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人际交往心理(通用15篇)

人际交往心理1

内容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摇篮,其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正是当代社会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视的一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人生、掌握专业知识、认知社会的阶段,其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校的生活、学习。然而,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其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时代,借助与学习他人的智慧来完成自身人生的奋斗目标。

人际交往心理(通用1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际交往指的是个体同身边人之间的一种行为与心理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彼此的交流各种情感、思想、意见、态度和观点,并且带着很强烈的目的性。而人际交往过程又存在着主观性、复杂性、实践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

当今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心理幼稚并且又担负着巨大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于社会、环境、学校与个人等方面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会守常与社会平衡,保持一种较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出失落、茫然与压抑,常被无名烦恼所困扰,或者因为无端的恐惧而变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了人格错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溃等。尽管这一些学生在大学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的来讲,没有不适应的症状,便是心理健康。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归纳为以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外界、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热爱学习,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能够从社会和学习活动中获取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思维、记忆、操作和想象等综合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并且能够表现出较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够了解并且接纳自己,即能够正确地认识、要求和评价自己,承认并且喜爱自身的本色。对于自身的长处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对于自身的缺点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信仰的支配之下,认清自身人生的意义,形成切合实际的抱负与高尚的理想。

4.情绪稳定协调。能够稳定、持续地保持愉悦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活力。能够保持心理的协调与平衡,不为消极情绪所困扰,能够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与勤奋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用尊敬、友爱、信任、谅解、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同他人相处,既热情于给予他人的爱与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爱与友谊。对人真诚、忍让、宽容、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进一定的集体中,并且在集体生活之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大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行为表现符合其自身年龄特点,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当开朗、活拨,步伐矫健并充满活力。然而老气横秋与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特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调适

1.害羞的心理调适

具备害羞心理的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于害羞心理障碍治疗应当以心理治疗为主,可以采用暗示疗法、行为疗法,并且结合了有效的社交与技能训练来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增强自信,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避免和预防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的心理调适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时,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摆脱不良的心境。因为这一种方式一方面发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种措施才能够得以畅通无阻,发挥出最大作用。

3.戒备的心理调试

大学生应当对于戒备心理存在着正确认识,不需要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当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了信心地去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于交往充满了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身出现了不适当的心理戒备时,要迅速地克制自我,要告诉自己,无端怀疑是不合适的,会给自身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一些时间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闭心理,坦诚地同交往对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也能够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

4.孤独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需要克服其孤独心理,首先就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需要加强并培养自身的爱好与兴趣,有了爱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受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当尽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导致的孤独状态,就像作茧自缚,不冲破这一层茧,就很难走出孤独。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见问题还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些缺点、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应当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应通过真诚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1.学校方面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学校是对于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人际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在教育训练方法上主要包括了个体辅导、团体活动训练、案例讨论以及研究。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指的是针对了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交往问题实施个别指导,以求改善他们交往的现状,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向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和研究。案例讨论和研究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实施交往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讨论和研究来组织学生实施研究、学习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特点主要是适用于有着共同交往问题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的确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及交往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主要优点在于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适用而广、生动有趣。随着人际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会成为高校生人际交往训练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当正确地去认识自我,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对于交往过程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来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积极乐观的观念来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友谊和热情;学会理解和包容,维持交往环境的融洽与和谐。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体态语言和行为规范,与人沟通交往需要讲究谈话和语言艺术,善于去倾听对方的谈话,做到真诚、虚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大学生需增强人际交往吸引力,形成优良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灵活应对,有的放矢,扩大其交际圈。

五 结语

总之,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做到加强修养,平等待人,融人集体,培养风度,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着挑战与竞争的时代之中借助和学习他人的智慧并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宁.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J].法制与社会.20xx, (1):259-260.

2.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xx,(3):71-72.

3.吴智茹.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J].职业规划.20xx,(6):61-62.

