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 要] 合力论思想是恩格斯晚年所特别注重阐发的思想,它对于深入理解作为历史的辩证决定论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在对于这一论述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本文从文本出发,阐述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并且提出了在当代社会中合力论思想的现实意义: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

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恩格斯;意志合力论;平行四边形

 一、引言

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历程表明,大约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合力论就已成为他的理论研究重心。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他就已经有相似的表述。1890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他系统明确地提出了人们创造历史的两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意志合力论”的理论。1894年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他又一次重申了这一思想。恩格斯借用力学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原理和合力概念,来比喻和描述社会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内在的动力机制。他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由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和意志最后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合力所产生的结果,从而既说明了历史发展是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又充分肯定了个人意志在历史合力中的积极作用。

二、关于合力论的争论与新解

  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主要提出两点,第一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第二点则是讨论合力论的来源的论述。对于这个论述有些新的解释,故全文引述如下: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本质的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想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人的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

蒋大椿认为:这段论述中的这些单个意志相互矛盾和冲突,谁的意志、愿望也实现不了,结果交织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是合力。这样的想象显然是离开实际历史的;这个“总的平均数”的“合力”究竟成了什么呢?恩格斯说,由于单个人意志相互冲突相互妨碍,“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1]。恩格斯在另外一处曾更明确地说:“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完全相似的情况” 。很显然,单个意志相冲突融合而成的“合力”,“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占统治地位的情况完全相似的情况”,也就是“合力”等同于“没有意识”,即这里的意志、意识等于零,恩格斯最后又强调说,不能认为“这些人(单个的)意志等于零”,而是都对合力有贡献并包括在合力里面。单个意志冲突融成的“合力”等于“没有意识”,即等于零,而单个意志本身却不是零,而是有贡献的。这是颇为费解的。如果单个意志都是有贡献起作用的,不是零而是一个正数,那么其平均数不论大小,总该有个数值,而不至等于没有意识、意志的零[2]。

中山大学的刘森林教授认为,无论我们怎样看待这一思想,它都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唯物史观原理来对待。因为,对于群体合作来说,最终结果呈现为众多参与者不同效应的平均值的说法在现实社会中不但并不必然;而且从方法论上说,也与受到马克思一贯批判的个人意志框架能够直接相容,从而也就与马克思的主张存在颇大距离。考虑到恩格斯所论的并不是一个人数极少的小群体合作的情形,那在愈来愈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就更不必然出现个人在群体运作中平均性地产生一个正面效果这一情形。毋宁说,恩格斯的合力论只是一个为分析说明社会合作行为所设定的极简单的理想化模型[3]。

阿尔都塞有相似的表达,他认为,“诉诸无穷的平行四边形之合力的合力论,或者人们相信通过无限性(即不确定性,即认识论的真空)能在最后的.合力中产生出人们想得到的合力,即与经济因素归根到底是决定因素相巧合的那个合力;换句话说,或者人们相信真空能产生出充实(例如,如果单是从形式上遵守力量组合的公式,恩格斯固然看到对垒的各种力量可以互相抵消或互相妨碍……但在这种情形下,谁能够向我们证明,总的合力一定就不等于零?谁能够向我们证明,总的合力一定是人们所希望的经济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什么因素?从形式上讲,人们对所有合力和任何一种合力的内容都没有任何把握)。或者,人们就把自己期望的结果——经济——偷偷地塞进最终的合力中去,这就完全等于在单个意志的情形下一开始就把宏观决定性因素塞进微观决定性因素中去。或者我们不脱离开恩格斯向其对象(单个的意志)所提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到无穷的平行四边形及其合力的认识论真空中去。或者我们直截了当地采取马克思主义的解答,那么,我们的答案就没有了根据,因而也就不必再去寻求这个解答”[4]。

阿尔都塞认为个人意志及其冲突是恩格斯合力论的“方法论和理论的真正前提假设”,而这个假设“无非是传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是马克思用于批判的传统资产阶级意识的出发点。恩格斯之所以把这个被马克思视为“经济人的神话”、这个“离洛克和卢梭较近而离马克思较远的虚构”作为自己的论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勒庞认为群体中“并不存在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形成它们的平均值”这样的理想状况;因为个人在进入某些群体中时往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些群体合作关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是由于出现了新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组合”[5]。

张一兵教授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中,他对把合力论视为表述个人活动和作用的普遍的一般法则提出了质疑。认为恩格斯的本意不是通过合力论来表述一种适用于一切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而只是申明一种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中与特定情景(存在严重物役性和明显似自然性)相关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将在“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之后消失掉[6]。

