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实习

兴城秦皇岛实习报告

实习2.32W

一、 自然地理概况

兴城秦皇岛实习报告

1.1 兴城

兴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协作区的交汇地带,东邻锦州, 北靠葫芦岛,西连山海关,南濒渤海辽东湾,地理坐标为E120°42′,N40°37′。在行政 区划上,兴城市隶属于辽宁省葫芦岛市。

在地貌上,该区属于辽西山地黑山丘陵的东部边缘,区域地貌为海滨丘陵。海拔高度一般为20~500米,相对高差200~350米。最高点位于兴城市西北的九龙山,海拔558.7米。山体的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地势总体上西北高而东南低。实习地区处于北半球暖温带亚温润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一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24.2℃,七月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38.2℃。年平均降水量620mm。三月份平均风速为一月份和本月份平均风速为。全年平均风速为暑期七到九月份,海水温度24℃。

在地质上,兴城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地台北部。辽宁又是中、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组成部分,,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我国境内的华北地台,其主体位于华北地区,轮廓大致成一三角形。

兴城市土地类型多样,土质较好,适于植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高梁、玉米、谷子、水稻等。油作物有大豆、花生,是辽宁省花生重点产地之一。经济作物有棉花、烤烟、麻类等。丘陵地区适宜林果生产,以苹果和白梨为主,被国家农业部定为优质果生产基地。林业资源有松、柏、柞、椴、榆、槐等乔灌木。林地面积80万亩,森林覆盖率29%。海产品丰富。

1.2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119°30’E~119°50’E, 39°50’N~40°10’N,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实习基地柳江煤矿在柳江医院附近。市区长50 km,宽6 km,全市海岸线总长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碣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柳江盆地中国北方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柳江盆地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

二、实习路线

1 兴城

1.1:龙回头海滨路线

1.2:白庙子路线

1.3:钓鱼台海滨路线

1.4:夹山路线

2 柳江盆地

2.1:张岩子东部落路线

2.2:潮水峪沙锅店路线

2.3:石门寨瓦家山路线

2.4:刘家房上庄坨路线

三、地质

3.1:地层

(1)太古宙变质岩石单元

在兴城至南部绥中一带大部分分布。1:20万区调称Mr1混合体花岗岩,现称太古宙绥中花岗岩,野外初步观察总体为变质深成岩浆侵入体。

(2)中、上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为大陆板块(地台)边缘裂陷槽环境,发育一套地台型海相碎屑岩、富镁碳酸岩及黏土岩。在天津蓟县剖面该套地层划分为三个系十二个组,自上而下为长城系(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组(包括杨庄组、舞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青白口系(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井儿峪组)。

(3)下古生界

本区下古生界仅发育有寒武系和奥陶系。寒武系在区内分为:

昌平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奥陶系在区内分为:

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

中奥陶统 马家沟组沉积后,处于沉积间断,缺失上奥淘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直到晚古生代晚石炭世才接受沉积。

(4)上古生界

石炭系、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蛤-蟆山组)更新统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和淡黄色土,以及全新统现代河床砂砾沉积。

(5)中生界

区内中生界较为发育,但连续性差,多发育在数个独立盆地内。

三叠系(红砬组、后富隆山组)、侏罗系(羊草沟组、兴隆沟组、北票组、海房沟组、髻髫山组、土城子组)、白垩系(义县组、九佛堂组、冰沟组)

(6)新生界

新生代燕山地区整体处于隆升剥蚀阶段,仅局部地区发育第四系更新统棕红色粉砂质黏土和淡黄色土,以及全新统现代河床砂砾沉积。

3.2:岩石

岩浆岩

是由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岩浆形成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冲出地表,喷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形成的有岩石,称为喷出岩,由于形成的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1二长花岗岩

正长石与钾长石的含量相当.

2斜长花岗岩

含碱性长石很少或不含碱性长石的花岗岩,例如由20%~40%石英、斜长石(更中长石至中长石)及一些深色矿物组成的花岗岩.

3伟晶岩

具有伟晶结构的浅色脉岩.

4正长石

中性或半碱性深成岩.主要矿物为钾长石及角闪石,黑云母等.

5闪长玢岩

中性浅成岩,具有斑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隐晶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及普通角闪石. 6 辉绿岩

由基性斜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的基性浅成岩。具典型的辉绿结构,块状构造,显晶质,细-中粒,暗灰-灰黑色, 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常呈灰绿色.

