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落花生抒情散文

文学2.1W

花生这个名字真是好听。花,生。轻轻念出这两个字来,仿佛看到眼前一片繁花盛开的样子。而落花生这三个字更是贴切,它的根茎必须得牢牢地扎在土里了,叶子上才能开出一朵朵细细的小黄花,地里面才会长出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来。

落花生抒情散文

花生在南方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农作物,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在我的家乡,花生又名“拉果”。大概是因为收花生的时候,农人们需要徒手将花生从地里一棵棵拔(拉)出来的缘故吧。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食用油原料,花生在南方的种植面积大、范围广,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少则几分田,多的几亩几十亩都有。

每年春分前后,绵绵细雨终日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饥渴了一冬的土地都吸饱了水,这正是播种花生的好时节。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偶尔会匆匆忙忙地走过一两个挑着扁担的农人,而路边两旁的农田里,更多的农人正在忙着种花生。

细雨斜飞中,他们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一块透明的或者上面印着花朵的塑料油布,卷起裤筒,光着脚踩在还积着水的土沟里忙碌着。男人们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往已经整理成行的泥土里打下一排排整齐的垅,小孩子们把手中盘里装着的花生籽一颗颗匀称地点在垅上,女人们则跟在孩子后面,用锄头把土拔到垅里将花生籽盖住,并把上面的土平整好。

按理说,下雨天是不适宜干农活的,但是农人们没有办法。每种农作物都有它播种的最佳时节,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所以不管是晴也好,雨也罢,只要不是下太大的雨,他们都要下地去赶种花生。

三月里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几场雨过后,花生地里就冒出了点点绿色的小芽儿。几天后,点点新绿很快便变成了绿油油的一大片。这大片大片的绿啊,看在农人们的眼里,满满的都是欣喜。他们又忙着给花生施肥、除草,汗水一滴滴地洒在地里,也洒在那花生苗上。那地里的花生苗,更绿了,这是生命的绿,也是饱含着农人们希望的绿。

每一个出生在农村的人,大概都经历过“双抢”吧。“双抢”即是抢收和抢种,要把上一季种的粮食收上来,再赶着种下一季,这是农人们一年中最辛苦忙碌的时候。因“双抢”一般都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故又称为“收六月”。

这时学校已经放暑假,又恰逢小暑大暑,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春天在地里播下的种子,现在都开花结果了。西瓜要摘,黄豆要收,稻谷要割,花生要拔,满田满地的活都等着人去干。这个时候在农村是找不出一个闲人来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家老小齐上阵,谁也不得偷懒。

烈日当空,农人们埋头苦干,挥汗如雨,顾不得擦一把脸上的汗,只想着赶紧把地里的花生收回来。拔花生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力气要大,因这时土里的泥巴比较坚硬,倘若使的力气小了土里的花生不能完全拔出来,还得用锄头再挖一遍。

农人们是一颗花生都舍不得落下的,粒粒皆辛苦,都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啊。有些绿色的浑身长满毛刺的小虫子会悄悄地躲在花生叶子的背面,冷不防就往正在拔花生的人手上蛰一口,把人的手蛰得火辣辣地痛。

花生从地里拔出来后,还得一颗颗摘下来。摘花生这样轻松的活一般都是留给小孩子干的,在地里摘不完,就捆起来挑回家放在墙角边的阴凉处,中午或者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再围坐在一起摘。花生摘好后装在箩筐里,先挑到池塘或者小河边洗干净再挑到晒谷场摊开晾晒,天气好的话,一般晒上个四五天就可以拉到城里的榨油厂榨油了。

自家种的花生榨出来的油香味浓郁、纯正,带着植物特有的清香,是现在超市里卖的那些转基因食用油无法比拟的。从小吃惯了这种花生油,在外面再吃别的油,竟有些不习惯了。只是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市场上也很难再买到纯正的花生油了。

农人们辛苦一季收回来的花生,除了大部分拿去榨油,也会留一部分自己吃。最经典的吃法是卤花生、花生炖猪脚,还会连壳做成咸干花生、蒜香花生,剥了壳放在油锅里炸得香喷喷的用来下酒也是常有的。

我父亲好酒,喝酒必得配上一碟油榨花生米。我以前炸花生米总是掌握不好火候, 不是炸得不够香,就是炸得过火了。后来炸得多了,便也慢慢学会了一些炸花生米的小技巧,现在炸出来的花生米又酥又脆,深得父亲的喜欢。

还有一种用米粉和花生米一起炸出来的花生饼,如今已经成了我家乡的一种特产,在小城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有大娘大婶们支了油锅现炸现卖。在外工作生活的游子们逢年过节回来都要吃几个解解馋,光自己吃还不够,还要成箱成箱买了拿去送人。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城里有些小孩居然不知道花生是长在地里的。他们以为花生像苹果那样长在树上,不然他们看到的花生怎么会那么干净一点泥巴也没有?又怎么叫落花生呢?

从小生活在城里的他们远离大自然,怎么知道花生是从哪里来的?又如何能明白他们吃在嘴里的这一颗小小的花生里面,包含着农人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呢?

还记得当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只是笑笑,觉得孩子们可爱。可是现在再细细回想起来,心里面竟有些淡淡的惆怅。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的下一代,也分不清花生到底是长在树上,还是地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