董根洪则认为合力论是有适用范围的,曾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适用范围辨正》一文中说:“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情形,只能存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对立的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他认为恩格斯的合力论是不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期的历史创造过程。“历史合力论”本身揭示的只是阶级社会的历史创造和发展规律[7]。

三、 对于历史合力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第一,先从文本来看,背景是19世纪末,机会主义妄图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引向邪路,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趁机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说成经济唯物主义,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的观点。但我们要看到,恩格斯是先谈了第一点之后,才谈到第二点关于意志合力论的。正如王南湜在《历史合力论新探》中的提法:历史合力论只是对物质条件决定论的补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物质条件决定论的一个环节的展开。恩格斯提出意志合力论或历史合力论,绝不是要在他所肯定的物质条件决定论已清楚地说明了历史过程的客观性的前提下,再另起一线索,用意志的相互冲突而导致的意外结果再次去证明历史过程的非主观任意性[8]。所以不能单独割裂开看。

第二,恩格斯肯定了许多因其特殊生活条件而产生的单个人意志的存在,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重要的。这是一个前提,人区别于动物,社会与历史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前提。而个人意志能否成为一个合意志,正如勒庞所提出的群体中“并不存在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形成它们的平均值”这样的理想状况;因为个人在进入某些群体中时往往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些群体合作关系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是由于出现了新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在此我认同勒庞的观点,人的意志力能否机械的用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来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勒庞提出的这个新的组合与恩格斯所说的合力的概念并不矛盾。换言之,对于一个群体最终有一个合目的与合意志,而这个合目的与合意志正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最终力量,对于这个合目的或合意志是如何形成,是否能用物理力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出,或者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无数个平行四边形的结合。他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也提到了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也就是当个人加入群体后,对于个人而言也并非是单一方面的力量,个人本身就具有的无数的“力”,去影响整个群体的无数方面,使之发生一种质变形成一个新的组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单个要素的改变可以推进或阻碍整个系统的发展,甚至改变系统的性质,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整个系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方向是必然的。所以恩格斯与勒庞是两条路径。

第三,历史的潮流是前进的,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社会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史。没有人,社会将不复存在;没有人,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进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合力论承认作为创造历史的所有个体的人们,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合力论就是关于历史主体创造作用的理论。这也论证了为什么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因为人类历史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已证实了这个总的平均数不可能是一个负值也不可能等于零。

第四,人类追求的最高的自由是全面自由的发展自己的。原本就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意志自由。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自由意志。“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各个人的意志……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只是说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是哪一个个人意志所能控制的,历史的发展不是满足哪一个个人的意志,个人的意志与人类的合意志之间还会产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而达到个人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就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某一个领导人或英雄的个人意志所能够决定的。并且指出,人类的追求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意志,而是在历史潮流的大方向中的百花齐放,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五,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在这里笔者不是强调个人主义,而是认为作为每一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要素,或是推动,或是阻碍。社会历史是人类的社会历史,不是某一个人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影响每一个的生存与活动。所以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能排除任何一个人,每个人的意志发展都会影响社会历史合意志的发展的快慢,在这个意义上,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对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历史有一份责任。历史合力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要让人的能力由单一变得多样,人的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要让人的个性不再受到压抑,让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完善,从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四、合力论中的当代现实意义:摆正自己的位置

根据恩格斯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一个合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每一个人都能为此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对于个人在现代的社会中,如何为推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作贡献这样的命题则显得比较空洞。从个人角度而言,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与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具有现实的意义。历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潮流是势不可挡的,它代表了人类的合意志,而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立的意志,当个人的意志力与人类的合意志力的夹角越小,就说明个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所作的贡献也就越大。同时,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阻碍也越小,所提供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越大。相反,当一个人是反社会潮流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他的发展也必定受社会历史的阻碍,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因此,如何缩小这个夹角,使之成为一线,就需要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使个人能够全面自由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中个体的差别性与地位、身份等天生的位置不是个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成为现代人所思考的问题。

