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4篇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先反思如下:

1.“比的意义”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人体中的数学”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2

比的意义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喜欢关心的奥运话题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比的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借助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感悟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实现了自主学习。

对比的概念的把握,即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概念的得出怎样更加自然,思量再三,作为概念课,小学里面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要让学生尽可能有更多的表象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立足于此,同时在学生的课堂举例中,一些动态生成的材料也丰富了这一内容。课堂上学生较好的感悟、理解了比的意义,结论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有些地方我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准备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个别地方没有能很好的处理。

对拓展提高环节中,前几个层次的练习,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说一说”圆图的练习由于预设准备不足的原因,处理显得不够完整。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3

倒数的教学概念,它的定义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法则是: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并规定:0没有倒数。总结有: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没想到,今后几天的练习与作业中,一但碰到应用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时,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反应与课后作业总是出错。甚至小部分学生连小数如何化为分数都觉得困难。心想:这届学生到底怎么了,连倒数这么一个简单概念都不能掌握,那今后的教学不是更加难教吗?基础都打不好,又如何谈提高呢?想起有位小学老师告诉我一个关于分数八分之七的笑话:老师问一个学生,八分之七怎么读。学生回答:“我只知道上面是七下面是八。”

这样真实的笑话可叹可悲,对我们老师简直是种侮辱。可是问题全在学生身上吗?虽然学生带有太多的小学基础问题,可是进入初中后,学生有幸成为自己的学生,虽不能百分之百把个个学生都培养为尖子生,但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教育、传授学生总是应该的。既然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就只好从自己身上找对策了。今后的教学再也不能过于高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自己备课时一定细致考虑全面,即使是很细微的细节也要尽量考虑到。所以就利用晚自修时间,把小数如何化为分数,如何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带有负号各类的数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补充,学生终于把与倒数相关的知识掌握了。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使自己清楚认识到:教师需要学会全面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细心聆听,学会耐心等待,积极敢于让学生把思维暴露出来,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对问题的.分析,再进行提升和深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从一些具体的事件开始,与一般的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能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一些具体案例的支持。这种支持我们可以类比在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讲任何一个概念,讲任何一个定理,我们都必须给学生展示一些例题,因为没有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活动,我们通常是难以对概念和对一些理论有着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的,反思的结果通常又会直接作用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它最终会导致我们形成一些稳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反思的在于向自己学习,也就是让自己学习的经历成为学习资源,并将缄默性知识变为可以说清楚的明察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我们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修正,对已有的概念进行澄清,从而让自己的行动变得更加自觉。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使学生回顾旧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分数”知识,既可找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然后巧设“玄机”:出示一个被布遮盖住只露出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个正方形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使学生从对自己的答案比较有信心到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

1.通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单位“1”的数量与每份数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以小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学生在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5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6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铺垫 )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习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习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平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7

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基本上是采取自学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课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回忆并交流有关比的知识。例如: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化简比?接下来,自学并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这些国旗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2、自学32页的主题图写出4面国旗长与宽的.比。

3、选取其中两个比看一看它们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将比值相等的比写成一个等式。在这个环节中,我随时巡视并听小组的意见,同学们时讨论并交流各自的认识。最后,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并引出比例的意义。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你是怎样找的。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找来的方法:

1、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

2、把每个比都化成最简整数比进行比较,最简整数比相同的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正堂课效果不错。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8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9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2、反思教法情况

教法的成功之处是,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3、反思学法指导工作情况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4、反思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2)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3)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0

百分数是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出勤率、合格率等。

百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又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后面要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成了关键。我认为有必要先让学生多解读生活中的`百分数,说一说每个数据的意思,感悟到“百分数是两个量在比较”,然后再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效果可能会比较好。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类百分数,并让他们请教家长初步弄清百分数的意义。上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多交流,希望在交流中领悟百分数的意义,并引导他们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叙述,但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大多不会讲,只是机械的跟随老师的引导,相反他们大多会用分数的意义来叙述,如:“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8%,表示把这批产品平均分成100份,合格产品占了其中的98份。”我想不论学生如何表达,只要理解了百分数的本质涵义都是可以的,不必强求统一的叙述方式。

本节课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在突破学习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时,并不是进行抽象的讨论,而是结合具体的练习题,把区别与联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研究,进一步突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难点得以突破,新知得以深化。最后,多样化的练习形式,都是围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设计的,体现了数学味与人文性,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趣的。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主要学习四个问题:一、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知识,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四季的更替。

下面我将较好的教和学的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教材插图,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方法,积极分析总结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通过演示获取结论的方法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不太好,后来的几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21页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目前我认为我的上述方法对于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效果很好,学生也通过以上掌握了演示法、观察法、分析法、总结法、读图法等学习方法。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学完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不仅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迁移、归纳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节课为突破概念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宽度,并按要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学生以“米”,有的同学是用“分米”作单位,有的是用分数,有的是用小数来表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同样是测量一个物体,观察得出:9分米=9/10米=0.9米,这时引导学生思考:9/10米与0.9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而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再引导学生写出用“米”作单位的百分数和两位小数,以及用“米”作单位的千分数和三位小数,在此基础上,引导观察,再尝试让学生归纳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虽然学生归纳语言不很规范,但是我觉得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注重学生探究过程,不仅重视概念形成结果,更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得出小数的意义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3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也常听见和看见。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百分数。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不同。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相互学习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其价值。难点是能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一开始,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去上,而是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再进一步观察这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又进行意义的巩固,学生在巩固的过程中不会觉得照样画葫芦,很自然的理解百分数是两个量的比,而且也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中的单位"1"量的确定。之后通过自学学会百分数的读写法和商业中的折扣问题,工农业生产中的成数问题。最后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有趣的练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优秀率将达到百分之几,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用百分数来小结学会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掌握。下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样轻松愉快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人课堂教学中,语气比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使得课堂有些平淡。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出点一些问题,使自己有些紧张,没有处理好,影响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漏讲。说明我课堂教学处理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14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国旗,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标签:反思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