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三不朽优美散文

文学9.86K

自古以来,古人都在追求超世的价值,即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所提到的“三不朽”:“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优美散文

这应该算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价值,其中体现了儒家的修身治国思想。

首先说一下三者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讲,很多人是如此理解的:最好是立德,不行就立功,再做不到就著书立说,献身于学术。字面上很有道理,但过于狭隘与消极,而且其中还有问题:立德与立功哪个更重要?因此,我认为,这三者应该是先后顺序问题:先立德,做到之后,便立功;功业建成,便退休,著书立说。这个顺序听起来更符合像曾国藩、明等古贤人的人生轨迹。

下面我想具体说下“三不朽”到底是什么。

太上立德。《大学》里提到:诚意、正心、修身,一般归结为“内圣”。就是说人如果想有一番成绩,想要青史留名,必须修养德行,即自己要行。判断他行不行,是否有别于一般人,就看他的德。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为何要禅让,这是为了让有德者居之。在挑选首领时,要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希望所选之人是德行最高的。

当然,为什么人们对此看得如此之重呢,因为这是一个保障,保证统治者不犯大错,其实,“三不朽”原来都是针对统治阶层而言的。统治阶层有德,就不会偏听偏信,不会鱼肉百姓,到了后来,人们又把它归为普通人的修养标准。

其次立功。立功就是建立功业,也是立德的目的,《大学》里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是平天下,一般叫其是“外王”。我认为,这是三者之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立有大功的人,才会真正不朽。因此,我们崇拜英雄,而且,古代的思想,大都是经世之学,目的是为了向现实服务,立德是让自己强大,因为德中包含了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才能立德,古人有济世情怀与担当意识,想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或者说其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都希望谋得现实的功业,立功或许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立功也收效最快。立言、立德大都是他们死后才能立得起来,而立功在生前就可以给人回报,收效最大。

再者立言,著书立说可能是相对最不重要的。在先秦,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受教育的机会。以著书立说来影响世人,造福百姓,非常困难,一般只能在上流社会才能有大的影响。就算在今天,一本好书要想广泛流传,也是比较困难,而且影响的群体很有限,比不上前两者对当世的影响那么广泛。但事实上,只有立言才能让人真不朽了。古代很多人的德行、功绩亦不得而知,唯有他们的作品遗留了下来。这像是一个讽刺,也暗示了立言的一个很大功能—教育,再具体些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帮助人们更好地立德与立功。这算是通向立德的一个途径,乃为了“先觉觉后觉”,不过,这只是辅助。

我认为,“三不朽”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立功。立德乃是做好自己,使自己有能力来立功。而立言可以算是一种闲情,若是有立功的机会,几乎很少有时间著书立说的。立功才是为现世服务的。当然,这不是功利主义,而是儒家的社会担当精神。

如今,中国人很多都道德沦丧,不信儒家,也不信宗教。我们倡导学习西方的文化,但是他们的基督教,却很少有人信。西方的公共道德我们学的很差劲;我们自己的儒家德行被当做“封建糟粕”给扬弃了,结果,我们什么信仰也没留下,真是有点邯郸学步般的讽刺。真如钱宾四先生所说:“如果我们连中国人都做不好的话,又有什么自信做好一个外国人呢?”学外国,我们是永远学不到家的,因为我们的历史传统相差太大。既然,我们当不了西方的文明人,那我们就要当一名东方的“士人”,要有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承担。

标签:三不朽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