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林语堂优美散文三篇

文学1.67W

林语堂散文《论趣》

林语堂优美散文三篇

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乾隆问左右:“那几百条船到哪里去?”有一位扈从随口答道:“我看见只有两条船。”“怎样说?”皇帝问。那位随行的说:“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首称善。

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以名利二字,包括人生一切活动的动机,是快人快语。但是我想有时也不尽然。大禹治水,手足济服,三过其门而不人,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腹,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他们是圣人贤人,且不说。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有能力或权力做出大事业来,不为任何力量所阻挠,为事业成功,也可成为人生宗旨,鞠躬尽瘁做去。为名利死,为情死,为忠君爱国死,前例俱在。

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但是排脱最不容易。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袁中郎叙陈正甫会心集,曾说到这一层。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巴士特(Pas.teur)发明微菌,不见得是为名利色权吧。有人冒险探南极北极,或登喜马拉雅山,到过人迹未到之地,不是为慕名,若是只为图个虚名,遇到冰天雪地,凉风刺骨一刮,早就想“不如回家”吧。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科学发明,就是靠这个趣字而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见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的趣味使然的。

我想这趣字最好。一面是关于启发心知的事。无论琴书画。都是在乎妙发灵机的作用,由蒙昧无知,变为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不像上举的四端。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康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就做到如米额或黄大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痛嗜。没有腐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而且就变为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机一动,读书之趣就来了。无奈我们这种受考试取分数的机械教育,不容易启发一个人的灵机。我曾问志摩,“你在美国念什么书?”他说:“在克拉克(Clark)大学念心理学。就是按钟点,摇铃上课,摇铃下课,念了什么书!后来到剑桥,书才念通了。”这就是导师制的作用。据李考克(StephenLeacock)说,剑桥的教育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一次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枝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现代的机械教育,总不肯学思并重,不肯叫人举一反三,所以永远教不出什么来。

顾千里裸体读经,是真知读书之趣的。读书而论钟点,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李考克论大学教育文中,说他问过第四年级某生今年选什么课。那位说,他选“捐客术”及“宗教”两课,每周共六小时。因为他只欠这六小时,就可拿到文凭。“捐客术”及“宗教”同时选读,实在妙。但是这六小时添上去,这位就会变为学人了吗?所以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今日国文好的人,都是于书无所不窥,或违背校规,被中偷看(水规、偷看《三国》而来的,何尝计时治学?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林语堂散文《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通常人的意见,认为一个捧书本的人不宜做买卖。此中似有至理。孔子说“富而可求”,虽然做马夫,他也愿意。的确,做生意有生意经,不懂这一行的人,投机无不失败。大贾富商,自有其天生的一副才干,何时应买进,何时应脱货,操纵自如,当机立断,自有其不可捉摸的天才。这是另一种的聪明,生而知者一类,别人学不来。我常买不当的东西,而不买所当买,或是买来人所认为无用之物。太太说我买东西做小交易不行,我委实不行,但是也自有我不行的道理。

人有理智,但未必是理性的动物。细想小时念书,数学并不觉得难,但是办事精明一道,实在不无遗憾。有些地方,买卖还价应该比开价少五六成,我总是以九折还价;要是还一半的价,我总开不出口。以前在国外与一家书局签订合同,也是非常“潇洒”,带几分书生本色,书局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大家是朋友,毫不计较,慨当以慷合同就签了。过了一二十年才明白朋友开书局也是为赚钱的,这损失的版税也就可观,但是已后悔无及了。年事渐长,阅历渐深,以后订合同,就没有“不治生产”那一套书生本色了。此是话外不题,单说我做小交易买所不当买的道理。

徜徉街头,看看店窗中陈列的货物,视而不买,自是一种乐趣,是居城市中人一种不花钱消遣的方法(英语叫做WindowShopping),因为不花钱,一看就可看几十家。但是因为看,有时就不免停足,饱享眼福。妇女闺秀过鞋店,没有不停足凝视的。有时感情冲动,由停足而跨进店门,就难保不买所不当买的东西了。我过文具店,五金杂货店也必停足。有一回我跨进五金店的门,买了一把锤子,一圈铜丝,和不少可用而不必要用的钢铁器物。原因很简单,起初倒无意要买什么。可是店主是一口真正的龙溪话。普通的闽南话,都有多少县分的腔调不同。生为龙溪人,听到真正的故乡的音调,难免觉得特别的温情。我们一谈谈到漳州的东门,又谈到江东大石桥,又谈到漳州的碱水桃、鲜牛奶,不觉一片儿时的'欢欣喜乐,一齐涌上心头。谁无故乡情,怎么可以不买点东西空手走出去?于是我们和和气气做一段小交易,拿了一大捆东西回家。

“Y.T.你又买一把锤子。我们已经有一把。”

“一把找不到,还有一把。不是两把好吗?”

