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文学的雪 经典散文

文学2.26W

正值隆冬,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吉林文学正渴望一场降雪。

文学的雪 经典散文

雪与“年成”有关,俗称“大雪小雪又一年”,雪中度过的年终岁尾期待有雪一样的收获和雪一样的开始;又常说“瑞雪兆丰年”,这是中国农历社会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和宝贵经验,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这句话中我们看到雪中的“来年”是对春天的超越,是更为实在的越过了春天的、比春天还远大的“丰年”。

12月5日,“庆祝党的十八大吉林省重点文学作品(吉林文学书库首辑10部)出版首发式暨第三届吉林文学奖颁奖大会”在雪后晴朗的日子举行,为多雪的吉林又降落了一场文学的雪。

今年北方多雪、吉林多雪,多得居住在城中的人都有点不习惯。雪多且大,省会长春连下三天72小时的雪,也算罕见了。今年的雪还实成,少那种轻飘的雪花,多为面粉式的细小颗粒状的雪霰,漫天遍野,无孔不入地覆盖,无处不白。

日子好像清新了许多,生活也满怀希望走向澄明和清白。“乌托邦”必须抛弃,“中国梦”依然清晰在前。物质的文明是必需的,但物的混浊与无度膨胀却必要予以澄清。中国人的幸福观中,“清福”为上,而所谓清福,是将清作为福的维度,指向社会清明、生活清澈、人生清白(有关清福概念,得自一位朋友的'研究和启发),在这个意味上面,文学如雪,“美丽中国”的维度上,文学的雪还应来得更多些、更清白些、更实成些。

70年前的一个大雪的冬日,诗人艾青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著名诗句,但他在那样一个时代,整首诗的重心并不能安放在“雪”上,而是极写、透写“寒冷”,他最后只能无奈地发问:这些寒冷的诗句,中国,能给你些温暖吗?

70年白驹过隙,时代已换了天地。今天的我们已可以将生活更直接地期冀于“暖房子”,而不必先要去解决那些过去岁月中似乎更迫切的“救亡图存”式的宏大叙事问题。今天的雪已可以让我们开掘它除了寒冷以外的更为宽广深厚的意义。比如,在雪中,文学可以做的一些事,就像一句成语所言:“雪中送炭”。送炭即是送温暖,正因为有雪才需要温暖,如果我们渴望温暖,就没有理由不需要雪。这使我们能够更加丰富和辩证地去理解雪。雪的清白,雪的清醒,雪的宁静无声,雪的纯洁无华,雪的肃穆默存,以及雪的滋养春天、趋向温暖的价值,都使人类获益匪浅,从此有了理性的维度和智慧的清醒。细想一下“温暖”这个伟大而奇妙的汉语词吧,它告诉我们暖并不是暖得无度,不是热得无限量,它是适度的、温的,是与温馨、温饱、温和、温柔、温顺、温热、温情等词连在一起的,是适合人性的暖(日之爱),是来自太阳的爱,而不是毒热,不是灼热伤人。“温”得自于水的体验,并融合进暖日的体验,它的智慧中一定埋藏着来自于雪的维度上的纠偏与清醒,这是自不待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雪有着相互阐释、互为隐喻的相通之处。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要为人的生活盖一座“暖房子”,而这座“暖房子”一定要以白雪的世界为背景,在克服寒冷的同时,还不失清白、理性,不失清洁、纯粹,不失清静、顺天,这些雪的品质说明,雪拥有最本真的“文学性”。

今天,中国生活不仅要持续不断的物质张力,生存困境似乎具有永恒性,而其舒缓之法,就在于要多一些雪的清明、清白与清醒,在物欲横流与世俗喧嚣之上,有雪与文学的存在,会是天外传来的一种福音。多下几场纯洁无声的“文学的雪”吧。

还记得30年前开始流行的一首歌曲吗?它唱道:“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由此可见雪的品质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理想境界之一,“春天的故事”里,也有雪的故事,而文学,注定要讲好春天的故事,讲好雪的故事。

标签:散文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