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馆

位置:首页 > 范本 > 生活经验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大纲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学习和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而要了解和认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须从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概念开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什么大纲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学习和研究人际关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从历史上考察,人际关系是同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断面”,因而又对社会关系具有反作用力。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各种各样鲜活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一言以蔽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际关系主要关注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因此,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反映了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是双方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是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网络系统,而人际交往正是联结社会之网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桥梁,没有人际交往也就无所谓人际关系。不仅如此,人际关系建立之后,还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的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与传统科学管理原理不同的新观点。这个观点强调生产中人的因素,强调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的类型比较复杂。就人际关系的内容而言,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系等;就人际关系的状态而言,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正常关系、竞争关系、协作关系、障碍与冲突关系以及封闭状态关系。一般地,对人际关系更多是从交往的不同角度来分类,如根据交往频率、交往距离、交往媒介、交往层次、交往的复杂程度和交往双方所属社会群体的性质,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交往频率高、关系密切的可称为首属关系;交往频率低、关系疏远的可称为次属关系。此外,人际关系还可以按其关系媒介归结为四种,即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趣缘关系。这种划分多少带有一些社会学的色彩。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理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探讨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考察,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协作、竞争等,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态度及其转变、行为与态度、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合作与冲突、人际侵犯与暴力以及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等)和人际关系实践(人际关系在现代生活、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工作适应、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应用)两部分组成。在本书中,我们将把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上。首先阐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至四章),接着分析个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第五至八章),进而探讨个人与个人(第九至十三章)、个人与群体(第十四至十五章)的人际现象及行为。至于人际关系的实践,本书涉及较少,这主要是基于目前这方面的出版物较多,以及人际关系实践在其他学科均有较多涉及的缘故。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itt)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omb)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n)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mann)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tz)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ow)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er)和凯利(ey)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m)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s)提出了公平理论,以彼得罗夫斯基(A.B.ΠeTpoBCKий)为首的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等。他们都为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作出了一定贡献。目前,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上集中在上述诸方面,并以不同的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前提条件.而不同的人性假设又影响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诚如前述,由于人际关系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脱胎而来,因而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no)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的参照测量法等。另外,由于该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关系密切,尤其是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尤为密切,这些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也可以借鉴。无论如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总之,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同别人发生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就成为评价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主要标志。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对个体的心理生活、群体组织的气氛以及活动效率等具有

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加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目前,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重视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把握人际关系的心理实质及作用,对于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但我们应注意到,人际关系心理学不是一般的社会科学,而是重点研究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科学中更为微观的方面。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然会和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心理联系,研究这些心理联系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不仅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实需要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主要是把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用它来指导人与人关系的实践行动,进而提出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方法,使个体成为人际关系的“专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学科。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诸多学科中,它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认识和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的了解和把握。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实践迫切召唤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仅靠某门学科无法解决,需要多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这便导致边缘性学科的产生;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最终势必衍生出专门探讨人际关系的学科。上述两方面原因归结为一点,即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尤其需要在学科形成和发展中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成功地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并逐渐形成专门的概念、知识和理论,这些概念、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化和专门化便宣告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诞生。这里,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应用研究,受过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和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在内循环阶段,首先针对社会需求相应提出有待解决的人际关系问题,选择适合问题情境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此时需借助于母学科——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内容,然后形成一种综合的理论和方法去干预、解决问题,并用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解释。当社会现实生活再提出新的问题时,须进行一轮新的循环,如此反复。这样使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分支学科的概念体系渐趋完整。接着,便进入外循环阶段,其方向正好与内循环相反,它以现实生活中需解决的人际问题为起点,先对这一特定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评价,试图找出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规律,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最后提高到理论高度上来认识,并逐步形成特定的研究对象、专门的理论体系与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过程中,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心理学所讲的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感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与行为基础,也是一切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源泉。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为密切。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的,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做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其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其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探索人与人相互作用方面的心理学规律,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并在个体的情感、愿望、兴趣、需要、评价以及行为动机和目的中表现出来。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使个体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状态,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处于和谐状态。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它不仅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汲取自身发展的营养,同样也从其他相关学科中获得养分,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发展自己。它不仅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且把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的、动态的客现存在加以考察。所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2.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学、行为科学

如前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源于社会心理学,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是孪生姐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社会,它构成了社会关系,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作为现实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具体且微观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社会学研究人际关系,分析人际关系的`状态,是为了探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人际关系的状态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整合度,它侧重的是人际关系的社会方面。换言之,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因此,这两门学科不可等而视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学的社会互动(个人或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整合(个人与个人、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社会角色和人的社会化等概念,经过改造,可以为人际关系心理学所借鉴和使用。

就行为科学而言,其研究内容所包括的情绪行为、适应行为和沟通行为,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有根本区别的。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是人类内在行为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的原因、目标和本质;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在研究目的上,行为科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预见和控制行为,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行为科学的研究不能代替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

3.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

当然,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美学、法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际关系心理学具有指导意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价值、本质、需要和交往等方面的观点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美学中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人际关系心理学不无启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中包含着一种审美关系,如和谐的人际关系、亲密的人际关系能给个体以审美满足;人际冲突、人际纠纷和侵犯行为离不开法律的监督和裁决;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和维护合乎道德的关系;人类在发展中积淀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属于人类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人际沟通、人际影响需要运用管理学的某些方法,即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教育,人们的交往行为更加完善,特别是思想教育,对于态度的转变、人际知觉和利他行为有直接的帮助;传播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关系,诚如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amm)在《传播学概论》(1984年中文版)一书中所指出的:“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群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此外,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现实问题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既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又是使其自身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研究任务。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任务。虽然,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很短的历史。因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和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看到,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会对人际关系作出不同的解释,同时,人际关系心理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学科,具有开创性,因而我们的研究任务也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一摄取一中国化”的途径(林崇德、俞国良,1994,199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这里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探讨,如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基础、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中国人际关系冲突的方式和表现,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最终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矛盾、冲突和障碍,此时就需要按照正确的原则、方法加以最适当的处理,以保证个体心情愉快,心理健康,有效地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2.有效调整人际关系

这里涉及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个人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在面临人际冲突时,尤其是涉及利益冲突和心理冲突时,如何有效地加以调适,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就在其中发生着作用,并进一步影响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体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的调适是一门艺术。

3.不断改善人际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面临的人际环境是稳定的,要形成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团结融洽、互相协作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适应和改善。群体领导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使个体面临的人际环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个体生活在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并在其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和发展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此外,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和错误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和减少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凝聚力,用科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的四种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 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 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 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 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 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 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 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