人际交往心理2

一、了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际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际关系技巧的第一步是。

了解人和人性可简单概括为DD“按照人们的本质去认同他们”,“设身处地认同人们”,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人首先是对自己感兴趣,而不是对你感兴趣!换句话说DD一个人关注自己胜过关注你一万倍。认识到“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这一点,是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与别人交谈

当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把这几个词从你的词典中剔除出去DD“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个词,一个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词来代替它DD“您”。你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听众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当你与人谈话时,请谈论对方,并且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最受欢迎的谈话伙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别人觉得重要

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性便是DD渴望被承认,渴望被了解。你愿意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吗?那么,请尽量使别人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请记住,你越使人觉得自已重要,别人对你的回报就越多。

1、聆听他们

2、赞许和恭维他们

3、尽可能经常地使用他们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们之前,请稍加停顿

5、使用这些词DD“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见你的人们

7、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四、如何巧妙地赞同别人

绝对不要忘记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对别人,而只有智者和伟人才会赞同DD尤其当对方犯错误时!“赞同艺术”可概括为以下6点:

1、学会赞同和认可

2、当你赞同别人时,请说出来

3、当你不赞同时,千万不要告诉他们,除非万不得已

4、当你犯错时,要勇于承认

5、避免与人争论

6、正确处理冲突

赞同艺术的根源在于DD

1、人们喜欢赞同他们的人

2、人们不喜欢反对他们的人

3、人们不喜欢被反对

五、如何巧妙地聆听别人

聆听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我有5点建议可供参考:

1、注视说话人

2、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

3、提问

4、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

5、使用说话者的人称DD 您和“您的”

六、如何巧妙地影响别人

促使人们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事情的第一步,是找出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即他们想要什么)。和别人说他们想听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动。你只需简单地向他们说明,只要做了你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之后,他们便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了解人们所想”的方法是,多观察,多聆听,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

七、如何巧妙地说服别人

当你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怀疑你和你所说的话,这是人的本能的一种表现。更好的方式就是,而是引用他人的话,让别人来替你说话,即使那些人并不在现场。因此,要通过第三者的嘴去讲话。

人际交往心理3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咨询压力,人们就更需要啬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对于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忧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千万的。这些主要有:

1、自私、自钡,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上:

有的人大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价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高兴时,由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

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缺少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咨询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啬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这种合适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和敌以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估计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产生自卑心理咨询,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是没有魅力、能力差,或事业成就低下者反则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对别人的广告过于敏感,总是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在他们深层的心理咨询体验里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们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强词夺理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想别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产东真实的证据。有时则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别人,甚至屈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人把自己的交往范围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中,有的则会产生厌世心理咨询。对于这种人,必须对一个清醒的认识,新生自我,接受自己,无论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别人,以博得好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价值正是在于自身,并不随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这样,就能渐渐消除多疑凡理,从而获得多数人的尊敬。

人际交往心理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总有一些人败下阵来,再加上自身性格、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就会产生怯懦和很强的自卑感,极易导致紧张不安、烦躁、焦虑或抑郁,为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往往采用了过度的防卫手段,将对自身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把“我讨厌自己”转嫁成“别人讨厌我 ”,从而形成工作、生活中的“心理过度防卫”。譬如刚参加工作的沙小姐,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困扰,总害怕别人说她“笨”,每时每刻都在提防别人的言行,因而甚感自卑和烦恼。这就是一种“过度心理防卫”机制产生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自我认识与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所表现的自我防卫行为愈少,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反之则不然。对于过度防卫者,别人一次两次可以接受,时间一长就会避而远之。而过度防卫者则认为是别人看不起他,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而再一次伤害他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使人际关系陷入僵化,导致了自己社会适应不良。在人生的旅途上,并非都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若一蹶不振,情绪低沉,心情抑郁,精神反常,心理上防卫过度,长期处于沮丧、懊悔、消沉、苦闷、忧伤的状态,不但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

要防止心理防卫过度,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是要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能力,客观地评价他人,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2、根据自身环境和具体情况,不好高骛远,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目标,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做一些自己满意的事,以求平衡。

3、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应以诚相待,避免形成过强的嫉妒心理,多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请教,努力克服自卑、怯懦的不良情感。

4、自我解嘲,就是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不良情绪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以此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以防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如同寓言中所说的那只狐狸,曾经挖空心思、千方百计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于是便转身边走边安慰自己:“ 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这种心理防卫方式,可以帮助自己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把自己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人际交往心理5