第一,摆正心态。一个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取决于他的生存状态,而其生存状态的好坏又与其心态息息相关。大而言之,心态是人对人生的体验、对命运的感悟、对自我的定位;具体来说,心态是人面对困难时的意志,是对情绪的调控,是对现实与梦想的平衡。正如比尔·盖茨有一条名言:Life is unfair, you want to adapt it. 人生来没有贵贱之分,但有贫富之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与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没有天生的公平。在现实的地位与环境中,只有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避免好高骛远,确定现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具体而言,首先需要了解或正视自己的缺陷。人都不会是完美的,总有缺点,人要前进,要发展就必须首先了解自身的缺陷与短处,而不是一直盯着自己的缺陷怨天尤人,要知道缺陷与优势之间也会相互转换。正视自己的缺陷,才能发现弥补和驾驭缺陷的方法。其次需要接受失败的心态。失败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经历。它的存在是一种必然。谁都希望自己的命运有一个好的归宿,具体而言就是事事顺利。但实际上幸运不可能永远降临于一个人的头上,反倒是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常陪伴人的左右。人只有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才不会让困难毁掉自己的意志,才有希望跳出困境的旋涡。最后就是超脱的心态。人们常说,高兴地过也是一天,悲伤地过也是一天,既然都是过一天,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地过。许多人汲汲于一得一失、戚戚于一时一事。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益兄弟反目,为了江湖道义朋友成仇。身陷局中之人,在局外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事情不能释怀、紧抓不放。但是,人生的幸福就是这样,你越是紧抓不放越有可能得不到。回头看时才发现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而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给遗漏了。看透这一点,不妨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方能品味幸福。超脱的心态并非没有追求,而是要求生活简单一些,踏实一些,最终会发现生命的真谛。

第二,和睦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所说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生活不可能是脱离他人而存在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状况下,交往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自己需要克服固执。浮夸、傲慢、懒惰、墨守成规是构成固执性格的要素之一。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不好人际关系。自己的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积聚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之中。克服固执就需要有开放的性格,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提高个人修养,丰富知识,把自己从教条和陈规陋习之中解脱出来。其次对于他人要学会宽容,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凡有弥勒佛的寺庙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人能达到能容天下万事万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进入“禅”的高层境界了。度量,是对他人长处、短处和过错的一种包容与宽恕。也就意味着对他人的理解和通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它也是一种美德。所谓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土壤,故能成其高。当你有一颗宽容的心,你会发现脚下的路宽广了,平坦了。第三就是穿别人的鞋走路。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到的,想到的都不相同。在比较了自己的“鞋子”和别人的“鞋子”的不同之后,你才更有发言权,才知道为什么相同的事会有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才会更全面,更透彻。所以,在要求别人了解你之前,要先懂得体谅他人。在做任何事之前,先别急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别人,尝试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换个方向思考,就多了些和缓的沟通空间;换个方式说说话,也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

第三,行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比尔·盖茨的另一条名言:Many of the scenes on television is not real life. In real life, people must do their buried in his work, not like TV where my daily dwell in the case of coffee Lane. 人生毕竟是现实的,不像在电视中所看到那样,角色只要在咖啡厅聊天中提出一个希望或设想,过一会就实现了。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现实中,对于每一个理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靠自己做出来。如果只有宏大的理想,而没有行动,理想是不会实现的。摆正自己的位置,目的是为了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去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去达到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跨出第一步,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但这些困难不是靠坐在咖啡厅里去克服的,而是要靠行动去克服。当你把你的理想付诸实践,理想才不会变成空想。作家克雷洛夫如是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河流上架起的桥梁。”赫胥黎告诉人们:“赫赫伟业是怎样建立的呢?它不在于你懂得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你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指出:“管理,知道不难;想到不难;做到就难;而天天坚持做,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去则难上加难……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知行合一的观念自古有之,可是,有太多的时候有太多的人就是不愿意行动,一说到行动,他们就有太多的“借口”,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生活中“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在少数,比比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行动,是一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其实,所有的“借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世界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你没有立即行动。《圣经》上说:“如果没有行动就等于死亡。”一旦你已经开始行动,那么继续前进就不那么困难了,即使是看起来很棘手的事情你也要立即行动,千万不要等待和拖延,这样这会使你觉得越来越艰巨,越来越可怕。一旦你立即行动起来,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很容易。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摆正自己的位置,是为了更有效的行动或更高效的行动,更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行动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

五、小结

人生就像足球比赛,球员在场上的分工或者说在场上所站的位置是很明确的,个人有个人的职责,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对于所有球员而言,愿望只有一个就是进球,而要完成这个目标,并非人人都要去进球,由于个人的能力的差异,每个球员的位置都不一样,但他们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一个 球队的好坏,就要看每一个队员对自己的位置把握得准不准,是不是在需要你出现的时候刚好出现并在你应该的位置上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人生也就如此,拥有一个理想,站好自己的位置,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 .安徽史学,2004,(1):25.

[3]刘森林.群体合作困境的马克思主义审视:重评恩格斯的合力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1.

[5]勒 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8.

[6]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300-304

[7]董根洪.恩格斯“历史合力论”适用范围辨正[J] .浙江经专学报,1996,8(1):41.

[8]王南湜.历史合力论新探[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3):67.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