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缺失的终结》的读书笔记

文学2.85W

作者哈里斯是《赫芬顿邮报》和《环球邮报》的特约编辑,对于新媒体和旧媒体他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前互联网时代”与“后互联网时代”的差异,一种我们后代很难抓住的差别,那就是“缺失的终结”,即永无缺失。白日之梦境,不再无声;独处之煎熬,再也无踪。

《缺失的终结》的读书笔记

麦克卢汉在《看懂媒体》一书中说道:“新媒体永远不是旧媒体的延伸,它也不会让旧媒体获得片刻的安宁。”新会压迫旧,使它退出历史舞台。

盖瑞斯莫提出:“大脑因为使用互联网而发生了重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大脑。”他比作,我们一直都是硬件以及最新更新软件的综合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先天与后天的完美结合。关于先天与后天之争的终极答案:“大脑具有可塑性。”

图灵相信,未来的世界,会出现有情绪的、能与我们做伴的电脑。作者在书中提到聊天机器人,测量人情绪的一些软件,它们试图使人“物化”,而研究员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创造一个美好未来忙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个很有特色的研究员:迪纳卡,他有联觉症,他的大脑会因为接收了看上去不相关的信息,而产生不寻常的感觉印象,如星期五墨绿色,星期天黑色。他对网络欺凌这种残酷行为深有感触,于是他通过技术来监管网络中不可接受的行为。他的新项目:“全国帮助热线”使用人工智能来辨识所输入的文字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每种情况提供资源及建议,打破了传统的'精神病治疗方法——对象单一还需要回溯病史,他想要建立一个更友善的网络世界,他想让电脑变得有同理心。心理咨询师们的职业生涯会因此而终结吗,我想不会,但是不断学习成长是必须的,赶上电脑的速度,现在电脑已经可以像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那样倾听和重复“嗯嗯”了。‘

在“公众舆论”这章中,现实生活中一直都存在瞎扯淡的东西,但是现在实在是太多了,以前我们还可以识别出(政客和头脑发热的权威人士),我们可以摇头,现在我们自身都难保,因为我们自己常常随意给出评价,表达意见。我们自认为诚实,但惯例性的东西和优秀的东西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又提到“打造品位”、“过滤泡沫”等词,电脑向用户建议他以前听过的音乐,搜索引擎给用户提供他们觉得最有意思的搜索结果,并且用户每次搜索的时候都会推介这些结果,不断把用户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窄。最终结果是用户界面非常客制化,符合并确认你的信仰、你的偏见,还有你的经历。个人品位和观点的完全展现,其实对真正的学习是致命的伤害。对那些罕见的专家观点的表扬与高度评价,可能始终是让我们接触最新、最冒险、最真实的启发的好方法,坚持给用户“惊喜”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