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悲观心理

抛弃世态炎凉的心态

在人际关系,有种以利益为前提的交往,看多了这样的事情,人就会慢慢觉得,这世界只有变得有钱有势别人才会跟你交往;当然现代社会是有这样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世态的主流,不能因为一个人以怨报德,而怀疑所有人都是以怨报德者。

克服对人猜忌的心态

有句话说“人心隔肚皮”,这句话是不错,但反过来你真的有去了解这个人的心理,还是只有自己的胡乱猜测而否定这个人。

不要有人走茶凉的心态

很多人担心两个人的关系只要离得远了,这两人的关系就会慢慢的疏远,因此他们宁愿不去跟别人交往,也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就好比担心旱灾会发生,就不去种庄稼是一个道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关键是在于你和他是否有亲密的友谊。

如何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不要忌妒别人

忌妒是当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人获得了比自己大的成绩,从而生出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遇到苦难年,就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以获得心理的满足。就像黑格尔说的:“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2.远离自负

只在意个人的感受,强调自己的需要,常常表现得目中无人。和朋友在一起,不高兴就乱发脾气,高兴时就会滔滔不绝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另外,在与别人相处时,往往过分估计彼此的亲密度,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3.不要做个多疑的人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品质,是友情之树的蛀虫。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多疑的人,常常先在主观上认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才从生活中找证据。

4.丢弃羞怯

羞怯是社会上很多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这样的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者害怕见人。因为过度的焦虑和没必要的担心,让人们在言语上会吱吱唔唔,行动上也会手足失措。

5.不要敌视他人

这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类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看他人。这种心理有可能来自童年时期的没有安全感,从而仇视一切。对比不上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达敌视;对比自己强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表达敌视;对与自己相似的人则用中伤的方式表达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人际交往心理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会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他的学生舒茨则在《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这一观点对指导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参不参加群体游戏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来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家庭两个孩子是少的,三四个是普遍的。用不着大人过多地费心,兄弟姐妹间就会苦乐同享相互照顾,而且还是很好的玩伴。曾粗略地算过儿时居住的那个四层十几户人家的单元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加起来有四十来个。大院有近三十个单元,想玩什么游戏随便一招呼就会有十几个孩子跑出来响应。女孩们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们在开开心心的打杀中受伤挂彩也是常有的事。那会儿的孩子们最不缺的就是小伙伴和做游戏。不过与热热闹闹、不知道什么叫郁闷的孩子们相比,那些为数极少的独生子女们,以及被父母关在家里的“乖宝贝”们,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因为这些孩子的脸上往往缺少一种灿烂,多了一点孤寂带来的郁闷,而在待人接物时他们也常打出一块“不合群”的招牌。

包容于群体之中是人际交往需求的根基的确,每个成年人的身上都会带着儿时的印迹。独生子女及倍受溺爱的孩子,在长辈、父母的娇宠下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他们一旦走出家门步入群体之中,其内心的感受是会相当复杂的。他们一方面在本能无意识的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由于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集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集体。

当他们走入社会,常会在活动中感到十分困难,而不能成为“社会活动家”。因为他们从没有很好地将自己包容在群体之中,也没有把群体作为生命中的依托,而是把自己孤独地悬挂在了半空中——身悬心空也就没有了根基。

包容行为的主动型与被动型之差异舒茨把人际包容的心理需求倾向的行为表现,按人格特质分为主动型包容与被动型包容。具有主动包容行为类型的人能主动与他人交往,能坦然共处于群体之中,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或合作性的工作,在交往中能主动定位于某一角色,灵活地随群体的动态变迁而不断变换不同的角色,能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态度是合群附众,求同存异。

具有被动包容行为类型的人常常表现为少言寡语。这应归咎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经历;归咎于其成长环境中人际关系过于单一,没有机会接受各种不同人际交往刺激的训练。他们一旦步入社会,便会疏远人群,若被迫参加某一组织或活动,也不能主动地选定自己适当的角色,在独来独往中被动地期待和感受群体的包容。他们需要被包容,但是在被包容于群体之中时,又往往是处于缄默孤癖之境地。

