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埯子散文

文学2.47W

自古以来对弈的种类有很多,除了围、象棋等普及的项目外,还有色彩纷呈的传统地方棋类,其中,流传于德州很多农村的“埯子”,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棋艺

埯子散文

从前,“娘娘庙”遍布全国各地,较大的庙宇中供奉着几位“娘娘”,一般是“女娲娘娘”为正神,“泰山奶奶”、“姜娘娘”等作为配神。这其中的“姜娘娘”就是上古时期的姜嫄,相传她是神农氏十三世孙句龙的女儿。《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 ……”姜嫄有一次随从帝喾到郊外去,脚踏了神的巨大脚印而怀孕。“未婚先有子”的姜嫄几次弃婴,而且扔的地方不是荒郊野外就是冰天雪地。但这个孩子命大,最后居然让鸟兽给养活了。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弃”。

姜嫄认为这个儿子肯定具有非凡的生命力,便着意培养他,从弃小时候就启发他清净专一而爱好稼穑的兴趣。在弃刚懂事的时候,姜嫄就编排了“埯子”等农耕内容的游戏节目,如犁田、播种、收割、储存等,寓教于乐,跟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弃在少年时对农业种植就显示出卓越的禀赋。

弃成年后在农业方面有很多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开始进入了精工细作、肥料运用和选种优育的新时代。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唐尧任命弃为农师,虞舜又任命他为大田师,都是主管农业的官职。造福人类的弃从此被尊称“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自商代人们又把他作为农神祭祀,后又公认他为周朝的始祖。

姜嫄教子有方,成为传奇故事。她重视家庭教育,成为后世楷模。几千年来,人民敬仰并尊称她为求福祁子的“娘娘”,建庙祭拜。这样,“埯子”游艺也就被人们承继下来,传播到很多地方。

“埯”是指点播种子挖的小坑。“埯子”的原意,是指在田地里挖出小坑点播上农作物的种子,是最原始的.种植模式。“埯子”这一名称,是农民们典型的叫法,非常形象贴切。

“埯子”的盛行,因为它玩起来方便易行,设备取材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对阵。田间地头,路边树下,工地场院,院里屋内,业余闲暇之时,或蹲坐或席地,手指一划棋盘便成,用粮食籽粒或随手捡一些小坷拉、瓦块、草棒之类的就是棋子。男女老少不分级别,说“埯”就“埯”,趣味儿十足。

“埯子”的玩法历来丰富多彩,并且也时有创新。比较传统的形式有:走四方、方六、四顶、赶牛角、赶北京等。

“埯子”系列项目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类是以取式杀子技巧为主。布子较围棋简单,子量少,可使对方在布子阶段子量处于劣势,并在布局上受到干扰;取式、杀子是技巧的全面展现,既能“吃”掉对方的棋子,又能破坏对方布置的阵势,让对方不能成式,或没有走动回旋的余地,就赢了一盘。另一类是以取式为主,通过千变万化的运子达到规定的局式,将对方赶进绝地、束手就擒而获胜。第三类是以争先为主,经过一番心理战和计算获得先机,以尽早达到目标。“埯子”一般以两人(组)对决,每盘分出胜负(有平棋),“赶北京”则是三人(组)对局,按到达目的地的次序分出一、二、三名。

在“埯子”对弈的场面中:棋盘上那方形的线格就像农作物的行距和间距,那些叫“斜”的格式,就如同农人在三角地块的设计。“揪子”仿佛耕作时的“间苗”,“吃子”就令人联想到禾苗与杂草之间此消彼长的情景。那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棋子就似劳作时人们在竞赛。那规矩中的种种“成式”,当意味着收获与储存……

“埯子”这种民间地方性棋艺,在乡下很多人都会玩,高手层出不穷,各有绝招。对弈中,奇招变化奥妙无穷,“拼杀”的场面引人入胜,不论执棋人还是观众,都沉浸在局势之中,其乐融融。“埯子”棋艺,无疑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何图形、代数运算、心理记忆等智力思维,在游戏中得到了开发和锻炼。可惜,也有一些老玩法,如“六五”、“赶牛角”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了,亟待整理和记录。

当下,“埯子”游艺已被列入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宝贵的棋艺若能发扬光大,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不无裨益。

标签:埯子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