“铜丝铅条我们一大堆。又那些钳子、钉子、螺旋扛重器有什么用处?”

“一点没有用处。”

“那你买他做甚?”

“我不知道。”

人不能无常情,为故乡情而买不必用之物,是不可以理喻的。大概人家做生意,又不是向你乞贷,你心里高兴,又得到物件实惠,不能算花冤枉钱。花冤枉钱的,是走入洋行,有钱要买东西,偏偏遭人白眼不理。香港某家洋行,货色十分高贵,女店员是有名的十足洋奴,喜欢伺候洋大人,看见自己同胞,总是要理不理,令人生气。后来我要买一件需要的东西,装个神气,穿洋服,一进去就是打起洋大人吩咐家童的架子,向女店员说一口漂亮的英语,果然得该店员帖帖服服的招呼。大概这种地方,少走为是。

买东西也是与小孩子接近的好机会。你在街上踱步,无故总不好意思和小孩子攀谈。人家在玩,一问一答就完了。大概十几岁小孩,能代父母管店的,都还不错。小孩子怎样调皮,也没有大人的阴诈虚伪。有一回在中山北路某文具店,有一个十二三岁小孩子看店,一说了错话,脸就红起来。我想非买他的东西不可,因为我知道脸红不能假的。于是我们成交二百多元。论理这一大堆的大信封、卷宗套子、尺、圆珠笔,都是家里已有的东西,不必买,无须买。然而买时小孩子一对黑漆的眼珠那么大,他也高兴,我也高兴。这是买东西的艺术,而我是买东西的艺术家。

人生在世,年事越长,心思计虑越繁,反乎自然的行为越多,而脸皮越厚。比起小孩子,总如少了一个什么说不出来的东西,少了一个X。就说求其放心吧,亡羊亡马可以求之,所亡的放心怎样求法,恐怕未必求得来。这是人生的神秘,也是人生的悲剧。我想还是留点温情吧,不然此心一放,收不回来,就成牛山濯濯的老滑巨奸了。

宋儒喜欢讲明心见性,以庄以诚求之,要除去物欲之蔽。无奈此心此性,总是空的,到了无蔽无欲的境地,便愈空无所有,而以庄以敬,反而日趋虚伪。就使你做到明心见性便如何,此颜习斋之所以不满于程朱之学而起了抗议。我想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林语堂散文谈涵养

中国旧有教育,标举“涵养”二字,注重德性之薰陶,与现代所谓教育,趋重学分不同。有学分,未必有学问,有学问,未必有涵养。

中国认学问与涵养为一事,此为中国传统教育之一大特点,与德国教育注重鸿博精研,法国教育注重艺术陶养不同,而与英国教育之注重性格培成亦大迥异。英国之所谓性格,原文为character不但中文不可译,法德文皆不可译,因此字含义,特指坚毅、恒心、镇静、蕴藉、临危不惧、见义勇为、服从纪律、谨守礼俗等成份,而坚毅、恒心,服从纪律等尤由户外运动得来。故英人之视运动如生命,如宗教。

此言英国民性者所不可不知。英人有此注重德性之“教育”,所以无论寄身南北,远涉重洋,只消七八人,或二三十人,在非洲、在澳洲、在印度、在埃及之一小城,便能成一种自治团体,而统驭他族。大英帝国之造成,实基于此。中国教育虽也以陶养德性为前题,然其所认为目标之涵养,却大不相同了。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虽然儒家学说,并非如此,然在历史上,却是如此的结果,因为“涵养”两字,含义注重忍辱负重,和平达观,不露锋芒,喜怒不形于色,不轻易得罪人,不吃眼前亏,聪明的计算等。所以中国没受教育的人如危崖,如峭壁,如苍松,如古柏,如饿狼,如鹰隹,如雄马,如箭猪,如荆棘,如锉刀,如李逵,如武松,如泼妇,如一切不易对付的东西。受过涵养的人如面条,如汤团,如肥猪,如家禽,如训羊,如蜗牛,如西湖风景,如雨花台石,如绣球,如风轮,如柳絮,如棉花,如悬疣,如谭延闿,如黎远洪,如好好先生,如一切圆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