同一场合中,有尽兴的,有不尽兴的参加各类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聚会时,总会发现有些人在活动中,向来是情绪饱满、畅所欲言,而且善于调节和活跃气氛;有些人习惯没精打采、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让组织者很是尴尬,不知他愉快呢,还是不愉快;还有些人则借机宣泄,借酒撒疯,又摔又砸,又哭又闹,惹人生厌。

能量的释放是人际交往的情感需求情绪情感是人际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情绪反应中,通过面部表情、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来实现信息传递并达到互相了解。一个人哭,发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信号;一个人笑,发出的是愉快、幸福的信号。传递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能量在无意中的释放,而接收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它们可以随时地不受限制地作用于人群中,决定着交往的质量。比如,一个真诚微笑的人会吸引许多朋友,一个怒不可遏的人则可能吓跑许多朋友。

情绪情感的表现特质在情感交流中,有人善于表达或传递情绪情感的信息,而有人则善于感受或接收情绪情感的信息。这就呈现出主动型和被动型不同的情感表现特质。

假如一个人的社会化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周围有许多同龄伙伴,他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宽松的、直接的,那么他们的情感表现特质就是主动型的。假如一个人的社会化环境是封闭的、拘谨的,周围很少有同龄伙伴,而是长辈或隔代人,那么他先要观察他们的情绪情感,再来决定自己是“大叫”还是“小打”,因此,他的情感表现特质是被动型的。无疑,这两种情感表现特质的联结取决于后天的成长环境和经历。

人际交往中,主动情绪情感和被动情绪情感,又分别具有正情绪情感和负情绪情感两极性的表现形式。

主动正情绪情感表现为:理解、友善、亲密、热情、照顾和同情;主动负情绪情感表现为:冲动、愤怒、喋喋不休、轻蔑和厌恶。

被动正情绪情感表现为:随和、接受、温情、亲情和顺情;被动负情绪情感表现为:怯懦、无奈、害羞、冷漠和厌倦。

情绪情感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我们的行为当中,因此,也就时刻参与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如果你像故事中那些总是处于主动正情绪情感状态下的人,自然就会有许多人走近你;如果你像那些总是处于主动负情绪情感状态下的人,难免很多人会因为讨厌而远远地躲开你;如果你像那些总是处于被动正情绪情感状态下的人,你或者走向别人,或者期待、接受友情的出现;如果你像那些总是处于被动负情绪情感状态下的人,你就会固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成为一个孤独缄默的人。

如果真是“人心隔肚皮”的话,那么我们何以了解人际交往的奥秘呢?对此,认知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乃是人际交往形成的始发的心理要素。

小倩虽然聪慧,但心理素质却不高小倩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子。大学毕业不久,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不错的男人,双方都很满意,一年后结婚,两年后生子。生宝宝那年,小倩辞去了工作。有理论说,婴幼儿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她便全心全意守在家里围着宝宝转了三年。如今宝宝上了幼儿园,朋友在电视台的娱乐栏目组帮她找了个位置。可是从家那样简单平静的环境,一下子跳到这样一个喧闹繁杂的氛围中,小倩真不知道怎么张口说话、说什么话,她也不会展示自己,一个多月了她就是这么闷闷不乐地待着。看着别人忙前忙后、谈天说地的好不热闹,她心里有说不出的紧张和不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适应这份工作。她甚至气馁地想,这样的工作本来就不适合我,不如走了算了。

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与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人与人交往时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

像小倩这样文静内向又少与人接触的人,以及那些常被父母关在家里的孩子们,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人的大脑是通过客观交往经历信息的不断输入,加之主观的各种感觉,而形成许多交往的印象,当一触动某个键时,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反映出现。可是小倩的大脑在这些方面的反映几乎是空白的,不可避免她会为这样的空白而感到心慌、无措和缺乏信心啦。

人与人之间必须发生一些事件或连续不断的来往,才会形成一个个交往的经历,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许多交往的感受。与读书学习的单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双向或多向的。一个人交往顺利与别扭,不仅与他的交往经历有关系,还与他当时的情绪、气质以及阅历、经验、个性和能力有关联。提高与人交往的心理素质,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经历与刺激感受,从而使交往的认知意象一步步强化来得以实现。

和唯利是图的人怎么做朋友?