3.3:构造

3.3.1 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分类: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可造成地层缺失,如:白庙子路线上的带有逆断层特点的正断层;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可形成挤压透镜体;

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相对水平运动,断层面陡直。

断层证据:

1、断层面

2、断层张性角砾岩(正断层)

3、阶部

4、岩脉入侵(正断层)

3.3.2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和所含化石基本一致或基本递变,他们的产状基本平行,是连续沉积的产物。

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近于平行,但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代表地壳运动以上升和下降为主。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上下岩层不平行,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形成的机理反映地质构造过程,并说明在地质发展史中的应用。

地层与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岩浆侵入体侵入沉积岩中,使周围岩石发生变质,说明岩浆体形成年代晚于沉积岩层。

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后又经过长期风华剥蚀,在剥蚀面上又形成新的沉积岩层,剥蚀面上的沉积岩层说明岩浆岩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层。

3.4地质发展史

3.4.1

兴城地区前侏罗纪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华北地台)北部燕山沉降带东段。本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华北地块基底形成阶段、华北板块盖层的发展阶段和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

⑴华北板块的基底形成阶段

在太古宙,本区形成了早期大陆型地壳,以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沉积为主,太古宙晚期,这些早期大陆型地壳岩石在较深地壳层次发生中深区域编制作用并有深成酸性侵入体形成。

古元古代时期,区内处于隆升剥蚀,形成山海关隆起。古元古代末发生吕梁远东,形成统一的华北板块区,同时伴有深成岩浆侵入及深成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黑石岗岩体的侵入及构造片麻理的形成。

⑵华北板块盖层发展阶段

中元古代——三叠纪,本区进行华北地台盖层沉积阶段,形成了三套趁机盖层:第一套为中、新元古代陆内裂陷槽沉积。中元古代长城纪早期本区沉积了常州沟——串岭沟期的陆地边缘相沉积物。兴城运动发生在长城纪内,并伴随有锦西岩体沿东西向断裂带侵入,是一次造陆运动。

第二套沉积盖层为早古生代,典型浅海碳酸盐建造。古生代寒武纪本区再度沉降。早寒武世为内源碎屑夹泥岩建造。中晚寒武世海侵区处于广泛的海侵期,以内源碳酸盐建造为住,为潮见带——潮下带地台相沉积。早奥陶世末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露出水面,风化剥蚀。

第三套趁机盖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至三叠纪,由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海、陆交互相近海平原沼泽相沉积至中二叠世、三叠纪为大陆河流相沉积。

⑶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

中生代三叠纪末开始,稳定的地台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使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板内变形,地台活化。

中生代三叠纪末期,以南北向对偶为主的印支运动形成了本区一些主要的东西向断裂构造和掀斜构造或者说大型的构造向斜盆地,岩浆活动规模不大,以闪长岩类岩株形式产出。燕山期本区发生了更强烈的构造运动,构造形迹方向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北西、南东对偶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伴随的大规模带,大杨和沟 、盘道沟断裂带等显示地垒式的断裂构造,以及所伴随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早、中侏罗世以山间碎屑盆地为主,伴有中基性火山盆花。早白垩世本区形成了一套火山——火山碎屑岩建造,为大陆裂陷盆地沉积。

新生代以来,随着海盆地的`不断下降、陆地的抬升,海陆差异性升降运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运动形式。第三纪全区处于剥蚀状态,无沉积形成。第四纪近海地区和山间沟谷地带,接受了黄土、砂砾石堆积,其他地区继续遭受风化剥蚀。

3.4.2

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显的海陆变迁。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全新世以来,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由此发育成了现在西部陡东部缓的向斜地貌——柳江盆地。

四、地貌

1.海蚀崖、海蚀洞穴:

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磨蚀,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

地点:龙回头海滨路线

2.石芽、溶沟、溶槽: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形成石芽。

地点:刘家峪上庄坨路线

五、

5.1白庙子路线剖面图

5.2大石河小傍水段河流阶地横剖面图

六 后记

通过此次的实习,我有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历,也从中总结出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验,使我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矗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讲解我们主要了解了三大岩石类型及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知识;还有对断层的形成的研究以及地层的类别划分。地质构造例如断层、褶皱等抛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终于可以亲眼观察到这些构造,而这些是从书本上永远也看不到摸不到的这是实习的收获之一。我们还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并且通过罗盘测方位角、倾角、倾向。

经过10天的实习,不管怎么样,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但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实践经验。在相对艰苦的野外实习环境中,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