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文学

契诃夫手记读书笔记

文学1.62W

世人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处处留心,篇篇精品”、“含着泪微笑”,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好?他的作品与欧·亨利的有什么不同?带着些许困惑,我走进了契诃夫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契诃夫手记》(以下简称《手记》)读起。

契诃夫手记读书笔记

最初翻开《手记》,看着一行行短小精悍的文字,预计很快就会读完。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越来越看不下去了。《手记》中的有些内容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伸长啦”,“一个富商,想在家里的厕所里装置淋水器”以及一些“骑士的格斗”、“乞丐的讨饭袋”等奇怪的名字。我不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仅仅是这些摸不着头脑的文字,怎么会获得如此高的称赞?于是决定从契诃夫的生平背景开始了解,阅读了《契诃夫传》、《简洁与天才孪生——巴金谈契诃夫》、《契诃夫的一生》、《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契诃夫研究》。我了解到: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世界社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垄断资本的无限膨胀促使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应有的快乐,反而使人的内心和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社会成为一个抽象的异己的力量,抛开人而独立的运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强烈扭曲,人在“物”的压迫下,不断地“异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契诃夫用一种超越生活表层的智慧,书写出那个时代俄国人民的苦乐与幸福,书写着一个个挣扎在生活泥潭中的痛苦的、冷漠的、肮脏的、懒惰的、麻木的灵魂,字字珠玑,直捣人内心那片最柔软的角落,划出一道道血淋淋的伤口,时刻提醒着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生活。

契诃夫对生活充满了永无止境的兴趣,凡是人所能企及的一切,他都想去感受,纳入他短暂的人生历程之中,并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手记》中的一字一句均来源于生活,它们的存在并非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肤浅的艺术夸张,而是他的情感、良知、道德、责任等在“几乎无事”的、易被人忽视的普通生活中发现的人性的.冲突和人生的戏剧性,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凝聚着劳动的心血。契诃夫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体弱的他去过人间地狱的萨哈林,途径日本海、中国海、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西欧,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他到过繁华的大都市,也曾生活在贫穷的农村,每一次经历都会产生许多题材,他把它们简短地记录在手记、日记中。简炼是《手记》的一个重要特点,契诃夫的座右铭是:简炼是天才的姊妹。别人曾问过他写作来源,他回答说:“我有100多个题材。”正如他所说的,“谁要描写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研究它”,“你只要细细看一根草,一粒沙子,一条小缝……那么到处都是生命,戏剧,悲剧!”

《手记》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留心。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他的脍炙人口作品——《套中人》。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旧制度的卫道夫、新制度的反对者别里科夫。这一角色的原型正是契诃夫中学时代的学监季雅科诺夫,后来他又接触到不少季雅科诺夫式的人物。这在他的《手记》中以极其多样的形式出现过:

“从幼年一直到老年,N始终有一种侦探的嗜好。”

“一个海关官员,由于对自己工作的热衷,便搜查旅客,寻找政治上可疑的文件,甚至弄得连宪兵都愤怒了。”

“一位副主教给神父和牧师都打了操行分,甚至给他们的妻子女儿也打了操行分。”

“他不喜欢那种使他不安的文学,如席勒、荷马等等。”

“爱?谈恋爱?没有的事!我是个公务员。”

在《手记》里,这样的句子在普通读者看来,没什么特别的,不值得记下,即使记下,也不会对写作有什么用,可正是这样简炼平常的句子,在作者心中孕育了20多年,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所以它愈发的真实,愈发的震撼人心。小说最后发出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啦”的呐喊,给予生活在套子中的人当头一棒。十二年来,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语文课文,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契诃夫,但是一提起别里科夫、万卡等这些个性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戏剧性的情节,才发现他早已刻在你我的灵魂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契诃夫不倦地用他的笔抨击着当时社会的病史。他用诗人的语言,医生的精细和幽默家的讽刺,描写出丑恶的生活。在他的世界里,可怕的不是生活的悲剧,而是生活中的习惯;可怕的不是人命运中的突变,而是僵化的生活和麻木的人心。庸俗是他的仇敌,再也没有比庸俗更可怕、更伤人、更使人愁闷的东西了。巴金说:“我读得越多,越害怕读下去。”高尔基说:“他一生都在同它(庸俗)斗争。他嘲笑了它,他用了一支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了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即使在那些初看起来似乎很好、很舒服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我认为契诃夫的“庸俗”不仅指贪功名利禄的虚荣与伪善,更是指一切危害人的肌体健康和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社会习俗等等,使人们异化,丧失了人格与尊严。

在《手记》开头的部分,作者写下这样一句话:哈姆雷特为什么要为他所梦见的死人的鬼魂而奔忙?闯入生活本身的鬼魂不是更可怕吗?没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我们总是一天又一天重复着我们的生活,吃饭,睡觉,上课,工作,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很少会考虑: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对于陌生人,我们习惯戴上冷漠的面具,却希望别人可以信任你;对于污染,我们司空见惯,偶尔抱怨几句,下次依旧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对于排队,我们对插队的人恶语相向,可轮到我们自己可以插队时必然见缝插针;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方面告诉他们要诚实守信,一方面我们自身却常常迟到……我们总是这样,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却没注意到自己就是梦想的破坏者,我们总抱怨现实,却没想到现实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被困在生活的牢笼中,与庸俗为伍,与冷漠自私作伴,与生活中的鬼魂做交易。生命如此的短暂,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啦!

有人认为契诃夫的作品让人在绝望中看不到一丝希望,痛苦地陷在生活的泥沼中。我不同意这一观点。作者多次表明“一切希望都在未来”、“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尽管作者没给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但现实中以他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他写道:“伊斯兰教徒为拯救灵魂而掘井。如果我们每个人身后都留下一所学校,一口井或某种类似的东西,使生命不只消灭的毫无痕迹,该有多好!”

他曾说:“一个民族的力量和救星在它的知识分子身上,在那些正直、有感情、勤于思考、善于工作的知识分子身子上。”而他,就是这样一名知识分子,不满足于仅从文学上反映生活,还要“干预”生活。他接触了许多农民、苦役犯,他与他们同吃同住,深入地观察着苦难的人们,他行医、修路、募捐、资助学校,把不幸的人写进书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救济。因此,契诃夫不仅不是“绝望的歌唱家”,而且还是呼唤良知、善良的先锋。只是这种呼唤是建立在清醒的洞察和深刻的反思上的,既不是满腔热血的宣言,也不是热泪纵横的说教,而是一种冷峻而温和的引导,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做出符合人性的选择。

阅读《手记》,在文字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深刻思索、敏锐洞察、纯净善良的灵魂。他给予我生活无限的力量,指导我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向庸俗的生活开炮,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本真状态。正如契诃夫所说:“所谓如儿童般的纯真的生活快乐,只能是动物的快乐。”

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阅读《契诃夫手记》,使我更加清醒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