加应曾对人说:“所以特别愿意和桃子交朋友,不是因为她长得好看,而是因为她为人善良、真诚,她尊重别人,不会伤害别人。在商界干了这么多年,我见过的人真是不少,但大家都是利益关系,有了利益冲突,就会相互坑害、斗狠,哪儿会有什么真心和友善?我受过的胯下之辱数不清,我觉得很难和这样的人交往做朋友。有时想起来,真的很寒心。”

人际交往的认知表征决定了模式与态度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摩擦,传情达意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它们都可以作为信息或称为外部刺激,在大脑引起种种神经冲动,并留下“痕迹”。经验和知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他人的前提,并形成我们的交往定型。交往定型应当是人格组成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格内容包括交往模式和交往态度。实际上,在与人交往时,我们本身也会因为以往的经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倾向性,例如,加应的交往态度就是根据她的好恶所决定的。

人际交往的认知概念取决于容量与扩散认知心理学中的容量,是指感觉阈限和记忆容量大小。把容量引进人际交往则体现交往信息的多寡,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交往的层次与质量。认知心理学中的扩散,是指知觉整合和思维扩散程度。整合性知觉、扩散性思维,可以决定一个人在交往中是否自如、全面与和谐。

人际交往心理7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知识、情感及思想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国内外研究者都一致认为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理论研究方面,黄希庭教授等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程正方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技巧的缺乏是造成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Angelo等也认为,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沟通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二)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三)善用交际技巧

第一,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新生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第二,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恋爱及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心理问题。陈钟舜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有心理疾患的约20%,心理轻度障碍者约14%。王建中等人和刘庆武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分别占16。51%和57%。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鉴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

人际交往心理8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要做个地道的关系人,在人际交往中多多发挥积极作用,留下好印象。那么如何做好人际交往呢,读心术这种专业的东西咱学不来,但是了解一下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运用这些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打好关系,也是不错的入门。那么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有哪些呢?

1、首因效应

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很多时候我们还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掌握恰当的社交礼仪。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可以利用这种效应,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在社交活动中要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光具备首因效应是不行的,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即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2、刻板效应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为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一定能形成对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带来的更多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它常使人以点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3、投射效应

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推荐芹菜,成为笑话。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以己度人的错误,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做到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4、近因效应

即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存留时间最长。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这种美化有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生活。

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在交往过程中,可以用近因效应提升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

5、光环效应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所有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作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有时也称为晕轮效应或月晕效应。多数情况下,光环效应常使人犯“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错觉。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光环效应。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便会觉得双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一点点缺点。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光环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光环效应的影响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积极的评价。

6、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迹象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与老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即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7、设防心理

可能大多数都会有种感觉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担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由上可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心理效应,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心理效应做好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9

精彩八卦:最挑逗男人的五种女人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FDPageBreak}

精彩贴图:裸模各种姿势的X光照

2、自私心理。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10

在一次幼儿园郊游中,小朋友们都围坐着有说有笑地吃零食,但有个蓝色衣服的小男孩,却孤零零地坐在一边。原来,他妈妈忘了给他准备零食。

而同时,另一个白衣小男孩,带了很多零食,兴冲冲地分享给老师和自己的好朋友。老师发现蓝衣小男孩没带零食后,就笑着跟白衣小男孩说:“你看,××没带零食呢,你是不是该分享一点给他呀!”

白衣男孩听完,就拿了一袋零食给蓝衣男孩。蓝衣男孩眼里闪过一丝惊喜的神色,但随即却涨红了脸。不过,他也没有拒绝,跟白衣说了谢谢。

接下来,蓝衣男孩便是闷声吃零食,而白衣男孩却表现得更加自信活跃,快乐地跟更多小朋友分享了。巨大反差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主场优势效应」,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出现这样的感觉——

聚餐吃饭别人买单会感觉不太舒服,自己买单却很舒坦;你坐别人的车容易感觉不自在,开自己的车载别人却很坦然……

在运动场上,这一点也很普遍,在「主场」比赛的一方,取胜的概率往往高于处于「客场」的一方……

心理学家发现,其实「主场优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今天粒粒妈就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给大家一点提醒,因为「主场优势效应」对孩子自信的影响真的很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主场优势效应」,增加孩子的自信,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呢?

