化妆。尽管很多歌手的演唱,并没有宣传中那样触及灵魂,但这种包装框架极其有效,极大地提升了歌手的形象,让他们显得与众不同。那种慎重的上场、慎重的诉说、慎重的盲听、慎重的演唱,都给人一种暗示:你也得做出慎重的评判。

问题出现了。离开戏剧舞台、戏剧情绪的烘托,离开那种过于慎重的气氛,他们的才艺就失去了依傍,这是许多选秀歌手昙花一现的真正原因。他们在一出戏里演了一个新星,一个伟大的歌手,离开这出戏,他们只是自己。寻求戏剧情绪的支援,让扮演伟大歌手的情境再现,因此成为难以破除的心瘾,他们不得不奔走于各选秀节目之间,成为选秀节目的熟面孔,为的只是让自己扮演的角色得到加固,直到和自己的真身融为一体、混为一谈。

这又是那样一个时代,人们兴高采烈地望着流行音乐的溃败,以为自己最大限度地击败了某种来自精英的束缚。互联网界的大佬高呼,未来世界,歌手、作家统统都会消失,因为人人都是歌手、作家。尽管这听起来像是“卑贱者更聪明”的新世纪翻版,却极具煽动性。这样的时代,有谁会在乎音乐的独立价值?当音乐彻底成为故事的附庸,一出戏的主题歌,已经宣告了它的价值崩塌。旧的去了,新的没来,人们唱着30年前的老歌,以为那是怀旧,却不知那是文化断崖上壮丽的晚霞。

经验这种东西,有时也不可靠

文/赵元波

人们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说的就是一个人经历丰富,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凭自己的经验办事不会错,事实果真如此吗?

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他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以其赫赫战功,粉碎了5次反法联盟,成为欧洲大陆霸主,其控制地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

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一位在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天才和悍将,也有烦心的事,让他一筹莫展,愁眉紧锁。

原来这位在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一世在海上作战却屡战屡败,一蹶不振,法国海军被英国海军打得丢盔卸甲,浮尸满海,如枯枝败叶,惨不忍睹,海军在海战中几乎输得精光。

危急关头,一位工程师建议拿破仑,将木质战舰改成钢制铁甲舰,将布帆砍去换成蒸汽涡轮发动机。拿破仑在海战方面是个典型的门外汉,是个舰船知识盲,他凭自己的经验想:木板改成钢板,像一块铁疙瘩,船还能漂在水上吗?砍了布帆,船靠什么前进?就靠那把冒着蒸汽大茶壶,能行吗?尽管工程师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是类比就是打比方,说得唾沫星子四溅,直到口干舌燥,也没能说服这位军事天才皇帝。对于这位工程师的高见,这位皇帝听后,哑然失笑:你喋喋不休说了那么一大堆,根本行不通,我一点都不相信。工程师毫不气馁,还想再说下去,拿破仑一世下令,把这个喋喋不休的疯子大耳光子扇出去,这个被拿破仑成为“喋喋不休的疯子”的工程师被扇了出去。结果拿破仑战败之后,被孤零零地囚禁并困死在一个叫圣赫勒拿的小岛上。

拿破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犯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错误。如果他听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疯子”的话,历史将因此被改写。

经验这种东西,有时也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