让孩子多“请客”而不是“做客”

比起到其他小朋友家玩,让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玩,孩子会更放松。虽然确实有些孩子喜欢到别人家做客,但也难免有所拘束。

而掌握了「主场优势」的孩子,不仅能学会待人接物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很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次孩子用自己的玩具、零食“招待”小客人后,自信水平值都有所提升。当然,这种“招待”不能是强迫孩子分享的。

集体活动要先到

如果孩子要参加的是和邻居、同学一起组织的郊游等集体活动,先到更容易获得「主场优势」。

比如野营,如果孩子能提前参与到场地的安排、布置中,「主场优势效应」不仅会大大提升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还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信与自豪感,以及提高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鼓励孩子分享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出去郊游时,爸妈最好鼓励孩子跟他人分享自己的零食;相对的,分量也要准备到孩子能分享给他人。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消磨自信还是提升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孩子。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吃人嘴软”会充分体现。

随着次数的增多,「主场优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失去「主场优势」的孩子,会越来越担忧别人的看法;而那些经常在活动中分享的孩子,会在一次次正面反馈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自信。

我们总是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亏,但真正的吃亏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分给别人的多”、“做的比别人多”,而在于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权」。

就像英国文学家培尔辛说的那样:“除了人格之外,人生最大的损伤,莫过于失去自信心了。”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忽视了「主场优势效应」,很可能给孩子的人生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

人际交往心理11

自负──这种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目中无人。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另外,与别人初识时往往过于亲密,讲一些不该讲的话,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卫与之疏远。——

孤僻──这种人孤芳自赏,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多疑──这种人应抛弃成见,多与朋友开诚布公地交流感情,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无端愁绪”。

腼腆──腼腆有三种情况: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在生活中曾遭受某种挫折,而变得消极被动。对第一种情况,要加强性格锻炼,对第二、第三种情况,要改变观念,树立生活的信心,并培养交际技巧。

自卑──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干涉──这种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专门爱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这种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只是以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沾沾自喜。

角色固执──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比如,有人在单位是领导,习惯向下属发号施令,可把这个社会角色用在对待妻子上,妻子就不会买他的账;用它来对待朋友,朋友更会认为他盛气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际交往心理12

自卑心理影响人际交往,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有的女性朋友来说,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话,那么就会对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话,那么就应该注意上述的几种心理,这些I心理会妨碍大家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就应该注意避免粗线上述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心理13

1、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2、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3、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4、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人际交往心理14

一、人际交往心理效应有哪些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首因效应

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在社交活动中要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光具备首因效应是不行的,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即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2、近因效应

即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存留时间最长。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这种美化有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生活。

3、光环效应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所有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

4、设防心理

可能大多数都会有种感觉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担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二、人际交往的的四大误区

1、言而无信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言而无信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最终是找不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的。

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也常见这种不守信用的人,他今天答应给你办这个事,结果到时候连他的影子都找不到;明天他又答应办那个事情,其结果还是让人空欢喜一场。时间长了,谁都不会和这样的人交的。

2、自我为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事事处处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他们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那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获得好朋友。

3、发怒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随便发怒就会伤人害己,就会失去朋友之间的信任。随意发怒,强求别人来适应自己,或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能平等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不良心理,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和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能够抑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的理智战胜感性的过程;而理智,则恰好是一个成功人士的特有标志。

4、孤僻、冷淡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玩酷、玩深沉,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事情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有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导致这种人交往失败根源在于他们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没有办法和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增加自我的“透明度”,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际交往心理15

【摘 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高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总是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他们能否顺利地走上社会,的确为全社会所关注。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除去宏观形势、大学生择业心态等因素外,大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2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3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年级不同表现不同

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2性别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3专业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4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把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看作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稳定程度状况,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直接由人际交往能力制约。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人际的作用、原则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

[2]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标签:人际交往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